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教学古诗《望洞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时,我指名一位学生朗读。在读“白银盘里一青螺”时,学生读成了“白玉盘里一青螺”。当时,其他学生都纷纷举手,指出了错误。要在平时,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岳阳留下了赞颂洞庭君山美景的千古绝唱《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由于此诗影响巨大,千百年来,古今诗集多所辑录。全诗28字,唯一字有异,即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的“色”字,在诸多版本中作“翠”字。此诗在古本《全唐诗》和今刊《唐诗鉴赏辞典》等典籍中,皆作“色”字,在《岳阳楼诗词选》、《岳阳  相似文献   

3.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相似文献   

4.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注释: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相似文献   

5.
“奇”题相与析贵州/赵泽文199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两首唐人绝句,题咏对象都是洞庭湖。“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看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汇》2012年第7期刊发了一位老师的一篇教学随笔《当学生提出疑问之后》。 当这位老师讲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上一句写山水翠,意思是山和水都是翠绿的,可下一句又说湖面像银白色的盘子。这湖水到底是翠绿的还是银白的?这么写前后是不是有矛盾?  相似文献   

7.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岳阳留下了赞颂洞庭君山美景的千古绝唱《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由于此诗影响巨大,千百年来,古今诗集多所辑录。全诗28字,唯一字有异,即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的“色”字,在诸多版本中作“翠”字。此诗在古本《全唐诗》和今刊《唐诗鉴赏辞典》等典籍中,皆作“色”字,在《岳阳楼诗词选》、《岳阳楼历代名家诗词注评》等书中,则多作“翠”。笔者认同“色”字,其珲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一直在苦苦地追寻语文课堂的质感。 一个秋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相似文献   

9.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在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湖中,荡漾着一个“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青山”的小岛,它就是神奇的君山。说神奇,是因它有美丽的传说和迷人的风光,激发过历代很多诗人的诗情,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篇章。文章最怕随人后,在这里撷取三首,看他们是怎样超越前人的——感悟其创新之生花妙笔,以求得作文创新之道。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玉盘里一青螺。中唐诗人刘禹锡曾5次来洞庭,这次他受李白写洞庭的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启发写下了这首“望洞庭”。题为“望洞庭…  相似文献   

10.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解读分析】因参加"永贞革新",刘禹锡不为权贵所容屡次左迁,而且一次比一次贬得荒凉、偏远。这二十多年间他曾多次路过洞庭,这首诗是他在长庆四年(824年)八月从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刺史的任上途经洞庭所写。中国古代文人有伤秋、悲秋的传统,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自古  相似文献   

11.
特别喜欢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遥看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喜欢,不仅仅缘于诗人描山绘水的想像力。更重要的是,他选择了一种遥看山水的视角。对于寻常的教育生活来说,我们又何尝不需要这样一种远镜头?  相似文献   

12.
<正>湖面如镜山如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本诗是刘禹锡这次贬逐南荒去来洞庭行  相似文献   

13.
王林 《初中生》2008,(5):44-45
五岁的时候爸爸告诉我,我的祖籍是岳阳君山,它在八百里洞庭湖中,像一个卧着的田螺。爷爷从小离开君山,在外面成家立业,我们这些晚辈难得去一趟君山。爸爸去的次数不多,对那里赞不绝口,说什么“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样的话是很容易让人心动的,我一个劲儿地嚷着要爸爸带我去君山。  相似文献   

14.
我去君山岛     
长江天际横流,洞庭烟波浩渺。沙鸥请借我一双翅膀,我要去君山岛。去欣赏斑竹滴翠的神奇,去寻味柳毅传说的美妙。啊,君山岛!爱情岛!斑竹旁那一位多情的仙女,不知能否在山谷里见到?湘女自古多情,洞庭山水含笑。艄公请借我一叶扁舟,我要去君山岛。去感受玉盘青螺的神韵,去品尝银针  相似文献   

15.
一、把握形象“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诗人的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读完一首诗或词,首先要看它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1997年高考全国卷所选的两首古诗塑造的是自然形象。一首是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另一首是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刘诗从月夜遥望的角度写了千里洞庭湖光山色交…  相似文献   

16.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赏析】秋天的夜晚,一轮明月映照着洞庭湖,水光与月色交融为一体。一丝风儿也没有,湖面平静得好像一面还没有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青山与湖水相互映衬,就像白银盘里托着的一个青色田螺。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巳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相似文献   

18.
王林 《初中生》2008,(13):44-45
五岁的时候爸爸告诉我,我的祖籍是岳阳君山,它在八百里洞庭湖中,像一个卧着的田螺.爷爷从小离开君山,在外面成家立业,我们这些晚辈难得去一趟君山.爸爸去的次数不多,对那里赞不绝口,说什么"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样的话是很容易让人心动的,我一个劲儿地嚷着要爸爸带我去君山.  相似文献   

19.
望洞庭     
<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  相似文献   

20.
练美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就让我们先在书页中作一次旅行吧。首先,一起来进行阅读冲浪,为我们的快乐旅行加加油哦!1.第一站:词句积累。将这些礼物送给会积累、爱学习的你。【词句积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心旷神怡清澈见底形象各异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一览无余名不虚传景色宜人山清水秀古木参天赞叹不已慕名而来举世闻名人间仙境凭栏远眺拔地而起神秘莫测千姿百态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唐·刘禹锡)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