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洞穴隐喻包含了启蒙主题文学文本的核心素材及编排法则。作为典型的启蒙主题文学文本,鲁迅的《野草》对启蒙者的剖析遵循了洞穴隐喻对启蒙者的解读。具体到文本内部,《野草》中对"看"的描摹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灵魂转向的经历,对"走"的叙说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离开洞穴的过程,对"战"的书写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回归洞穴的遭际。  相似文献   

2.
重庆渝东南地区洞穴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许多洞穴地质遗迹资源品位较高,是很好的旅游资源,部分区位条件较好的已开发。文章分析了该地区洞穴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希望对该地区洞穴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洞穴之喻”是西方思想传统中最基本的文本之一,它可以有多种解释。这篇文章借助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现象学家的术语并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柏拉图的洞喻启发了我们对自身生存的存在论的思考。人们日常的存在方式就是在洞穴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像洞穴中囚犯的认识,将想象或者影像误认为现实。社会习俗、传统价值、伦理道德等都是将我们囚禁于其中的洞穴。一般人的行为都受到这些日常生活习惯性观念的支配,缺乏反思与批判。哲学的怀疑论者断定人们是洞穴中的囚犯,而科学和实际生活则证实人们经常摆脱洞穴。我们如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三种借以走出日常生活洞穴的方式分别是失去平衡的疾病体验、不在家的焦虑感觉、先行到死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简要叙述洞穴分布、形态特征、洞穴沉积物等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就洞穴发育的地理环境及发育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毕田增 《教书育人》2007,(12):66-67
柏拉图在其所著的《理想国》中,记叙了苏格拉底所讲的一个寓言,即有名的洞穴寓言。故事的大概是: 在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以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  相似文献   

6.
洞穴就是一种包裹,孩子也有自己的洞穴。小时候,曾在雪地上用木板给自己搭了一个"家",然后静静地在里面待上一会儿。那时,不想让别人发现这个"家",只想一个而小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洞穴?其实,我们在这个洞穴里什么也没想,就是感觉好玩。  相似文献   

7.
囝囝是个包着尿片的宝宝,他还不会走路,只会爬。一天,他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哲学洞穴。洞穴很小,只有囝囝爬进去;洞穴很长,画满了哲学家;洞穴很神奇,你必须不停地提问,才能不断地往前走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有如下一道例题: 例1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x1的甲处时的速度为%求老鼠从甲处到离洞穴距离为x2的乙处需多长时间?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在其所著的《理想国》中,记叙了苏格拉底所讲的一个寓言,即有名的洞穴寓言。故事的大概是:在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以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  相似文献   

10.
南京汤山地区的洞穴和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山葫芦洞是在早更新世时期地下水位稍下处,由混合溶蚀作用形成的,中更新世被抬升到地下水位以上并被揭开,堆积了来自近源的堆积物,其中已发现两具颅骨化石。与洞穴堆积一起组成了具有特色的洞穴文化旅游的珍贵资源。 由于开发中洞穴文化旅游的内涵深度不足,建议:对洞穴旅游资源再深入评议,丰富洞穴文化旅游内涵、协调和作好洞穴、阳山碑材和温泉三大资源的整合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李兰 《毕节学院学报》2007,25(4):100-104
喀斯特洞穴由于不同于地表的环境因子作用,形成了许多特殊资源。因此,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喀斯特地区都不乏有人类对洞穴利用方式的记载[1]。本文通过五年中对贵州喀斯特洞穴进行实地探测和调查,以及其他资料、数据收集,根据目的性、一致性、特有性原则,较系统地将人类对洞穴的利用方式进行分类研究。从生产、生活到文化、教育等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部分。这样的分类研究,有利于对将来出现的洞穴利用方式进行分类和评价,以及喀斯特地下环境的保护。另外,还可使人类对洞穴资源存在意义的了解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2.
奇图,巧解     
例1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_1的甲处时的速度是v_1.假设老鼠继续远离洞穴运动,求它行进到离洞穴的距离为d_2的乙处时的速度v_2是多大?从甲处运动到乙处用多长时间?  相似文献   

13.
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1的甲处时的速度为v1,则它行进到离洞穴为d2的乙处时用去的时间为多少?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也是喀斯特地区一种遍在性资源,是贵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在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缺乏文化内涵,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所以大部分喀斯特洞穴在开放不久后很快进入衰落阶段。使得洞穴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始终无法向经济优势转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在对贵州洞穴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特征,并对其旅游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最近,澳大利亚的地质学家证实,位于悉尼以西的吉诺兰洞穴群可追溯到大约3亿4千万年以前.洞中的泥土是由3亿4千万年前的粘土形成的.这使得该洞穴群成为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洞穴。  相似文献   

16.
在地质旅游资源中,岩溶洞穴是最具魅力的地质景观之一。桂西北凤山县是岩溶洞穴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几乎是“无山不有洞,洞洞有奇观”,洞穴类型多样,极富观赏价值、科考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例1 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1的甲处时速度是v1,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2的乙处时速度是多少?从甲处到乙处用去了多少时间?  相似文献   

18.
说起洞穴,相信小朋友都不会陌生,毕竟在许多电影或动画片里,都会看到它们的身影,甚至还有很多小朋友曾经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去过某些洞穴旅游呢。那么,你见过像“蓝眼睛”一样的洞穴吗?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远古300多万年漫长历史混沌阶段,洞穴、林野的的作用显著,不像后来科学、技术那样越来越起主要的作用;远古蒙昧阶段工具亦不如后来所起作用显著。“洞穴文明史”即那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文中以东亚系统为典型,论述了诸如“洞穴与林野的历史场”;远古人类“穿过几百万年时空隧道”;“远古人类对活动场所随机地精心选择”;以“手足功能的结合”之人类体能适应自然条件;而到“洞穴文明的晚期演化场”才出现了半地下坑穴半地上建筑的住处,此前数以百万年计的人类则住在了天然洞穴之中。在中国和日本都留下了丰富的洞穴文化遗迹,而且由东亚各族远古穴居活人对死人的纪念——墓穴,这种普遍而长久的埋葬习俗之沉重负担,反证了东亚远古洞穴文明的普遍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来世轮廓格陵兰冰河洞穴的一位洞窟(kū)勘探(kān tàn)者向上注视着洞穴的颜色和形状,它们看起来更像旋涡(xuán wō)星系,而不是洞穴建造。这个冰室的来世轮廓是由地热温泉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