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6月20日,北京两家报纸分别出现了这样两则标题:一则是某全国性报纸二版的标题《药监局:“黄连素”不能再吃了》;另一则是《北京晚报》六版的标题《黄连素没有被停用》。黄连素怎么了?一说“不能再吃了”,一说“没有被停用”,读后令人疑惑。再反复看消息正文,才发现某报消息第一句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8日公布了第三批停止使用的化学药品的品种名单,包括复方黄连素片、感冒清片等70个品种。”专家指出,此次停用的“复方黄连素片”并非市民家中一般服用的“黄连素”,这是两种不同的药”;黄连素,“市民可放心使用”。看来某报是想把标题写得简短,而把“复方黄连素片”简化为“黄连素”,结果出错了。标  相似文献   

2.
日常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时觉一些新闻稿中“价值”一词用法有误。如今年4月21日《法制日报》一版登载的一则消息,标题为:“北京铁路公安分局严查非法伪造车票行径13名不法分子落网,查获价值万余元的假车票”。  相似文献   

3.
5月9日,北京几家报纸不约而同的报道了一则消息:肇事司机李某成为《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北京市被吊扣骂驶证一生取消驾驶证资格的第一个司机。有的报纸将“终身禁驾”误与成了“终生禁驾”。例如:北京青年报 A1版的标题是《逃逸司机面临终生禁驾》,北京晨报3版的标题是《门头沟‘5·3’交通肇事逃逸案告破(肩)  相似文献   

4.
去年九月十四日《参考消息》一版所载介绍苏联《新闻记者》的文章,标题是《怎样办好当天的报纸?》。但是,文内除列举了苏联报纸的弊端外,却无“怎样办好报纸”的内容,使人莫名其妙。九月十八日一版登的一则消息的标题《苏导弹  相似文献   

5.
我偶然看到一篇标题为《两个民族的大屠杀记忆》文章说,2004年11月22日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建成了“犹太大屠杀遇难者姓名中央数据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借助这个数据库查询到300万左右死于纳粹屠杀的遇难者姓名和相关个人资料。如出生地、职业、国籍、父母及配偶的名字、战前的居住地、遇难地点等等,  相似文献   

6.
196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载了一则500字的消息《简易洗衣机代替大量人工劳动》,同时,配发一篇2200字的社论《这不是小事》。消息报道北京一家工厂生产出简易洗衣机,每小时可洗衣服200余件,相当于40人的手工劳动,另外还介绍了几个幼儿园和旅馆自制的洗衣机。试问:为这么件小事,值得做那么一篇大文章吗?这个问题,社论在标题中就做了回答——《这不是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社论第一段强调:“这是一件还没有引起更多人注意的技术革新,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革新。”大搞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是1960年上半年经  相似文献   

7.
看到2009年2月8日北京某报A4头条消息的标题《全市学生都将注册为志愿者》,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不是把“志愿”变成强制了吗?细看消息,第一句说“据某报报道”。于是再查北京某报,该报2月7日六版头条的消息标题是《全市学生都将注册成为志愿者》,比北京某报多了一个“成”字。北京某报的消息除了第一句话外,完全照搬了某报的消息原文。  相似文献   

8.
南京报刊大战历来“爆”新闻。去年,又杀出一匹黑马。1995年11月21日,由江苏法制报头条刊登的一则新闻爆响了新闻界:“苏宁公司竟向南京邮政局叫阵”。标题充满了火药味。全国新闻界如同服了一剂兴奋剂,纷纷转载,大有推波助澜之势。但是,苏宁公司真的向邮局叫阵了吗?非也。1995年10月下旬,南京的《服务导报》、《南京日报》等报纸,先后多次刊出一则广告:“南京苏宁报刊递发有限公司是我市首家批准注册以发行园内报刊为主的专业化公司。凡预订1995年全年《扬子  相似文献   

9.
一则是: 去年6月7日,北京日报在一版左下边刊出了一条新闻,向读者介绍那几天北京满街筒子飞扑灯蛾子(粘虫)的事。这篇稿子原标题为:“漫天飞蛾原是粘虫过路”后来改为:“漫天飞蛾原系江淮粘虫过路”最后见报时定为:“漫天飞蛾原系江淮粘虫南来北往只是‘过路借宿’”另一则是: 今年4月5日,北京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一条消息,主要讲昌平县上苑乡半壁店村青年农民邢志祥承包绿化荒山,他带领  相似文献   

10.
196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载了一则500字的消息《简易洗衣机代替大量人工劳动》,同时,配发一篇2200字的社论《这不是小事》。消息报道北京一家工厂生产出简易洗衣机,每小时可洗衣服200余件,相当于40人的手工劳动,另外还介绍了几个幼儿园和旅馆自制的洗衣机。试问:为这么件小事,值得做那么一篇大文章吗?这个问题,社论在标题中就做了回答一《这不是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社论第一段强调:“这是一件还没有引起更多人注意的技术革新,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革新。”大搞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是1960年上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特色。年初开始,中央号召立即掀起一个  相似文献   

11.
新年伊始,正当西安市市民想知道市政府今年又将提出为群众办“十件事”的内容时,《西安日报》1月8日发了一条消息,标题是:《不提“十件事”随时办实事》。这是一则好消息,更是一个好标题。  相似文献   

12.
《房价叫春北京一居室一周涨34万杭州二手房隔夜涨10万》,是江苏某市一家报纸3月24日1版的一则导读标题,因字号大,位置显要,加上叫春的说法语惊四座,所以非常抢眼。  相似文献   

13.
一、“A:B”式报纸标题及其研究概况“A:B”式报纸标题指的是带有冒号的报纸标题,A、B分别代表冒号前后的内容。在“A:B”式报纸标题中,A既可能是体词性成分也可能是谓词性成分。例如:(1)斯里兰卡:“狮子国”的遗产(《文汇报》2006年5月4日第8版)(2)黄霜:笑傲文化江湖的不羁才子(《参考消息》2004年11月30日第13版)(3)贷款利率上调:2006年宏观调控第一炮(《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8日第7版)(4)国资委出新规:国有大型企业管理层持股解禁(《南方周末》2006年1月19日C17例(1)一(2)中的“A”是体词性成分,例(3)一(4)中的“A”是谓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14.
最近,从中央到地方的个别报纸,在报道中将我国与香港合资的企业称为“中港”或“中外”合资企业。如:《人民日报》1992年5月21日一版,在《新闻简报》专栏内刊登的一则简讯,其标题是“中港合资组建一级房地产公司”。《山西日报》1992年5月7日,以头版头条位置报道山西太原橡胶厂与香港中策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兴办双喜轮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主标题是:“中外合资双喜轮胎工业股份有限  相似文献   

15.
李林 《新闻三昧》2003,(1):49-49
2000年11月中旬,《工人日报》第三刊登了一则消息:68万脱下路服,905亿资产剥离,五大直属企业11月底与铁道部彻底脱钩。看完这则消息,我立即记下了《脱掉路服,按需裁“衣”》的评论题目,并以半个上午时间,写出了这篇不足800字的新闻评论,发表于《铁路建设报》的2000年12月1日第一版。  相似文献   

16.
《工人日报》1998年2月8日,星期刊一版“生活一隅”栏目中一篇题为《刘家义务修伞四十年十万》的消息,其标题令人费解。《刘》作为一篇消息的标题,其中“四十年十万”是什么意思呢?通过看其内容才知:“在赣中永丰县城恩江镇,年逾七旬的刘崇信、胡莲英夫妇近40年来义务修伞十多万柄,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但在标题中用“四十年十万”又怎能让读者明白呢?况且此标题从语法上分析也不通顺。因此,笔者认为《刘》不能做标题,不妨改为《刘家义务修伞》更为简炼,或改为《刘某  相似文献   

17.
并非苛求     
8月6日,我国女子篮球队在第九届世界女篮锦标赛中,再次战胜南朝鲜队荣获第三名,捷报传来,振奋人心。遗憾的是,我国的通讯社和报社在报道我女篮比赛情况时,不断发生错误,使读者屡受虚惊,挫伤情绪。 8月3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登了新华社圣保罗8月1日的消息,主标题是《中国女子篮球队负于保加利亚队》,副标题为《失去了进入前四名机会》。细读消息全文,看不出“失去了进入前四名机会”的原因,令人诧异。4日人民日报三版以小号字体发了一则更正:“本报  相似文献   

18.
4月24日北京一家报纸第九版有一条消息,题为《利用合同诈骗,定襄农民落网》,大体内容是犯罪嫌疑人王某假冒“山西晋东华煤焦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与浙江陈某签订了煤炭买卖合同及合作协议书。先后骗取陈某33万元。4月6日,王某被忻州市警方抓获。这条消息的内容是准确的,但标题中的“定襄农民落网”表述十分不准确。从这条消息中得知,王某出生在定襄县蒋村,早已不务农,而是开煤矿,捕前居住在忻州。这条标题首先是混淆了群体和个体两个概念,即使王某是定襄农民,也只能说“定襄农民王某落网”。其二,王某只是出生在定襄,早已不务农了,还说他是…  相似文献   

19.
文海拾贝     
令人困惑的科普文章叶启橡在11月3日《人民日报》撰文说,时下,各种传媒上,有关健康的科普知识竟然互相“打架”。例如:最近,某报的一则消息说,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一个吻能减去两分钟寿命,因为人接吻时脉搏跳动加速,给心脏造成很大压力。欧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虽高,但人均寿命却不比我们长多少,接吻过滥便是原因之一。不多日,另一家大报《科普天地》版上却刊登文章说,据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证明,接吻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独家新闻《天津发现“东史郎日记案”证据》,是一篇由新华社总社和分社密切配合并获得理想宣传效果的稿件。稿件公开播发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8年12月22日,日本东京法院判决东史郎败诉。消息传来,引起国内媒体和广大群众的极大关注和愤慨。曾是日本侵华士兵的东史郎在日记里对南京大屠杀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南京高等法院前,“原上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