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教育管理是主体性教育管理。主体性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存在形态,是对客体性、工具性和物本性教育管理的超越。然而,由于主体性中主客二元思维的缺陷,导致了主体性教育管理内在的困境。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内蕴与超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在主体间性中,主体性教育管理的内在困境被超越,生成一种新形态的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在结构与机制,"主—主"关系替代了"主—客"二分,充盈着一种共生共在、合作互动、生态和谐、精神关怀与公共理性的性质和精神,实现了教育管理的内在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主体间性、主体共同性、主体性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哲学理论基础.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同主体对于主体间性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其传播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平等、交往的教育管理方式,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主体间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管理主体中既包括管理者,同时也包含被管理者,管理者主体与被管理者主体之间具有相关性与统一性,并彼此构成主体际关系,因此,主体间性是大学生管理的本质属性。大学生管理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以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对大学生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对大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与完善,是实现管理水平高效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管理的重要问题。传统认识论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文章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主张消解其控制与被控制、操纵与被操纵的对立关系,提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主体交往关系,并对主体间性教育管理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类主体视野下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主体是通过主体间性交往所达到的既实现人性的张扬,又实现主体间的聚合性、整体性的状态.教育管理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强调人性的尊重、话语的平等、交往的真诚.但是作为被管理者的个体主体或群体主体的主体性,存在着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再到成熟的主体性生长的过程,因此,相应的管理模式为保护式主体间性模式、民主式主体间性模式和服务式主体间性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国内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国内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起到辅助作用。本文说明了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简要分析了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阐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教育管理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运用了教育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7.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具有三个特征:平等性、交互性、多维性。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特征,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传统的教育管理是以被管理对象的可塑性为基础,把教育的对象当作物,体现的是主-客关系。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体现的是主-主关系。在主体间性视角下,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制约,新的对话式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9.
教育哲学学科重建以来,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问题主要聚焦于教育本质或理念、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式、德育和班级管理等几个方面。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基础包括胡塞尔认识论的主体间理论、海德格尔生存论的主体间理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主体间理论、哈贝马斯交往论、弗莱雷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梅洛·厐蒂和舒斯特曼身体间性理论等等。在系统梳理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教育哲学领域主体间理论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时发现,已有研究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间性的表述方面,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关系方面,主体间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方面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管理观是一种现代教育管理观,即主体教育管理观。主体教育管理观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主体教育管理观的核心,是强调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主体性、二元性、开放性是主体教育管理观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交互主体性与教育:一种反思的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余清臣 《教育研究》2006,27(8):25-30
从概念发展的脉络上看,交互主体性主要是人类的一种共同体特性,它是在对单子主体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交互主体性的认识需要澄清三个方面的问题:交互主体性是一种类特性,交互主体性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交互主体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以往很多的研究对交互主体性概念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偏差,需要进一步审视和反思。交互主体性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应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问题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是对主客对立的消解,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统一性。主体间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活动中的本体关系。主体间性所表现出来的交互性、理解性、共生性、平等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维度,主体间性教育思想价值实现的实质、前提、途径、机制是对这一新的教育哲学观价值的深刻揭示以及从思想到行为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共在论"思想关注人的主体存在以及人之间的理解、交往与互动,肯定人与世"共在"的自由与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它寓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中,影响了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方法的革新,主导了新型师生关系观的确立,对现代教育产生了较为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间性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主体间性的提出,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的困境,为我们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出发,分析了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特别是提出了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下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学生在互为主体中平等对话,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中相互欣赏,与学生在相互理解中共同发展。这应该成为当代教师在师生关系上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哲学观念的转变,以实体为中心的物体的世界观,逐渐为强调关系的事件的世界观所取代.在教育管理中,过去我们所说的管理方与被管理方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但是从现实的互主体性出发,它们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人对作为物质的客体的管理,应该是人对事件的管理.分析教育管理中事件(个案)的动态过程及其与特定社会情景(关系)的联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现象学视阈下的对话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以研究现象的本质为己任,试图系统地解释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有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特征,这种主体间的对话和共同反思的关系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路径。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反思与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有效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有效对话教学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交流中相互平等;沟通中相互理解;合作中共享;存异中创造。  相似文献   

17.
学科探究教学的基本特质有:交互主体性、合作创造性、情境性、开放性、体验性和生成性等。交互主体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二者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合作创造性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进行探究学科,从而创造新知;情境性是指由外界、事物和师生关系等因素构成的具体课堂教学情境;开放性具有多维的、非线性的、动态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等特点;体验性是师生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验证;生成性是现时动态地、螺旋式、渐进地创造、产生的超出师生预设之外的新教育经验和师生个性。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哲学语境中的教育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由诸多"后现代主义"哲学流派相互激荡而成的当今"后现代"哲学语境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从"后现代主义"哲学诸流派与教育理念变革的视觉交汇为基点,探究教育理念的"后现代"元素,以激活各种异质话语,完成教育理念的时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是指教育管理领域的社会共同体在进行教育管理研究时所遵循的一定模式。当前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现状表现为:支撑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理论;研究价值取向正由主客二元对立逐步向主客一元统一过渡、理论与实践松散结合;理论知识体系由相互争鸣到渐趋相似,但尚未统一;研究方法正由一维片面逐步向二维互补、多维融合过渡。在"大教育管理学"视野下,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将出现如下走向:理论基础将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走向复杂科学理论;研究价值取向将从由主客二元对立走向主客一元统一,从理论与实践松散结合走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体系将从相互争鸣走向统一、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建构;研究方法将从一维片面走向二维互补、多维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