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丰富高校人文教育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内在超越的根本之道。高校教育中应当启发学生的内在自觉,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践行,追求德性的圆满。  相似文献   

2.
儒家礼、欲思想的现代价值张践,张宪平编者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其中某些部分,长期受到误解,其中就包括礼和欲的思想,因此需要我们以现代社会的眼光进行重新解释。孔子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儒家文化体系中,仁与礼是互为表里的。如果离开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礼与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更大。礼文化、仁文化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法律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国古代法的灵魂。礼的功能是别贵贱,客观上固化社会的不平等,但礼治的目的是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的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是秩序。  相似文献   

4.
“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文化的价值定位,“致中和”是和谐观追求的理想境界。文章着重从儒家文化的和谐观探析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价值、强调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完美理想的人格。通过儒家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以探讨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链条,它蕴含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为通过教化,使人成为人的存在,表面上属于道德型人文精神,本质上则为伦理型人文精神,这是古代人文精神的主流。在其发展过程中,伦理性被凸显,自然性逐渐遗失,这是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衰落甚至泯灭的过程。晚明儒家文化发生了裂变与分化,形成强大的人文主义思潮,构成了对儒家文化的反叛,其社会根源在于明中叶之后城市经济和市民生活的发展,思想根源则在于阳明心学的崛起。然而,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没有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是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是最悠久、最重要的传统伦理观念,而且影响最为深远。孝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孝道是儒家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孝之人文意义,孝之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孝之对社会和谐与安定团结的价值,依然对现代社会弘扬人文精神、建设现代文化和精神文明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姜斌 《文教资料》2007,(19):8-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掘儒家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内容,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提倡的“忠恕”思想、“孝悌”人伦、“仁、礼”道德以及“克己、修身”对在高校中进行人际关系、家庭亲情、人与社会以及自我心灵和谐的教育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汝珍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人文精神失落,原有的纲常秩序大乱.<镜花缘>的创作宗旨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仁智追求.这种追求是对作者所生活的封建末世道德沦丧、世风浇薄的丑恶现实的有力的针砭和反拨.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儒家礼文化对我国的礼仪教育具有非凡的影响。礼仪教育与儒家礼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入研究分析传统儒家文化对现代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儒家礼文化教育的社会控制功能,吸收传统礼文化精髓,对当代高校礼仪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德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内蕴,人文精神又可通过德育得以传导。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其一,德育的人文精神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二,德育的人文精神促进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体现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肯定和弘扬。其三,德育人文教化的目标是促使社会每个人成为富有个性、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其四,德育的人文精神要求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规范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是一种有着强烈的重德求善的伦理价值取向的文化,它从性善的人性假设出发,以和谐为价值观念,为实现圣贤的理想人格构建了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为基本原则的道德规范体系,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道德精神财富,发挥着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我们今天必须对儒家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予以扬弃,加以合理利用,从而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当代大学生对"礼"的内隐认知,依据激活扩散模型,先让82名大学生被试自由联想,选出前40个高频词汇作为分析单位,做成卡片另请6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分类,然后对其联想结果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心中的"礼"具有层次性,较好地融合了"礼"的经典含义与现代含义,并以经典含义为主。其中,经典含义包含儒家文化、礼仪修养和约束教育三个成分,儒家文化是其核心;现代含义包含社会交往一个成分。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大学生较好地传承了"礼"的精义。  相似文献   

15.
《诗经》小雅大雅反映了西周贵族生活与贵族文化,这一文化形态的内容包括礼乐、祭祀、宴饮等方面,是儒家君子文化的源头。君子文化以“礼”为中心,“礼”规范了君子行为,昭示着人文精神的觉醒。作为君子文化的重要形态,西周祭祀的意义发生了新变,宗教权威坠落,人文精神彰显。此外,在宴饮活动中君子文化也得到了充分表达,产生了自觉的人文精神。君子文化要求君子以“令德”、“令仪”树立典范,替社会担当责任。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实践礼学思潮,主要是针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兴起的,其代表人物有孙奇逢、陆世仪等人。他们针对当时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重倡儒学经世致用的宗旨,身体力行,实践礼学,重建儒家礼秩。实践礼学思潮在改良风俗、改造理学、保存与发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他们的努力,传统理学最终成为清王朝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了正统、合法的主导地位,从而彰显了儒家文化,奠定了清廷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圈韩国与中国和日本一样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儒家学说对韩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韩国对儒学的研究也一直绵延不绝。韩国也是中国以外孔庙历史记载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国家。儒家文化中的“礼”、  相似文献   

18.
晁惠芳 《文教资料》2007,(15):112-113
儒家文化对中国公共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在当前中国公共关系的具体实践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共组织只有把握了儒家文化的内涵,才能把握公共关系中公众的心理倾向,获得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身体不仅是文化的符号或载体,也是文化实践的实施者。中国礼文化,在历史上其影响的力度深远、范围广泛。礼不止旨在使君子的德心良知扎根于身体本身,更是在建构社会伦理制度的过程中使礼本身蕴涵的人文精神产生对全社会人类心智与行为的教化作用。本文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对中国传统礼文化进行心理学的科学剖析,揭示礼的具身含义,为中国本土具身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构建与研究取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范畴和文明进化的主旋律。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扬弃了传统和文化中的神权思想,以注重世事的人文精神取代了社会文化中浓郁的宗教气氛,奠定了人道之礼的基础,实现了中华礼文化从神文到人文的转化。以人文为质的礼文化面向现实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的调整,避免了中国文化的宗教化。同时,“仁”、“义”、“乐”对礼的内涵的丰富,强化了礼的教化作用,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移风易俗,凝聚民心,为构筑强固的中华文化长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