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觉的语用修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慧  覃先美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47-149
语用修辞学是两门临近学科语用学和修辞学的交叉学科。移觉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仍处于方兴未艾的研究之中。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语境这一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共同基础为切入点,着重从两方面对移觉进行语用修辞分析:移觉的认知机制以及移觉在认知语境中的表达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语觉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什么是语觉和语觉论?语觉并非是一种无中生有的、人为杜撰的概念,而是客观存在并为人脑所独有的、专门用于感知与辨识口语中各种语义关系的第六种感知觉。由于涉及的是口头语言,相应的语义识别必须在语音感知与辨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语觉实际上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对语音的感知与辨析以及对语义的分析与识别。语觉不仅涉及口语中的语义关系,还涉及口语中的语音,而且首先要感知与辨析语音。这就表明,语觉的输入通道(即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必定与听觉器官(耳朵)有关。自古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包括在学术界)都认为人类只有五种感知…  相似文献   

3.
儿童孤独症(简称孤独症,或自闭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也是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一种。作为一线教师将如何面对这样的幼儿,使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呢?  相似文献   

4.
一、移就与移觉移就,作为一种修辞格,最先是由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提出的。但作为英语“hypalage”或“TransferedEpithet”的汉语对等词却并不只这一种。徐鹏在《英语辞格》中称其为“转移表述词语”,张文庭、熊建国在《英语修辞及惯用...  相似文献   

5.
巴金在《家》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悲剧人物的双重性格:顺从与正直、妥协与反抗奇特而又和谐地统一在觉新身上。作为封建大家庭的长房长孙,觉新忍辱负重、牺牲自我,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作为一个被“五四”新时代所启蒙的青年,觉新又必然产生反抗意识,尽管有些消极和被动。这种复杂性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之下,体现了深深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6.
意识活动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能够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但也有不能被觉知到的,那是无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7.
移觉、移就、移情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格,用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力。一、移觉,也称通感,即感觉的转移和相通。心理学上叫感觉错移。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79):165-166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幼儿教育也在注重孩子全面素质的发展,而体育游戏教学作为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幼儿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感统训练作为提高幼儿"三觉"(即触觉、前庭觉以及运动觉)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将其应用于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园体育游戏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还能够有效地实现幼儿大脑与身体各项机能的联系和协调,对于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和身心的成长有着良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声乐学习训练的心理——生理双向互动协调过程与其他认知学习过程相比较其心理因素更为突出,内觉意象是声乐学习演唱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内觉意象与声乐学习和演唱、内觉意象对声情并茂实现的作用、内觉意象对歌曲的完整表达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小说《家》中觉新这一人物,在文学史中长期是被作为批判的对象出现的。然而文学史家在批判之余总会显露出种种惋惜不已的心态,这种心态显露出觉新必然有其别样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从觉新对自身命运觉醒过程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觉新的这种对"旧"的割舍不断和对"新"的无限向往,使其成为一座由封建传统走向现代性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历来都把"爱心"作为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文明,追而求之歌而颂之。可是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在无意识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只知道在别人那里获得爱,向别人索取爱却舍不得向他人、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长此以往,必将导致道德的滑坡。因此,爱心教育必须从小抓起,犹如建筑大厦之前夯实地基。所以,加强对学生爱心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觉重任在肩。一、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相似文献   

12.
移觉,也应列为一种修辞格。在许多文章中,作者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往往用人们心理反应上的相似点来转移感觉,把某一器官的感觉转移成另一器官的感觉,这种修辞方法,称之为移觉。下面试以小语教材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3.
正默会认识论对文本解读的意义在于,"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焦点觉知,对文本语言的表达结构、写作思维、写作思路的意识是一种附带觉知"。所谓"附带觉知具有行为技能的决定性力量",是指"对文本意义的获得,这种焦点觉知,必须通过对文本的写作思维的附带觉知才可能生成"。换句话讲,要想解读好文本,就不能一味地在文本意义——焦点  相似文献   

14.
陈立新 《现代教育》2013,(6):119-119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成型。有的采用讲授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没有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这样纸上谈兵式的教学不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和作用。有的采用活动式,利用活动让学生体验,但在活动中教师并没有从理论的高度上给学生讲解,这样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图弥补两者的不足,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得觉六步教学模式。中职心理“得觉六步教学模式”是青岛市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中职心理‘得觉六步教学模式’”的成果之一,是在实验基础上探索一种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验证,从实验研究结果分析、介绍“得觉六步教学法”的含义、基本结构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意识活动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能够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但也有不能被觉知到的,那是无意识活动。所谓无意识,就是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难以觉察的内在驱动力而使人产生的一种不由自主的表现,它在一般状态下都处于压  相似文献   

16.
正"通感"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术语最早由钱钟书先生提出来,后来被一些修辞学家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它是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互为转移、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举例:"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  相似文献   

17.
改编自巴金同名小说的新版电视剧《家》,在叙事主题上以爱情作为主旋律,解构了以往的封建旧礼教,这主要体现在觉新和觉慧两个人物形象上,本文从觉新、觉慧入手,重点阐释2007版电视剧《家》在主题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移用是一种积极修辞格,分为移就和移觉(通感)两类。移就能使语言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移觉最长于表现人们难以捕捉和描绘的内心感觉,使语言形象可感。在诗歌创作中,其艺术效果超过了传统的赋、比、兴和象征手法,因而倍受当代青年诗人青睐。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美育,在幼儿园的课程中,美育应占较大比重,例如游戏、唱歌、舞蹈、泥工、纸工、图画、讲故事、演童话剧等,都要通过各种审美的形式发展运动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及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江淮方言高频副词"一动"的语法化历程,发现"一动"是紧缩复句"一VP1就VP2"格式先经过连谓句,继而经过状中谓语句,接着经过VP1的泛化,最终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由"一VP1"语法化而来。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新分析、一次语境吸收、一次短语词化。这些都是在认知方式从"焦点觉知+焦点觉知"到"附带觉知-焦点觉知→附带觉知",再到"附带觉知+焦点觉知",在顺序扫描到整体扫描转向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一动"语法化过程中近似格式和同路径语法化现象的类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语义滞留原则的作用,语法化后的"一动"仍然有一些使用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