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将接受美学运用到文学审美教育领域,意味着文学审美教育思路的一种转换,即从单一注重教师的传授转向既注重教师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接受并重。运用接受美学观,以审美期待作为文学审美教育的切入点,以审美经验为文学审美教育的着力点,以“师生参与”为文学审美教育的互动点,以“第二文本”为文学审美教育的反馈点,探讨和研究文学审美教育接受者的接受是一项颇有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期待视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概念,是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由其全部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之总和所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势。学生“期待视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潜在地支配着学生对教育的选择和接受意向,其中“视野融合”是实现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诗道性情”的提出是船山诗歌美学对传统儒家诗歌美学的一大突破性贡献.而王夫之的主要突破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兴”“情”这两个主要概念,并以此提出他的诗歌本体论.并在具体的批评活动中实践之.以“兴”为主的“四情”说的提出也使他的美学体系从创作论走向审美接受,儒家美学精神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大慧宗杲"看话禅"的美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慧宗杲“看话禅”关于般若探究(审美探究)的禅学思想,是一反禅宗美学的传统观念而提出的新的主张与观点,为宋代禅宗美学乃至宋代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就审美态度的美学理论而言,不仅中国传统美学几乎全是静观的学说,就是西方传统美学也仍然如是,而大慧宗杲“看话禅”则强调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探究。其审美态度以及对于般若意志与审美意志的强调与论述,对今天的审美活动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5.
因为中心概念“期待视野”与阿多尔诺的否定性美学的牵连 ,姚斯没能完成接受美学的新文学史规划 ,转向了重新发现的审美经验研究。他用审美经验的双重性作为绝对否定的解毒剂 ,重新解说审美快感 ,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审美经验的三位一体 ,建构审美认同模式。所有这一切是接受美学解释学主题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俞长 《语文知识》2011,(3):72-74
“古雅”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审美范畴,既具有文化积淀的意义,又具有精神超越的意义。王国维充分接受西方美学,对“古雅”说的审美内涵加以现代性的界定,并且独具慧眼地发现“古雅”的民族性、现实性和大众性特点,将其作为众庶美育“普及之津梁”。  相似文献   

7.
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具有借鉴作用。把期待视野、审美经验、读者参与、第二文本等接受美学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教育者必须是合格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施教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第二文本”。  相似文献   

8.
基于接受美学关于“文学作品的结构模式”理论,本文分三个方面就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审美能力教育问题展开讨论。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我们可以运用作品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运用文字的反常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运用作品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曲刚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1):103-107
中国传统美学对情感与艺术创作关系的认识,大致可分两类:儒家美学坚持艺术创作对道德情感的教化主旨,偏重道德人格,认为审美经验只是助成道德目标的附庸.而庄子美学、以嵇康<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魏晋玄学、禅宗美学、王夫之的诗歌美学,甚至于西方康德美学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宣扬情感二分论和美善分离说,强调审美人格的塑造,以确保审美经验的纯粹性.本文试图以后者的视角,从情感与形式的关系人手,对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说"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颓废"的美:城市的另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经济、文化也随之崛起,以城市人的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美学,是美学研究的新任务与新方向.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应当由对乡村的审美经验把握转向对城市的审美经验的总结,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美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培养人才的大专院校,目前普遍对美育重视不够,本文针对这种现状,指出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作用,并提出美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我们应该重视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寻找结构的优化和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关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语文作为一门充满美的课程,在美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从语音语调、意义建构、修辞格、意象意境、思想感情等五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分析,力图探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理性的、认识论的,而且更是审美的、艺术的。审美所要重塑的是我们陷入为单纯认识论的道德精神家园,所要创造的是恬美澄明的道德理想境界,所要颂扬的是千百年来奉为圭臬的文化与道德精神。"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走向"诗性语言"的心灵唤醒的教育,通过诗化的语言扣动个体内在美好善良的心弦。"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良知坎陷"的教育,惟其"下沉"、"坎陷"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教育生活之中,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以善致善"的教育,德性教育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其方法上也应是"善"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在审美素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其原因进行全面的探索,以期对高校美育有确实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走向美育的完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庆元  胡绪阳 《教育研究》2006,27(3):39-43,49
当前,人们对美育内涵及其任务的认识还不完整,教育实践更有残缺。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审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主体,立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美育课程必须按照完整美育体系来规划、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以促进完整美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素质教育中 ,美育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迄今为止 ,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美育仍是薄弱环节。应根据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要求 ,完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仍属薄弱环节。美育是生命意象化育,包括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人文美育等内容,其功能在于成人之美。学校美育实践应注重各类美育元素整合,走学校美育课程化实施之路。学校应基于美育的本质思考美育课程的理念,基于美育的功能定位美育课程的目标,基于美育的内容搭建美育课程的模块,探索多元化的实施路径,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美育的独特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把美育纳入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确立了美育在社会主义教育中的独特地位。美育的功能在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它有利于人的智力结构和意志结构的建立,有利于科学道德的民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初探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育是人类美化自身的教育 ,艺术教育与美育二者之间既又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