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读”是语文课的基本特征,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将课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只有读课文,才能感知教材内容,才能掌握文章的特点,诵读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定量的自读课文。如果说讲读课文的教学重在“教方法”,那么自读课文的教学则重在“用方法”。讲读课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举一”的作用,自读课文则起着“反三”的作用。自读课文的教学给学生开辟了语文“知识迁移”的园地,它巩固了学生已学的知识,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根据从事语文教学的切身感受,就怎样组织职业中专学校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明确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职业中专学校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唐生海 《学语文》2002,(2):25-25
语文教材的课文分为三类:教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教学中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巩固课内,使学得的知识融会贯通,语文素质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把三类课文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一些方法,自觉行之有效,不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自读课文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读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和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读课文的教学部分,本文对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让课文和学生近些,再近些,才能接触到语文的本质。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1.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我在教一篇课文前,常常自问:我是否已真正走进课文。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感动自己,“文章不厌百遍读”,好的文章常读常新。于是我养成了深入课文的备课习惯,有些课文或精彩段落我往往朗读成诵。  相似文献   

6.
自读课文要读写结合西吉县二中刘勇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编排了大量的课内自读课文,它是从课堂教学到课外自读的桥梁,如何发挥这一桥梁的作用,值得研究。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课内自读课文时,教师...  相似文献   

7.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读,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读,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反复读,学生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认为语文教师无非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是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反复玩味”课文,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人情的读,才能品出味来,即“读中悟其神”。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的读入手,培养学生“读”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而有些教学难点却不一定是重点,但必须要突破这个难点之后才能完全读透课文;课文中还有一类难点与当前的学习关系不大,但却与后来的学习有必然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对与考试指挥棒相关的重点作相应的教学设计.而往往忽视了其他教学难点的突破,以至于学生学完课文却云里雾里,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囫囵吞枣。  相似文献   

10.
陶绍荣 《学语文》2011,(1):37-38
自读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学中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不给必要的提示检查。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削弱自读能力,影响学习效果。自读文与讲读文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相似文献   

11.
1、课堂教学扩读课堂教学扩读主要是根据课内教学课文,补充、配合教科书而使用的课外文章。是为了增加语文阅读的容量,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寻找的相关课外内容。是从读本中选取对教学课文有直接显示作用的课外美文,课文赏析性材料等。所以要求学生对读本中所选文章内容要进行研究阅读,去搜集信息,扩展相关知识。这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将这些方法用于研读、比较分析课文、理解主题、丰富教学内容,会有一种特别的收获。例如学习《咬文嚼字》一文,可让学生读《语文读本》中《不求甚解》一文,思考其观点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学习中,自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好语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学生以及教师都必须加以重视。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自读能力,教师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构建合理的自读课文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自读能力,更好地学习语文。本文主要探究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结合当下初中语文教学情况,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内容,其次介绍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强调兴趣致学,强化师生交流,发扬阅读特色,最后对于如何构建合理的自读课文教学模式提出可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①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只有通过多种途径的反复训练才能获得,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即如何通过训练使学生读懂课文的语言。 一、要使学生读懂课文的语言,首先必须加强读的训练。学习语文,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读。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是速读还是慢读,是粗读还是精读,总之是先要读。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语文学习。但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上的弊病之一恰恰就是让学生  相似文献   

14.
阅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读解课文、品评语言,拓展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不断改革的语文教材,使得自读课文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初中语文自读课文除了是课文讲读的迁移,同时也是语文讲读的补充和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且对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也十分有力,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有效迁移和扩展学得知识。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对语文自读课文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并将教学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如下两种倾向:一种是多讲少读,重讲轻读甚至只讲不读的现象十分明显,许多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篇章结构的分析上,错误地认为只有把课文内容讲清楚,分析透彻了,学生才能理解,才算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每讲一篇课文,教师除了要把教参上的所有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还要把相关的知识也统统讲出来,教师宁愿把时间全用在讲授上,也不愿拿出时间让学生自读;还有一种倾向是不少教师注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轻视学生自读自悟。所谓“带着问题读”,指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课文时,老师先布置几个思考题,学…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主的教学是一种简便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它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倍受语文教师的青睐。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环节的引领,而忽视了学生自读感知环节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环节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采用填压的方式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味的注入学生的大脑。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更多的融入了教师思维的印记,而缺失了学生自己内在的,特有的东西。因此,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环节的朗读,精读领悟环节的教师指导,和诵读表达环节的学生朗读,这几个方面发表一下自己的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18.
其一:《柳毅传》 语文教材的课文,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种。我以为,自读课文应该是检验教读课文教学效果的主要窗口。我曾在《柳毅传》的教学中,作了一次创造性自读教学的尝试,现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曹红丽 《文教资料》2014,(10):45-46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是沟通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特殊功能。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时存在一些误区,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正确认识略读,走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认识误区,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质量、培养阅读情感和正确价值取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读课文又称二类课文,它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待这类课文的教学,目前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与讲读课文同等对待,精讲细析;一是放弃指导,根本不讲。这两种倾向都是有碍于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只要我们仔细揣摩教材编排内容,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自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