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身姿语言、手势语言、眉目语言这几个方面来对红楼世界中的女性体态作个归类,并对体态含义进行了分析,透视作品中体态语所包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初步探讨了体态语在《红楼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一部融合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翻译这样一部巨著实属难事。霍克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翻译《红楼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读者反应论出发,对《红楼梦》中有关文化内容的翻译采取了恰当的处理方法。通过摘取霍译本《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翻译的译例,并对之试做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反应论对汉英文化翻译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不仅在国内乃至国际都享有颇高的盛誉,因而越来越多的海外译者研究这部名著。日本在《红楼梦》的翻译研究领域也有较为系统的探究,这为我国红学译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资料。本论文探究了《红楼梦》日译本的翻译研究状况,并从文化翻译视角探究《红楼梦》日译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红楼梦》中搜集了相关语料,同时运用了网上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来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红楼梦》杨译和霍译两个英文版本的恭维语翻译,探讨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5.
文化缺省是指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对双方共有的、不言自明的文化信息的省略,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需要原文的文化缺省进行翻译补偿,以更好地表达原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名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红楼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文化缺省问题.为此,应分析《红楼梦》中文化缺省的表现形式,探索《红楼梦》中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的方法措施,以更好地翻译《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  相似文献   

6.
姚寒露 《文教资料》2012,(32):132-134
体态语,又称身势语、态势语、形体语言等,是一种非言语的信息手段。体态语是非语言语中最丰富的一种语言。它具有多义性、文化性、直观性等特点。在此,我们用CIPP-CTOOLS软件统计《红楼梦》中与笑有关的体态词,并且分析词性,归纳与"笑"相关的体态语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一些翻译微观问题的对比和探讨,展现《红楼梦》翻译之难,激发后人在学习鉴赏的同时,勇于挑战困难,推出更多更精彩的复译本,使《红楼梦》的翻译不断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8.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分别翻译的《红楼梦》可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上的两部标志性作品。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对《红楼梦》译者的翻译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文化、意识形态、译本的编排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小说《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研究《红楼梦》中戏曲文化的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推理空间等距原则源于关联理论翻译观,该理论的提出为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为指导,以《红楼梦》的两个经典的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戏名、戏中角色和术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描写占据了很大比例。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服饰翻译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兼顾其他的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分句与合句、换序等,从而实现了翻译的顺畅与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1.
李彤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175-175,177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历史巨著中大量使用了文化意象,生动形象地达到服务主题的目的。但从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与目的来看《,红楼梦》英译中意象的表达有着不同程度的缺损。本文通过《红楼梦》三个译本中对意象翻译的缺损来看翻译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杨宪益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为依据对《红楼梦》判词翻译的策略进行探讨,认为无论是选择整体性意译、局部性补译,还是选择视角转译,译者必须在各自翻译目的的基础上仔细考虑文化的影响并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黄敏慧 《海外英语》2012,(3):123-125
小说《红楼梦》人物对话中存在着大量仿拟修辞。但是仿拟的翻译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因为有的词句在汉语中能够制造出仿拟效果,但英语中不一定存在着与它们对等的词句。该文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仿拟辞格的翻译,归纳出两位译者在处理仿拟时使用的翻译方法,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巧妙之处。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其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同样也是译坛的经典之作,曾被众多的翻译家和翻译爱好者欣赏和点评。笔者从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翻译艺术,并通过《红楼梦》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了形合与意合机制产生的内在动因。论文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体现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并为译者提供了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委婉语的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楼梦》的语言体现了汉语含蓄委婉的特点,在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的翻译实践中,他们采用了保留委婉色彩、直译本义、增加委婉色彩等主要译法。  相似文献   

16.
Hong Lou Meng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literature works in Chinese.This paper picks two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the Yang's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version and the Hawks'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version,focuses on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they took,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works.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从文化翻译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红楼梦》原著及其英译本进行英汉语对比研究,着重探讨了在文学翻译中的原语文化信息传递,以期对文学翻译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与《金瓶梅》均为世情小说,然《金瓶梅》开启着明清世态人情小说之生命先河,且打破了神话传说、英雄叙事和历史演义等传统题材长期占据小说创作领域的审美格局,并依托其别具一格的方式开拓了中国古典小说演绎的新篇章。但《红楼梦》却是凭借其渲染了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时情冷暖以及言说着个体的梦幻玄想、群类的盛宴必散和家族的悲欢离合而跃升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榜首佳篇。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过程就是操纵的过程。《红楼梦》的两个全英译本各有千秋,但最终都没有真实地反映原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操纵。从意识形态与赞助人的角度出发,对于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和赞助人是如何操纵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对象以及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可以为客观地评价译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个案描述与理论分析的结合,对宏观视域下翻译目的与微观视域下的行文措辞进行研究,分析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一方面,以对比和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来探究每位译者所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另一方面,结合目的论的理论观点,深入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间的关系。《红楼梦》的解码过程体现了不同译者在特定文化氛围和社会历史环境中,受不同翻译目的驱使的译风、译貌等典型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