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北京,提起FM103.9兆赫,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错,这是北京交通台的频率。FM103.9到底有多火?我们一看便知:2000年起。该台连续4年刷新了全国广播媒体单一频率广告年收入的纪录;2003年,不到60人的团队创造的纯广告收入为1.3亿元。  相似文献   

2.
白兰 《新闻前哨》2004,(10):50-51
看电视,是现代工业明条件下大众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看电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生存状态和整个社会心理?电视作为媒体在这个被看的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还是商业化?电视对大众形成影响的利弊如何?电视制片人在完成电视内容的生产和流通中被哪些因素制约?这都是电视研究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郑世杰 《新闻传播》2006,(11):51-51
从目前媒体的实际操作看,有相当一部分舆论监督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虎头蛇尾,不了了之,造成这种被动局而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没有对舆论监督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策划,这就应了那句“凡事项则立,不预则废”的名言。舆论监督的失利,无疑是对媒体公信力的挑战,而这种公信力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竞争的成败至关重要,因此作为媒体人应该反思舆论监督失利的原因,找出破解这一难题的对策,从而提高媒体舆论监督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我主要想讲三个问题。第一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们都是主流媒体.当然要做好主流新闻.但是我个人觉得.在一些地方媒体.包括电视媒体上,在这个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是两种:第一种对主流新闻有一种很机械和很片面的理解.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去报道一些政府的会议、领导的活动.有一些是需要的.但是量已经大大超过。生搬硬套地摘要一些政治口号和公文语.对老百姓关心的经济建设和民生问题.也仅仅是片面的介绍.应该说老百姓看这些新闻犹如嚼蜡。另一个偏差,是将主流和老百姓对立起来.他们认为老百姓不爱看主流新闻.所以他们少做.  相似文献   

5.
面对共同的采访内容及题材,如何在同城媒体记者集体采访中巧抓独家新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诗讲得很形象,就是要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用多向思维分析、取舍,寻找独特的视角,要看别人没看到的.要写别人没想到的。  相似文献   

6.
当心炒作妙笔生出恶之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有几起媒介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与反思。一个是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第二起是同样发生在云南昆明的“女体盛”。而所谓的“女件盛”,只是一商家的一起商业策划而已、对于这起有“争议”的“新闻”.全国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使这一异化了的策划达到了轻易调动媒  相似文献   

7.
上海有线电视台有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节目:刚刘、看新闻人每天傍晚18点起,一位在小孩眼中是大姐、在大人眼中是小孩的主持人出现在屏幕上,向“小”们讲说新闻。“小小”是上海人习惯的对小孩的叫法.许多孩子曾经有过刘小”的乳名。节目名称是站在小孩的立足点上起的,是说则”小小“们在看这新闻.据说最初起的名字叫制、小新闻人后来一位领导人给加了一个“看”字.这真是神来之笔。一个“看”字让“小小”成为主语,整个节目的立足点就转到了刘小”方面.不是让刘小”来接受我们给他的新闻,而是让我们同列训。”一起来寻觅新闻,了解…  相似文献   

8.
陈芬 《声屏世界》2007,(9):34-34
写好哪两种稿?一是写好给领导看的稿.二是写好给自己看的稿。树立哪四种品质?一是要有宏观的眼光.二是要有刻苦的精神,三是要有扎实的作风.四是要有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0.
马梦迪 《今传媒》2016,(9):44-45
每年的11月11日,从一开始代表青年亚文化的光棍节,近几年被电商作为网购节,尤其淘宝网推出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创下了销售奇迹。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对“双十一”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奇观化的仪式和狂欢。在大肆宣传的同时,它们并没有失掉媒体作为把关人的角色作用,对这一新闻奇观进行了批评和反思。网络新闻媒体从一开始对“双十一”仪式狂欢的符号化建构,到后来产生了对这一仪式狂欢的反思批评,是一种积极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远看董桥     
远看董桥孙郁对董桥,知之甚少,惟其书常放于案头,用来一翻,常生幽情。远远地看一个人,不知其容,但用具声,从文字间飘来的声音,让我有种亲切的感觉。远看也是一种境界,虽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但却成了一道风景。“书话”受到明清小品的影响而产生,这大约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竞争是不争之词,广播大战也是硝烟滚滚。仅辽宁省的上空就有11家电台争奇斗艳,竞争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超越。惧怕竞争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不自信.是对市场的胆怯,是对挑战的退避。不能面对挑战,迎接挑战就只能是败阵一种结局。  相似文献   

13.
有句话说:“看本地丑闻.请订阅外地报纸;看外地丑闻.请订阅本地报纸”。有个成语叫隔岸观火.上面所述的新闻界相互“瞄准”的怪现状恰合其意。早些年.《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时候.也是“隔岸观火”的老手.比如报道张君杀人案.湖南本地媒体甚至连轻描淡写都不够格,可《南方周末》居然可以做好几个大版.甚至连民间小饮食店广告招牌“张君包子.吃了解恨”这样的照片都见了报。这是典型的隔岸观火,让湖南媒体自叹不如。  相似文献   

14.
现在我们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式的竞争要客观的看,你要积极的去理解.其实他只是你内容的多次销售。你可以理解为不是竞争,是一种合作。  相似文献   

15.
洁尘 《视听界》2007,(5):113-113
我基本上不看电视的。倒不是嫌弃没有好节目,现在也有不少好节目的。这就是我的问题之所在。因为知道有好节目,于是捏着遥控器就有了一种茫然的希冀,以为换台是让自己遭遇好节目的一个机会。一圈换下来,五六十含台,头有点晕,心有点烦;再来一圈,头更晕,心更烦;第三圈到一半,头不晕了,终于大光其火,关机了事。  相似文献   

16.
分众时代的媒体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无不被媒体渗透和关注,被科技的强势推动力所冲击。而媒体和科技这两种力量又相互作用与融合.形成了两种现代信息产物:一种是以科技为主,媒体为辅的媒体科技;另一种是以媒体为主,科技为辅的科技媒体。两者融合到电视媒介中,成为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三无“贼”     
贾岳 《新闻记者》2005,(4):58-58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  相似文献   

18.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同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有,其他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请看报道”乍听起来似乎是电视台对观众的一种客气,一种尊重,但现…  相似文献   

19.
谢顾问:我是一名新闻函授学员,、平时喜欢写些小报道、小文章,可从来都是自写自感,而不敢拿给领导和同志们看,更没勇气寄到报社去,请问,我该怎样克服这种“稿子怕人看”的心理障碍呢?学员杨洪亮杨洪亮同志:据我所知,在初学写作者中,“稿子怕人看”的现象是很多的。要说这种现象好的一面,那就是凡“稿子怕人看”的同志,往往有一种自卑情绪,觉得自己写稿子是“人软货松”,不好意思将稿子拿给别人品头论足,更怕稿子寄出去后“泥牛入海无消息”,干落个丢人现眼,自找没趣。说穿了,这是一种虚荣。C的表现,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善于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去呈现和解读事件,并进行理性地思考。人们不仅会看这些媒体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更会去看这些媒体是如何评论和解读这些新闻事件的,由此构成一个权威媒体在传播活动中的完整价值链,从而引导舆论。广播电视媒体应当顺应和强化这一要求,加强媒体评论的常态化建设,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达到观点致胜。从新媒体的崛起看媒体评论建设的新趋势微博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