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讨论了现代汉语中"我A吗?"这一句式所表达的涵义,分析了这一句式中"A"的句法及语义特点,并讨论了第一人称是非问句对形容词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宋书》中,“未详”类词语多用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的句首,从整个句子的语气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全句变为陈述句,前加“未详”类词语表示存疑;一类全句仍为疑问句,用“未详“类词语引出问句.提醒听话者注意,探问事实和催促听话者作答。从中我们可以管窥现代汉语间接问句的前身。  相似文献   

3.
1.我已经完成了作业。误: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yet.正: 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already.析:yet和already常用于见在完成时。yet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already一般用于与定句。如果already用于疑问句,便含有“惊讶、意外”之意。例如:  相似文献   

4.
有意在形式上用选择问句的格式将浑然一体的两项或多项分而说之,以达到渲染气氛,深化意境的修辞方式就叫“疑离”。它有着先离后合和先合后离两种类型。它和设问虽然都是问句的变通运用,但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固始方言“可VP”问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始方言中一类特殊的问句———“可”问句,将其与普通话反复问句、是非问句进行比较,发现其间的差别与对应关系。“可”有体的区别,尝试从表里值的角度揭示“可”的表现形式、句法功能及使用条件,试图探讨“可”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宋玉柱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由“V+什么”构成的问句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是表示问原因,句子重音都落在动词上,如“你跑什么”,意思是“你为什么跑?”;另一种是以问句的形式表示制止,重音落在“什么”上,而且后边往往接上表示制止的句子,如“你跑什么?别跑了!”。郭继懋先生在谈反问句的类型时曾经谈到了“……什么”和“……什么……”结构,  相似文献   

7.
“VP—neg?”是黄冈方言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特殊问句类型。“VP—neg?”有两种基本句式:“VP有(没有)?”和“VP不?”。“VP有(没有)?”句式在黄冈境内用法较为一致。“VP不?”在各县市方言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三种情形,其差异主要表现在“VP不?”式和语气词的结合上,构成的方式不同,其语义倾向和语用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黄冈方言“VP不”和语气词的结合,表现为或连用或拼合,最终“不”逐渐虚化为语气词“呗”,其种种不同的用法,反映了黄冈方言“VP不?”句式由正反问句向是非问句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气词"吗"用于句末构成"吗"问句。根据问话人的疑问程度,将《雷雨》中的"吗"问句分为基本是非问句、引导性是非问句和反诘句三大基本类型,以图表明示其分布情况、问句构成和确信度,并以《雷雨》剧本为例,通过归纳、分类和图示《雷雨》中"吗"问句的英译策略,探讨其英译。  相似文献   

9.
介绍属江淮官话的泰州方言中“个VP”反复问句的基本格式和常用变体,对“个VP”的句法特点进行了考察,并论述了“个VP”在述补结构中的形式问题.与普通话“VP不VP”型反复问向相比,泰州方言“个VP”型反复问句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古汉语VP-neg式疑问句句末否定词的虚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P-neg是中古汉语反复问句的主要形式,对句末否定词Neg的虚化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文章系统考察中古时期这一语法现象,结论是:1否定式问句末尾的否定词已经虚化;2带反诘语气副词的反诘问句末尾的否定词一般已经虚化;3选择问句里选择项末的否定词已经虚化;4带测度副词的测度问句末尾的否定词已经虚化;5带疑问语气副词“宁”的反复问句末尾的否定词没有虚化;6除前四种情况,反复问句“VP不”中的“不”没有虚化。  相似文献   

11.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广泛地运用“三”去认识、分析、论述道、德、事、物,其表现形式多样:螺旋上升、步步递进、浑然一体、恍惚之中、拥有法宝、功能特性、绝弃东西、类型划分、分层论述等。过去在谈“三”色变的氛围之下不能正确对待“三”的运用。现在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老子关于“三”的运用,并吸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2.
南京方言中的反复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薇 《现代语文》2009,(11):95-96
南京方言中的反复问句主要有“VP不VP”“阿VP”和“阿V不VP”三种类型,且每一种类型又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三种类型的反复问句在南京方言里共存,但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中古汉译佛经和中土文献中的“宁”“岂”类是非问句和反问句,从结构类型、语境、答句三个方面对两种句型的特点作对比分析,从而对两种问句的区别和界定有深层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诗歌里有一种与“析字”修辞格相似的数字运用现象,即把数字拆开来,以表情达义。其主要特征有:数字析合的相加性、数字析离的相减性、数字化积的乘除性。枯燥的数字一经诗人匠心运筹,即刻被情感所照亮。诗歌形象里有了生命的特殊细胞和美感因素,为诗之意象增色,产生着特殊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5.
Thisisapretty,smallpark.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公园。Thisisaprettysmallpark.这是个很小的公园。析 :上面一句中的“pretty”是用作形容词 ,作“park”的定语 ,表示“美丽”的意思 ;而下面一句中的“pretty”是用作副词 ,作程度状语 ,表示“相当”的意思。2.DoyouknowJohn,Henry?亨利 ,你认识约翰吗?DoyouknowJohnHenry?你认识约翰·亨利吗?析 :上面一句中的John和Henry 表示两个不同的人 ,“John”作“know”…  相似文献   

16.
【指点迷津】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句子:He is ill in hospital,isn’t he?前半句“He is ill in hospital”是个肯定的陈述句,后半句“isn’t he?”是个否定的问句,我们把这种句子叫做反意疑问句。后边的尾巴通常是对前面陈述部分的内容提出疑问,或想证实自己的判断,可以翻译成“对吗,是吗,不是吗?”例如:  相似文献   

17.
朱冬民 《语文学习》2010,(7):114-114
每教完一篇课文.我都习惯地问一句:“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相似文献   

18.
在<清平山堂话本>中,"何"系特指问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至明代口语上的一些特点和变化:由疑问代词"何"构成的复合形式较丰富;部分"何"系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较唐五代发生了变化;诗词中的"何"系特指问句占重要比重.  相似文献   

19.
"千古之谜"的"低调"和"高调"消解 --含假句的论证不能成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有关“千古之谜”的一些论点及其论证,仍然被一些论者误解,所以,我们有必要加以重申和发展。古哲早已发现,“自(我指)涉”可产生假句(或矛盾句),这就消解了“初始谎者”悖论(P)。沿着这思路,不难进而指出,“强化谎者”悖论“这语句假”(Q),要么缺值,要么是假。逻辑派自己向来肯定:含假句的论证不能成立(这应该包括由“自涉”产生的假句 P、Q),那么,要用含 P、Q 的论证来证明“矛盾句为真”和“判决日常(自然)语言准死刑”也不能成立。这意味着(从逻辑派的低调标准看),“强化谎者”悖论 Q 已遭消解。再者,“仅是矛盾”大别于“矛盾被证”。从辩证“鹰”派的观点,同时也是逻辑派高调标准的“开明”观点看,“矛盾被证”问题仍然存在! 只有我们指出 Q 犯“复合命题”或“矛盾定义”谬误,“千古之谜”才真正(更彻底地)遭消解!以上的分析可同样适用于“这语句不真”(R)的“超二值谎者”悖论。  相似文献   

20.
绩溪话中出现“子”后缀的名词有三种类型:名词性语素+子、形容词性语素+子、动词性语素+子。因为绩溪话中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成分,名词后缀“子”在绩溪话中的常用功能是表示人,其次表示时间和方位.在普通话里常用的表示事物名称的功能,在绩溪话中却极少用到。名词后缀“子”在绩溪话中的读音也不像普通话那样都读成轻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