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中国女子冰壶队与欧洲冰壶强队的投壶技术特点,运用CURS Statistics冰壶统计软件对2009年世界冰壶锦标赛的投壶技术及成功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投壶成功率是评价冰壶队比赛发挥的有效指标,各队在投壶技术方面都存在缺陷或不足,中国女子冰壶队的得分能力是各队中最强的.与欧洲强队相比,中国女子冰壶队更加倾向积极型战术,一垒和四垒的投壶成功率与对手相比较高,而二垒、三垒相对偏低,个别垒次在投壶旋转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2年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中国队全队投壶成功率、主要对手全队投壶成功率、个人投壶成功率,各参赛队伍的得失分等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国女子冰壶队在比赛表现出技术全面但不精细,主力运动员在集体出现问题时也难有扭转局面之举;心理调整能力较差,过多地考虑了比赛的结果,关键球处理还有些稚嫩,一次次让机会溜走,凸显机会把握的硬伤;战术变化单调,打法过于墨守成规,基本上采用了后手边区占位,先手中区占位的传统战术;以及后备力量薄弱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2009年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中国队13场比赛共930次投壶技术及成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更加倾向积极型战术,没有投壶旋转弱项,1垒和4垒投壶成功率较高,获胜场次与4垒的发挥关系密切,失败场次与3垒的发挥更相关联.建议中国女子冰壶队从掌握基本技术、分析对手实力、心理因素及队员间的战术默契程度方面加强投壶技术的训练.  相似文献   

4.
黄锷  于亮  李妍 《冰雪运动》2012,(2):44-48
投壶成功率是评价冰壶技战术水平的有效指标.为研究女子冰壶运动员投壶技术特点,运用冰壶统计软件对2010年黑龙江省第12届运动会女子冰壶比赛5队11场比赛的投壶技术进行全程记录、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队运动员的投壶技术较为全面,其他队员在投壶技术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各队均倾向于顺时针旋转技术.建议加强各队逆时针旋转技术的训练,并且针对弱项进行技术改进  相似文献   

5.
针对2011年男子冰壶世界锦标赛参赛运动员的投壶技术进行投壶成功率(PCT)和投壶合理性(PTS)分析,划分投壶技术难度等级,采用逐步回归法确定各垒次PTS、PCT与运动成绩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队PCT和PTS应综合投壶效果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在确定投壶技术3个难度等级的基础上,可使用各垒次PCT和PTS进行评价.回归方程提示,三垒PCT、四垒PCT和一垒PTS、四垒PTS对成绩的影响较为重要,可能为该项比赛的制胜因素.建议中国队应了解冰壶投壶技术评价的发展趋势,针对制胜因素进行训练,结合国内、外评分方法,建立更为完整的、国际先进的冰壶投壶技术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理统计法等对2014年残冬奥会轮椅冰壶比赛前四名队伍的技战术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比赛胜负与投壶成功率呈正相关,与四垒最后一投有直接关系。中国队单场首局胜率低,先手和控分效率低、偷分和后手效率起伏较大;全队投壶技术水平不均衡,制造和处理复杂局面能力弱;倾向于安全保守战术。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女子冰壶队在当今的世界排名和在本次世锦赛的投壶成功率进行探讨,对其在比赛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评定我国竞技冰壶运动项目发展水平,找出与世界冰壶强国竞技水平差距,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对2016年全国第13届冬季运动会冰壶比赛哈尔滨成年组男队投壶技、战术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男子冰壶发展迅速,比赛中投壶技术成功率较稳定、战术选择合理性日趋完善.总结归纳出目前中国男子冰壶队的投壶技术特点以及战术运用情况,为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的技战术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投壶简介     
投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游戏活动,流行于士大夫阶层,常在诸侯相会或宾客宴饮中举行。投壶起源于射礼,有人认为,实际是“射”的退化。《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进行时,与射礼  相似文献   

10.
刻纹提梁壶与战国时代的投壶礼1974年,山东省长岛县南长山岛出土了一件战国早期的提梁壶。这件壶由器身、器盖和链式提梁三部分组成,通高约45厘米。在这件壶的腹部,刻有一幅投壶的图案,较为生动地刻划了战国时代投壶礼仪的具体形式(见图)。投壶,一般的说法是...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第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投掷项目运动员的年龄、身体形态、投掷成功率、比赛发挥、不同投掷次数中出现决定成绩的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赛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6.64~29.36岁,男子平均年龄稍大于女子;投掷项目男子运动员平均身高在1.87~1.95m之间,呈现出高大化发展特征。资格赛运动员的投掷成功率为79.83%,3次试投的成功率依次下降;决赛阶段运动员投掷的平均成功率为74.57%,6次不同试投的成功率呈现高低交错的"锯齿"状。投掷项群运动员的比赛发挥存在着项目差异,资格赛中,铅球运动员的平均发挥率最高,铁饼运动员发挥率最低;决赛阶段,运动员的发挥率均高于资格赛。资格赛运动员3次试投出现决定成绩的概率分别为44.99%、26.57%和28.44%,呈现出第1次试投成功率和发挥率最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对2003-2004赛季甲A男篮广东队技术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查阅2003—2004年全国男篮甲A联赛技术统计资料,对广东队的投篮技术、得失分、篮板球、抢断、助攻、犯规和失误等指标与其他队伍比较,分析广东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结果显示:广东队投篮技术好,命中率高,篮板球和助攻技术有明显优势,快攻成功率高但发动次数少;身体对抗差,犯规和失误较多。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男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缺陷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男子标枪运动员和世界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生物力学参数的对比,并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对现阶段我国男子标枪投掷步技术缺陷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转体是投掷步技术中每一环节的重要组成要素,我国男子标枪技术主要缺陷就是由转体的不完善引起的。通过调整投掷步中各环节的转体幅度和转体时机,可以改正当前我国男子标枪投掷步技术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成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可喜之路 ,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具有成功感 ,并从体育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进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武术套路比赛中,器械的抛接技术是掌握完成整套动作的重要环节和难点,也是比赛能否成功获得好成绩的关键。本文就2006年山东省第21届运动会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理论和技术分析,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器械抛接技术的心理、空间、时间等主要因素以及改进的措施。并结合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队)的训练经验,提出了加强青少年武术套路抛接器械稳定性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田径速度力量项群运动员体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特征解析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别对田径速度力量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髂宽/髋宽×100指数没有表现出专项和性别特征差异,但跳跃运动员表现出明显的跟腱长、踝围细特征,而投掷运动员则表现出明显的跟腱较短、踝围较粗高特征,虽然投掷运动员体内脂肪百分比和去脂体重的绝对值高于跳跃运动员,但跳跃运动员的体内肌肉相对含量却高于投掷运动员,而且速度力量项群尤其强调优先发展速度力量、绝对力量、最大速度和单个动作速率等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揭示世界优秀大级别男子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的特点,并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中、外运动员的优势与不足,建议我国散打运动员进一步提高冲拳和贯拳的运用质量,以适应当今比赛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加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提高腿法技战术运用的能力;针对国外运动员腿法的特点,提高接腿摔技术运用的成功率;继续加强贴身摔法的创新,保持摔法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
链球出手后在空中所做的运动为抛物体运动,影响抛物体远度的主要因素为: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主要运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手速度、角度、高度时于运动成绩的影响,并对于影响链球运动成绩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以帮助教练员与运动员在链球运动实践中把握动作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ence in three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throwing, kicking, and jumping) and six measures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young adults (ages 18–25). We assessed motor skill competence using product scores of maximum kicking and throwing speed and maximum jumping distance. A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e 12-min run/walk, percent body fat, curl-ups, grip strength, and maximum leg press strength all loaded on one factor defining the construct of “overall fitnes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product scores for jumping (74%), kicking (58%), and throwing (59%) predicted 79% of the variance in overall fitness. Gender was not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fitness. Results suggest that developing motor skill competence may be fundamental in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adequate physical fitness into adulthood. These data represent the strongest to da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fitness.  相似文献   

20.
Joint angles of the throwing limb were examined from the acceleration phase up until release for the sidearm throwing motion when using a flying disc. 17 individuals (ten skilled, seven unskilled) threw a disc as far as possible ten times. Throwing motions were recorded using three-dimensional high-speed videography. The initial condition of disc release and joint angle kinematics of the upper limb during the throwing motion were obtained. Mean (+/- standard deviation) throwing distance and disc spin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for skilled throwers (51.4 +/- 6.6 m, 12.9 +/- 1.3 rps) than for unskilled throwers (29.5 +/- 7.6 m, 9.4 +/- 1.3 rps), althoug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itial velocity of the disc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killed: 21.7 +/- 1.7m/s; unskilled: 20.7 +/- 2.5m/s). A marked difference in motion of supination/pronation of the forearm before disc release was identified, with the forearm supinated in the final acceleration phase leading up to disc release for the unskilled participants, while the forearm was pronated in the same phase for the skilled participants. These differences in joint kinematics could b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disc spin rate, and thus led to the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throwing d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