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沙鸥翔集”一句,《语文教参》将其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将其中“沙鸥”的“沙”.翻译为“沙洲”,网上众多翻译。亦如此解释。其实,这种翻译是错的。  相似文献   

2.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山水小品文。文中在表现游人的欢快动作时,用了这样一句:“罍而歌者”。课文注释中对此句的解释是“拿着酒杯唱歌的”,把“罍”解释为“酒杯”,199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对这句的翻译,与课文注释是相同的。笔者通过查证考古与文物方面的有关资料,认为课本和教参书对该句的注释与翻译有误。按课文注释及教参书中的意思,“罍”属于酒器无疑,而在古代,酒器按其作用可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那么“罍”到底属这两类中的哪一类呢?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六册《祭妹文》中有“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一句。教参的翻译是: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课本注【同临其穴】:同到它的穴边。句中的“僵”被理解为“冻僵”,“穴”大概也被理解为“巢穴”了。问题是,“同到它的穴边”干什么?把蟋蟀放回到原来的巢穴中去吗?然而先前在野外捉到的蟋蟀,现在要找到它原来的巢穴,谈何容易。如果认为句中的“虫”泛指野外的蟋蟀,则不仅更不可能———知其穴临其穴,甚至连蟋蟀是否冻僵在洞穴里也不可能知道。总之,课本、教参对该句的理解、翻译令人不可理解。看来,宜考虑“僵…  相似文献   

4.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拟状音乐之美的佳句,其中“幽咽泉流冰下滩”句,各家版本所载不尽相同。《全唐诗》第十三册435卷4821页作“幽咽泉流水下滩”。“水”字下注云:“一作冰”;“滩”字下注云:“一作难”。清人卢抱经校本作“水下难”。段玉裁《经韵楼集》卷八《与阮芸台书》中作“冰下难”。日本那波本作“冰下滩”。(以上引文均见十三院校协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376页。)以上诸说,愚以为“冰下滩”是对的。  相似文献   

5.
请你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咱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创造汉字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冰”和“寒”的意思来?然后再看下面的图文。(语林)水上的浮冰在互相撞击的时候,往往形成倒“V”字形。甲骨文“冰”就像两块这种形状的冰,后来加上了水旁。屋子里有一个人光着脚踩在两块冰上(参见“冰字条”),说明天气很冷。他在周围放了一些稻草取暖,但是仍无法御寒。 “冰”和“寒”@李乐毅  相似文献   

6.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的“恨”,课文的注释和教参对这一句的解释是:恨天亮得太慢。也就是说,课文的注释和教参都把“恨”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恨”,而没做翻译。我觉得此文中的“恨”应作“遗憾”讲。本来诗人急着赶路,归思急迫,可是晨光微弱,天还没有完全亮起来,实在是遗憾。这样解释才符合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出处] 宋·杨万里《郡圃残雪》:“南风融雪北风凝,晚日城头已可登。莫遭雪融便无迹,雪融或水水成冰。”(南风吹融了积雪,把雪化成了水,而北风又把水凝固成了冰;傍晚落日的时候,城头已经可以登临。不要说雪融化后就没有踪迹了,雪融为水,水又结成了冰。)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包括教参在内的译文,都译成“(桃花源里的)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教科书给这个“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和好些同  相似文献   

9.
中师文选第一册(人教社版)《氓》诗中第三节有这么两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将此句注释为:“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中师文选教参(人教社版)也是这样解释的。笔者认为,将“说”的两句解释为“说得过去”和“说不过去”都是不准确的。我们知道,古汉语的“说”不等于现代汉语的“说”。现代说话的“说”,古人在文章中用“曰”、“云”、“语”、“谓”等表示。在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诗《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一句中的“花朝”,到底指什么?课本未加注。一般教参将这句翻译为“每当良辰美景的时候”。由于“花朝”未解释落实,这样的翻译就给人一种模糊印象。有的教师讲为:春天的江水,鲜花盛开的早晨,秋天的明月,美好的夜晚。“花朝”在这里被解为“朝花”了。其实,“朝花”一词,在古代是指花朝节。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  相似文献   

11.
在古诗《悯农》中,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一句。《教参》上解释说:“盘”说是盘子,这里指碗。很多老师在上课时,总把“盘”理解成碗。如果这样,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谁知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浸透着农民的血汗。”经过这一番解释,“盘”便成了碗了。殊不知,盘就是盘,碗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物理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题:有一个容器中盛有水,水中漂浮着一块冰,问:冰溶化之后,水面是升还是降?许多学生都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你弄清下面几种情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情况分析1.纯冰熔化。设冰块重为G_冰,未熔化前冰块排开水的体积为V_排.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及漂浮条件F_浮=C_冰展开有ρ_水gV_排=ρ_水gV_冰即V_排=ρ_冰V_冰/ρ_水且冰溶化成水后,质量不变。即m_冰=m_水展开有ρ_冰V_冰=ρ_水V_排即V_水=ρ_水V_冰/ρ_水可见,V排=V_水。所以,纯冰溶化后,液面不升不降。  相似文献   

13.
    
越是寒冷越是坚硬真拿你没办法春俯在你的耳边,只说了几句你便倒在他怀里【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对象是冰,诗人在咏物之中,蕴含着哲理。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语一册《勾践灭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教参将后句译为“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不对。此前两句“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与本二句均言一切须提前做好准备,夏天要准备好过冬皮服,冬天要准备好过夏葛衣,天旱河涸时就要准备好水涨时过河用的船只,洪水季节要做什么准备呢?如果如教参说是准备车辆,那么准备车辆干嘛用?逃荒吗?显然不是。此时是要为干旱做好准备了。古汉语中,“车”还可解释为用水车戽水,如《酉阳杂俎·乐》有“车水竭池”之说。在“水则资车”处应为名词水车。水车是一种农田水利灌溉工具,能连续提水,天旱时将低…  相似文献   

15.
《“友邦惊诧”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罪名,……”解释这一句,“不道”是关键词语。课本、教参书以及其他一些注本都以“不料”为注,如果此注得其确解,那么原句便成了对于那种通电诬罪颇出鲁迅意外的表述了。  相似文献   

16.
《登泰山记》“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中的“冰雷”很费解。正确解释“冰雪”的关键,是正确解释其中的“冰”字。旧版《辞海》对“冰”字的一项解释是:“音凝,蒸韵,今作凝,凝  相似文献   

17.
“故人”辨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蠹》有句云:“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对“故人重之”句,课本没作注,人教社出版的《教参》将这句话译为“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显然,《教参》将“故人”译为  相似文献   

18.
本刊2006年第3期刊登的《同质量0℃的水与0℃的冰其分子平均动能相等吗?》(下称“原文”)一文,针对同质量0℃的水与0℃的冰哪个内能大、哪个分子势能大的问题,根据“水结成冰体积要膨胀,分子间的引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得出“冰分子的势能比水分子的势能要大”,并定量推算出1kgO℃的冰完全熔化为1kg0℃的水时,系统分子总动能的增加量与冰的熔化热基本相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之语,其中的“以相娱乐”一句,包括教参在内的诸多版本均将其翻译为“以(借)此互相娱乐”。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不仅未能准确地传达司马迁的本意,也未能完全表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针锋相对、轻巧腾挪、化被动为主动出击的大智大勇。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0.
高四册《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有“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一句,教参译为“我的同族的老前辈字涂山的,是左公的外甥”。查《辞海》“甥馆”条,先引《孟子·万章下》:“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接着写:“古代称妻父为外舅,称婿为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对“舜尚(“尚”,(?)伯峻注:同“上”。以匹夫而晋谒天子,古文云“上”。)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一句的翻译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