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李自成多种类、多层次的悲剧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悲剧作品。全书以明末清初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为主要线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革命运动的悲壮历程;也历史地再现出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行将倾覆的朱明王朝垂死抗争乃至毁灭  相似文献   

2.
蒋和森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风萧萧》,是继姚雪垠的《李自成》之后,近几年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百花园里又一个可喜的收获。《风萧萧》是以唐代末年王仙芝、黄巢起义为题材的多部长篇历史小说《冲天记》的第一部。全书三十二万多宇,共分二十八  相似文献   

3.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一、二卷先后出版,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小说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家顶住了“四人帮”的压力,拒绝他们强加于人的反马列主义的“创作原则”,坚定不移地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精心塑造了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的光辉形象。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他所领导的农民革命军,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不容否定的。在“四大奇书”之中,《三国演义》总的成就虽然远不及《红楼梦》,但它仍不失为我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杰出代表。这部小说不仅集中了古代“讲史”小说的优长,而且把虚(虚构)实(历史)相兼的历史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李自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就在于小说把对历史的宏观理解与对人物个人命运的把握结合起来,写出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这一个"。小说在塑造李自成形象时,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李自成的个人命运和起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深层原因。在刻画李自成形象时,小说既真实再现了历史生活,又能跳出历史,大胆地虚构。同时,小说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其他人物也构成了李自成形象的重要对照或补充。  相似文献   

6.
《虎吼雷鸣马萧萧》(高中语文第三册),选自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中的最后一节.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春天,李自成领导农民军取得了商洛山保卫战的胜利之后,乘虚从陕西武关突围,把队伍带到湖北兴山一带,准备与张献忠部会师,共御官军。不料张献忠在其义子张可旺和军师徐以显的煽动下,决定趁此机会将李自成部吃  相似文献   

7.
本文虽只是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中册第二十八章中的一个片断,但它事事与全局的主线相关联.如果说,在此之前是李自成与明王朝斗争的实践和摸索过程,  相似文献   

8.
“历史小说”,顾名思义,具有“历史”和“小说”这两重性质,也许可以说是一种诗化了的“历史”吧。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就是历史与诗的结合。作者徐兴业同志是位历史学家,却具有真正的艺术家的气质和才能。在《金瓯缺》里,他是把历史学家透视历史的目光、独到的历史见解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同艺术家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起来了。作者最初起意写这部小说,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八·一三”的炮声萦绕在他的耳际,日寇的深入和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使他悲愤地问:“这个素餐尸他的腐败政府究竟负得起领导抗战的重任吗?”他在《给巴黎的一封信——〈金瓯缺〉书简》一文中说到:“我们选择马  相似文献   

9.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评价学的标准是艺术的感染力与其感染人的程度。《三国演义》的大量情感描写表明,作有意以情感人,以多方面的情感因素渗透弥漫于全书,使这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历史小说,又从哥德《浮士德》、司汤达《红与黑》等成书情况看,《三国演义》是根据于前代资料而由罗贯中个人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出现表明: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1.
长篇历史小说《旅顺口》(苏联斯杰泮诺夫著)是一部宣扬老沙皇的大俄罗斯主义的作品。但在苏联却一直受到肯定评价。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和勃列日涅夫当政之今日,对这部小说更是大加吹捧。 1958年,苏联文艺学家C·M·彼得罗夫百般推崇《旅顺口》,说它是“深受苏联读者欢迎”的“历史叙事小说。”1965年,日俄战争结束六十周年时,苏联专门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吹捧《旅顺口》,称它是  相似文献   

12.
老作家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部五卷本的鸿篇巨制,旨在通过明末李自成农民大起义的全过程的描写,刻画出处在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众多人物,特别是农民起义英雄的群象,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作为处在作品开端之后的第二卷,从总体结构而言,是全书五卷的情节发展的重要环节,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农民起义军打破围剿,从弱到强,不断壮大的趋势;看到了统治集团  相似文献   

13.
《商洛壮歌》是《李自成》的一个重要单元。它结构完整,场面宏大,色采绚丽,承担着“塑造一群男女英雄人物和写出几种阶级关系”的特殊创作任务。因此,对《商洛壮歌》作些单独的研究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全面理解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特别是对于深入探寻老作家姚雪垠在刻写英雄人物,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方面的成熟经验,澄清“四人帮”在这方面的谬论和影响是十分有  相似文献   

14.
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以小说造史”的历史小说巨擘高阳,亦是以历史小说营造悲剧的大家。从高阳作品所展现的恢宏画卷中,我们读到了历史,同时读到了民族艰难的悲剧史。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了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识:一、透视了高阳笔下形形色色的悲剧人物,分析了帝王、士子、娼女、商贾、侠士等各类人物的悲剧命运、典型意义及其体现的深厚的历史感。二、从铺演历史悲剧的必然性、展现有价值人生的痛苦及于“平常悲剧”中显示悲剧艺术的魅力等三方面切入,探讨了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15.
二月河是《红楼梦》的痴迷者。他让《红楼梦》的神韵流淌在他的“落霞系列”清帝长篇历史小说中 ,尤其在他的小说《雍正皇帝》中 ,无论从人性欲望的层面去揭示人物的悲剧命运 ,还是在人物设置与塑造、艺术虚构等方面都对《红楼梦》作了有力的借鉴 ,并取得了成功。二月河将传统的艺术手法和现代意识相结合 ,以思想为经 ,以艺术为纬 ,在关照现实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6.
叙事节奏对小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历来为小说家们所重视。历史小说《李自成》在叙事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论文从结构、情节、情感三个方面论述《李自成》的叙事节奏。  相似文献   

17.
“悲剧”一词作为广义的美学范畴,不仅存在于戏剧艺术中,也存在于非戏剧艺术的其他形式中。鲁迅正是把美学意义中的“悲剧性”熔铸到了他的创作实践中,仅从中学课本所选的小说来看,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反映了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如《狂人日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悲剧,《孔乙己》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祝福》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剧,《药》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这些悲剧小说,从美学角度来看,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小说创作中的性文学,武侠、传奇文学越来越吃香,“走红”,严肃文学发行量却江河日下,处境艰难。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对此十分忧虑,但却苦无良策应对。在严肃文学面临着种种严峻考验的形势下,我们最近欣喜地读到陕西青年作家马建勋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国魂》。这部以民族英雄林则徐晚年流放生涯为题材,字里行间充溢着强烈悲壮色彩的佳作,在我的感情上引起了强烈的振动和共鸣。掩卷之余,心中仍久久不能平静。《国魂》是一部融历史与小说艺术于一炉,有着鲜明的美学  相似文献   

19.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相当出色的长篇小说家。他的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渡》无疑是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端。小说在结构模式,人物塑造,风俗特征。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突破。它根植于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展现出了现代历史小说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李自成》是因为与共和国以革命战争建国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同构性"而成为"正典"的话,那么《崇祯十六年》则是从竞相以帝王将相作为叙事主人公的当下历史小说写作的重围之中破门而出,向共和国历史小说"正典"的回归。这种回归不仅仅只限于小说主人公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表现题材是农民军的艰难战斗历程,而且更是思想意识、人文诉求的回归,简单地说,即是在史识方面独标一格,是对当下历史小说写作的一次艰难的整体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