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并存并用着大量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汉语双音化趋势下,与单音节动词同义的双音节动词已经产生,为什么单音节动词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体系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词化程度的高低并不是这类同义词并存并用的主要原因,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之间的差异才是其并存的真正原因.另外,双音化趋势在导致融合的同时,也会导致分化,这是他们并存并用的又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词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有一部分词意义相同,但它们却以单双音节的形式出现。这种现象对学汉语的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同义的单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虽然占的数量不多,但其词性却涉及到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连词。而这些词中,同义的单双音节名词、连词。而这些词中,同义的单双音节名词、动词又比其它词数量多。怎样理解和解释同义的单双音节词?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中,已作了全面的、精辟的阐述。本文仅对汉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有关同义的单双音节词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尽管单音节行为动词、状态动词带补语和同时带宾语、补语的能力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它们的这种能力都明显强于双音化后的与之对应的同素同义双音节动词。这一点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显著的表现。在汉语的历时发展中,动词后同时带宾语和补语的语序发生了变化,近代汉语中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与宾语组合的两种语序到了现代汉语中变为一种语序,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只能位于动词的后面、宾语的前面。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情况大多是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层面对其进行描写和解释,同时总结了目前现代汉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现代汉语同义词中大量存在,语文工具书应当怎样去解释这类同义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解释和被解释关系的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注释方式进行了封闭式研究,探讨了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释义的原则,并提出编纂专门词典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结合现代汉语同义词使用和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一定的标准从《现代汉语词典》中筛选出一定数量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运用计量统计与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讨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形式上的对应关系;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释义类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同义单、双音节程度副词为研究对象,在参考以往学者对单、双音节形容词、动词等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主观描写与客观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语用的角度对单双音节程度副词语体风格差异、主观性差异以及使用频率差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单双音节动作动词搭配功能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动作动词的搭配功能差异,考察与之搭配的词在次范畴以及音节等方面的选择限制。指出在次范畴的选择上双音节动作动词较为自由,单音节动作动词受到较多限制;在音节的选择上单音节动作动词自由,而双音节动作动词则受到限制。并力求解释产生这一互补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热""风"作为类词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某种社会事件成为一种"热潮"或"风气",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从意义虚化的程度上看,"热"的虚化程度比"风"高;从感情色彩上看,"热"多表褒义,"风"多表贬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上看,"风"的组合能力比"热"强,"风"既可以双音节组合也可以和单音节组合,"热"不能和单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专书词汇研究可使我们对《史记》所处时代的语言词汇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为大型辞书编纂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在《史记》中存在大量含有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它们在形式上表现为多种关系,正是《史记》时代单音节动词双音化的真实反映,也反映了《史记》时代词汇的丰富程度。  相似文献   

11.
兰州话有一批特有的方言动词,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种形式,它们在语法和语义上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语》双音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汉语双音词少,单音词多;现代汉语单音词少,双音词多。汉语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大变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本文对《论语》的双音词进行专题研究,统计总结双音词的数量及其分布.双音词的构成方式、结构分类以及双音词的词类,并对有关词双音化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汉语名词、动词交融模式的历史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长安 《中国语文》2012,(1):17-28,95
汉语造词有两个特点:一是造词不关注词、语的区别,二是造词过程中类的改变的无意识。这两个特点也是汉语现有词类样态形成的前提,并与汉语形态不发达有着直接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动词、名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个表现:1)单音词时期动词的指称和转指主要是构成性的。2)双音化时代实现性转指占主体,而指称则表现为:A.从原单音动词的角度看是实现性的;B.从双音词本身看是构成性的。3)这些双音词表指称:A.在原单音动词之上再添加一个音节而来;B.语义特点是陈述并能指称一个具体的动作或行为,也是单音动词意义的细化和实化;C.语法功能具有做主、宾语与谓语双重功能;D.这批词不仅数量大,而且还在不断产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我们把这批词称为表事词。汉语动词、名词之间交融模式的形成主要就是源于这批词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人们为纪录汉语而创造的书写符号系统,但它又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汉语的单音词、复音词及外来词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词类问题上,汉语和印欧语存在根本区别。本研究目的是探索汉语婴幼儿早期句法范畴的习得机制,通过分析母亲的输入语言,揭示汉语婴幼儿习得名词和动词范畴过程中,是否有可能利用某些语音韵律特征来区分名词和动词。我们采用无意义的同音异形动词和名词对,嵌入母亲使用的高频动词和名词短句中,分析了20位普通话母亲的输入语音中的动词和名词的韵律特征,发现孤立单念的名词和动词的韵律特征没有差异,而在设计的动词和名词短语中,母亲的输入语音在韵律特征上有差异,首先显著地表现为第二音节的平均音高差异,其次为第一音节与第二音节的时长比。用韵律参数进行区分实验,我们得到60—70%的动词和名词可以得到正确区分。我们推测这些韵律特征差异可以帮助婴幼儿获得连续话语中词类的区分信息,即韵律特征是婴幼儿习得连续话语中的不同词类范畴的有效信息之一。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主要通过押韵、双音词、单音词之间的语音联系、声调四种方式,强化了汉语表音的能力.如果按照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诗经>,每一个韵脚都自然谐和,根本用不着叶韵;从构词法上看,它在语音的联系上具有多样性.有叠音词,有双声词,有叠韵词,有双声兼叠韵词;从<诗经>用韵和谐声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诗经>之所以拥有如此...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中带“儿”尾现象十分常见,尤其是动词重叠后“儿”尾现象更见特色。本文分析了十三种形式,有单音节的动词重叠,也有双音节的动词重叠,还有双音节和单音节结合的动词重叠,其中尤以单音节的数量为多,形式也多种多样,而且更具特点;动词重叠带“儿”尾的语法作用,与一般动词重叠的语法作用也有差别,即前者没有带宾语的,而后者带宾语常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主要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所面对的同义词范围远远大于母语使用者所感受到的同义词,单双音同义名词在使用上也常常有偏误产生。本文筛选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185组单双音同义名词,通过对比释义和考察应用实例,来探寻单双音同义名词在词义、色彩、功用等方面的差异,希望为对外汉语的同义词教学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辨析角度,减少学生词汇使用偏误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