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尝误原理”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美国教育家桑代克的“试误说”发展而来.我们这里所谈的“尝误原理”,指的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故意出错或设计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多方面的教育目标.对“尝误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是数学教师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数学教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的关键是“误”在哪里,出了什么“误”,“误”后应怎么办.本文借助一些实例谈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尝误原理”. 1 利用尝误巩固基础知识 从正面讲授基础知识,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是极其重要的.但仅此还不够,学…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弯道”,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这种“弯道”,表现在教师的故意出错或设计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多方面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尝误原理”。一、利用尝误巩固基础知识从正面讲授基础知识,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这是极为需要的。但仅此还不够,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受理解和认识能力的限制,总有个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掌握时总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要包容、接纳他们的错误,要让学生充分暴露理解上的“错误”,以“错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以误养正、点拔引导、巧设错误中悟出知识,让他们在“悟错”中学会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错解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的错解暴露了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一部分学生的错解可能代表了一类普遍的错误倾向,甚至在一些错解中还隐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与正确分析学生的错解,把错解这一教学题材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好错解的教育功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自然地步入新知识的“情感区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我有时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上的缺陷,再引导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给予矫正,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就错悟理,达到使其“吃一堑,长一智”的作用。如讲“速度”这一概念时,我先提出一个问题:“小东跑了60米,小亮跑了80米,谁跑得快?”许多同学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小亮跑得快,  相似文献   

6.
错例剖析     
学生解数学题时,常常作出错误的解答而不在意.教师若能重视错例分析,认真进行“辨误教学”,使学生摸清产生错误的原因,这对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严密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个人教学的肤浅体会,列举这些错误的大概类型,并对错误作出必要的分析,找出原因,吸取教训,常常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平均问题”的错解。此“平均问题”是: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的速度是55千米/小时,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经常有学生把它错解为:(45 55)÷2=50(千米)。学生的这种解答结果实质是求“45”和“55”这两个速度的“平均数”,而不是求“平均速度”这一问题。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未理解“平均速度”这一概念及其解法,混淆了“平均数”与“平均速度”的概念;同时也存在着不能正确区分、比较相关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还不能进行正确迁移和融会贯通;还…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高三习题课教学中,我一直将“试误教学”的理论引进课堂,我认为课堂师生交流的过程是让学生暴露问题、寻找错因、交流解法、归纳方法、提升与迁移的过程.实践证明,“挖错因、重拓展”的习题课课堂教学,强化了教学的针对性,用“挖井式”方法把问题解决到位,能有效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下面笔者以竖直平面内...  相似文献   

9.
所谓误错是指学生在做题时,对已经理解掌握的知识,因为粗心、不认真等原因,把会做的题目做错或做得不完整。平时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公认的聪明孩子,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能顺利解出,但做一些简单题目的却频频出错。每次做作业感觉很好,课时和别人一对,发现都是自己粗心错了,后悔呀!家长抱怨孩子“粗心”,老师批评学生“马虎”。老师和家长一再提醒他们做题时要细心,但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对这种误错现象进行了初浅的分析与研究,并做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学生的知识教学中,有三个关键的环节:课堂教学、作业巩固、练习检测与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三个环节——练习检测与提高中,学生通过练习只是达到了检测的目的,而对于通过检测需要做到的二次掌握与再提高却效果甚微。经常有老师抱怨学生:“做过的练习,你怎么又错了”、“这道题,老师都讲十遍了,你们怎么还错?”等等。  相似文献   

11.
<正>“示错情境”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通过“示错”可以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错误思维或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质疑、交流、讨论等活动找到错误的根源,并形成正确思维或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知,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探究欲,同时可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了几点对示错情境的认识,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和解题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一类问题“一看似懂,一做就错;老师一点似明,再做又错”,这类问题成称之为“易错问题”,“易错问题”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能力不一定很难,但其中设置了很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觉的知识障碍.本文对高中数学《集合、简易逻辑和函数》这一章中易错的问题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3.
教与学是一种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在教学中 ,如能重视错解性反馈信息 ,及时加以纠正疏通 ,对提高教学质量 ,指导学生防误纠误 ,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笔者对中学数学“错解教学”进行了尝试 ,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1 “错解教学”和“基本操作程序”所谓“错解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给出习题的几种不同的解法 ,由学生判断解法的正确与否 ,让学生讨论“会诊” ,查找错误的原因 ,摆理由、说根据、澄清问题、纠正错误 ,学生间相互探讨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提高的一种争辩性教学。基本操作程序 :展示题目的解法 → 学生独立判断思考 → …  相似文献   

14.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是珍贵的教学延伸点。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构建生成性问题情境并允许生成错误,展现学生的真实学习;围绕议题主线设计辨析式活动任务,在活动中有效纠错、动态生成知识;鼓励学生不断研究错误,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容错、融错、镕错过程中包容、化解、超越错误,在动态生成中转误为悟。  相似文献   

15.
"尝误"策略即尝试错误策略.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故意出错或设计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由于心理反差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注意,教师再抓住这一契机实现多方面的教育教学目标的策略.利用尝误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相似文献   

16.
茄备君 《成才之路》2010,(7):M0003-M0003
美国有一位药剂师,他研究出一种治疗头痛的药。配好药料,准备用水化制成糖浆,没料到一不留神错把苏打水当白开水冲了下去。“糖浆”冒起了气泡。他尝了尝,还别有一番风味。从此。被称为“美国之梦”并长期雄踞世界市场的碳酸饮料——可口可乐,就这样因“错”而生了。  相似文献   

17.
“以学生发展为本,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体现的新课程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读懂学生。错例为我们研究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是学生思维的真实暴露,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反馈,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以一题为例浅谈错例分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作业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作业讲评课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学情,并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作业讲评课中,应当重视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还要晒出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识错、化错,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率,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能力,收获更好的作业讲评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粗心致错”是指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致使不该错的作业做错。这是一个使教师烦恼、家长困惑、学生本人懊丧的问题。如漏题、抄错数字、简单的计算错误、忘写单位名称、不写答句、填序号却填了答案等等,都不是由于学生对知识没有理解、掌握,而是由于“粗心大意”所致。如何认识学生的“粗心致错”问题,找出“粗心”的原因,采取措施,使学生变“粗心”为“细心”呢?一、“粗心致错”的原因分析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作业错误的原因并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学生作业粗心致错也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结果。内因来自学生自身方…  相似文献   

20.
张伟兴同学问:《错字小议》一文里在谈到“正和误和平共处”的错字时,举了“一个不大容易遇到”的例子,即1981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第八版上的一篇小文章《“启示”的变化》。作者认为这篇小文章“连标题带正文,两个‘启示’,四个‘启事’,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表示作者(编者?校者?)还拿不定主意呢?”但就是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错”在哪里。究竟“错”在哪里呢? 《“启示”的变化》中两个“启示”和四个“启事”是“正和误和平共处”了。将两个“启示”都改为“启事”可不可以?可以,但完全没有必要改,改了反而会削减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我认为文中两个“启示”是作者有意写的两处错,并不是“拿不定主意”而出现的错字。其一,正文中“过去学生宿舍楼门口屡屡露脸的‘遗失启示’被‘招领启事’代替了”这句话里的“启示”,是“过去学生宿舍楼门口屡屡露脸的”,是作者有意展示的贴“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