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举重是一项很古老的运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利用举石头、用一根木棍在两头扎上石块等来锻炼体力和训练士兵。官家还把举重做为武考项目。现代举重运动更是为人们所热衷,在第一届奥运会上就有举重项目比赛,训练手段也是越来越丰富,运动成绩更是越来越高。少年举重运动员是举重事业的继承者,是举重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举重事业的栋梁是举重教练员深思的问题。少年举重运动员由于生理特点的局限性,在举重运动的训练上要保护少年举重运动员健康的成长发育,要科学的把握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科学的安排训练强度和运动量。仅就少年举重运动员的骨骼和肌肉两方面浅谈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  相似文献   

2.
举重运动是一项以力量为基础的比赛项目。力量素质是关系成败的重要因素。少年举重运动员不同于成年,受身体发育特征的影响,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对其运动成绩的提高,甚至号业运动寿命的延长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对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速度力量、爆发力进行探析.其目的在于为少年举重运动员提供心理训练和素质训练科学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举重运动成绩突飞猛进,不断提高。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科学训练问题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根据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打好基础,提高运动水平,已成为各级体校教练员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 前言在多年的训练实践中发现,往往条件很好的14—15岁少年时就“人为”地赶成绩,不考虑自己的年龄特点经常采用男子式高级举重运动员通常采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这样几年训练下来,运动成绩上不去还损害了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健康,这是值得思考的。14—15岁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训练练程度和身体发展的水平与成年举重运动员有极大的差别。因此,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不管是解决的任务或者是训练方法和成年举重运动员相比是截然不同的。2 实验对象和方法实验对象为14—15岁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分两组,每组5人,训练…  相似文献   

5.
根据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特点,将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于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中,可以提高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自信心;有利于发挥少年举重运动员的主体作用;建立良好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关系,有利于提高少年运动员情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6.
随着举重运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参加举重训练年龄的看法也开始改变。近年来,苏联在13—14岁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中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发现有节制的训练过程中,对体育骨架和运动器官没有持久性的影响。从教育学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其目的是  相似文献   

7.
随着举重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方法也在变化,许多资料表明,现代少年举重运动员身体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已往少年,采用什么样训练才能使他们的身体机能得以提高,而且使运动员成绩稳步上升?怎样训练才能让他们成为一名攀登高峰的优秀人才?对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8.
少年举重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重是一项展示人体力量及其潜能的运动项目。为了向更高的重量目标冲击,充分挖掘人体的力量潜力,运动员不得不长年累月地重复着极限或接近极限的负重训练。对于从事训练不久的少年举重运动员来说,由于身体发育等方面原因,难以承受较大负荷的力量训练,因此训练过程中容易发生某些运动损伤。据我们长期观察发现,在这类运动性损伤中,尤以膝关节损伤最为普遍,如果处理不当,则影响正常的训练及比赛成绩,严重者甚至缩短或结束运动寿命。对此,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医务人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措施加以预防,以保证训练工作的正常…  相似文献   

9.
题目 运动技术探讨科学选才、扩大训练,进一步提高我省体育运动水平对手球比赛以多打少进攻的一些看法浅谈儿童少年身心特点与足球训练的结合运动训练中对排球基木功的理解对排球比赛中发球落点的调查1983年安徽省少年女子排球赛调研报告浅析跳起后仰投篮技术对未来举重世界记录的展望及我国举重的一点看法我省部分田径项目第一个达健将标准的运动员李忠谊少年时期的训练如何根据女子心理特点进行足球教学与训练对我省选材问题的一点看法浅谈游泳初学者的心理训练谈谈我队在传接球技木训练中的一点体会浅谈足球运动员课关节的灵活性谈节奏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少年举重比赛中,不少举重运动员专项力量水平较高,而专项成绩却不理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对专项成绩技术动作训练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专项成绩不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观察法,对两组不同级别少年举重运动员进行举重训练,发现重视少年举重运动员技术动作训练是可以提高专项成绩水平的。  相似文献   

11.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科学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运动训练的四大要素之一。心理训练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是为更好地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争取优异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一、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特征举重运动是消耗体力、  相似文献   

12.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科学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运动训练的四大要素之一。心理训练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是为更好地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争取优异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一、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特征举重运动是消耗体力、克服内  相似文献   

13.
举重运动是一项力量性运动,经常地科学地练习举重,可以发展力量,而力量又是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它是一切运动项目最基本的素质,也是举重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科学的举重训练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作用。相反,长时间的过度训练可以影响人体的发育,特别是对心脏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心脏的 X 线测量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心脏机能状况,有人曾对运动员进行过心脏 X 线测量和分析,但专题对举重运动员的心脏进行 X 线测量分析甚少。为了探讨举重训练能否引起心脏 X 线形态的改变以及改变的程度如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调查访问与文献资料纵向对比法,对31名优秀少年举重运动员成绩增长过程中的各种特征、成因、现象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成绩的增长是受选材、社会环境、生长发育、训练安排、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和比赛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提示了优秀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成绩增长规律,为举重选材与训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力量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速度力量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极重要的作用。进行力量训练的器材种类较多,但是使用方便、效果较好的主要是杠铃、壶铃和哑铃。哑铃一般重量较轻(举重项目使用的特制大重量哑铃除外),因此适于儿童和少年使用。对于要求力量素质高度发展的运动项目如举重、田径中的投掷、摔交等,哑铃就不能满足训练的需要了。但是杠铃又因器械的局限性,有些练习不便进行,难以发展身体各部位的  相似文献   

16.
人们提起练举重,往往认为是在练“块儿”,所以,许多人不敢涉足举重运动,怕把肌肉练硬,关节练僵,影响长跑运动.其实,这是对举重运动的一种误解.运动实践和医学研究证明,举重是发展人体肌肉力量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当前,随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举重训练已不仅仅是举重运动员所独占的项目了,其他运动项目也在借助举重训练来促进其专项成绩的提高.如田径运动员,特别是跳、投项目的运动员,每年都要拿出相当的时间来从事举重训练,以增强他们上下肢、腰腹部的肌肉力量.三大  相似文献   

17.
一、县级体校举重运动员选材的意义 举重和其他许多竞技体育工作一样,选材是训练的开端。体育信息和体育科研的现代化使世界范围的运动训练方法日趋接近,选材便成为胜败的关键。把具有从事举重运动特殊先天能力的少年选拔出来,给以专门的训练,使他们的先天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可保证多年系统训练顺利实施,进而达到高度的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举重     
G884.014.8,G804.86 9800663少年儿童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刊,中,A]/王铁军∥沈阳体育学术.-1997(3).-16-18(TY)举重∥少年∥儿童∥心理训练∥心理素质∥兴趣∥意志  相似文献   

19.
依据少儿生理特点 合理安排力量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所有的运动几乎都是抗阻力产生的,所以力量是人体运动的首要素质。加强力量素质训练,对掌握各项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少年时期,由于生理特点有明显阶段性,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力量训练采用的手段、方法负荷量都要符合此时期的生理特点。 一、儿童少年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力量练习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动力性力量练习,静力性练习和等动练习三种。根据儿童少年期的生  相似文献   

20.
业余体校肩负选材的重任 ,是向上输送合格后备人材的训练基地。业余训练启蒙阶段的基础训练是非常关键的 ,这个阶段基本功的好坏 ,将决定今后提高成绩的快慢和运动寿命的长短 ,也影响输送数量和质量。搞好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 ,是值得业余体校教练员研究的课题。现结合我队6名少年女子队员的训练实践 ,对此进行探讨。1合理的训练比例根据入选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对尚未发育成熟的少年运动员 ,在安排训练时 ,身体素质、技术训练力量训练的比例要合理。表1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训练比例项目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身体素质30 %25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