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学生生死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生对生死教育还很陌生。从生死教育的提出与发展来看,生死教育与生命教育关系密切。大学生生死教育主要包括面对死亡、临终关怀与哀恸者抚慰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死亡观教育作为一种"向死而生"的教育,已经受到国内学者较多的关注,但由于死亡观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严重阻碍和制约了这项教育的普遍开展.把死亡观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可以使零散的死亡教育、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找到学科归属,有利于此项教育在学校开展;把死亡观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关注生命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丹军 《湖南教育》2003,(16):16-17
生命教育不可忽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求、探索的谜。而对生死问题的科学探索却是始于现代。美国最先兴起死亡学研究,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探索有关死亡的主题教育。1977年,《死亡杂志》在美国创刊。目前美国52%的医学系及78%的护理系都设有三个必修的“死亡濒临”课程。美国的作法被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它的主旨是: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台湾的生命教育共分成两个单元:一是“生命的旋律”,包括了解生命的跃…  相似文献   

4.
台湾中小学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从何来 ,死从何去” ,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万年来不断追寻、探索的谜。但有关生死教育问题的探索却是现代的事情。1928年至1957年间在美国就有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主题的教育 ,即死亡教育(Deatheducation)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兴起 ,成为一门教育分支科学 ,后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 ,发展为生死教育(Life-and -DeathEducation) ,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20世纪末 ,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介 ,称为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1997年 …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中涉及生命主题的作品不断涌现,展示了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其以独特的形式和手法描述、探讨生死,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把生死命题蕴含在优美如诗的文本及图画中,用一个个单纯而充满诗意的故事向儿童讲述如何面对身边的丧失与死亡,使儿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省思生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向儿童提供了修复创伤、重建生活的信心与引导。  相似文献   

6.
论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避生死是我们教育的一大误区,面对当代学生日益凸现的生命体验与死亡认知需要,谈生论死,教育责无旁贷。生死观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生死观教育要真正进课堂必须完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强化生命体验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联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校大一新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6.7%的学生具有明确的生命意义,大部分学生的生命意义不明确,部分学生存在实存性空虚感;大部分学生对于死亡都有正确的认知,但死亡恐惧现象也较严重,加强生死教育刻不容缓。开设专门的生死教育课程,设置医学特点的教学内容;探索感受型、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开发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功能;实行以诱导自发思考及内省为目标的非考试评价方式,以增强生死教育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8.
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死教育是一个被人刻意淡忘的问题.但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事实上“死亡教育”并没有年龄的限制。不要小看幼儿.他们的经验虽然不多.思维却不受限制。人对死亡的认识.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的.应从幼儿开始就培养孩子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幼儿对生命死亡概念的理解有利于他们从生命的终极角度来理解生命,从而对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护身体的健康等方面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生死教育是随着死亡学这门学科的兴起而倡导的。死亡学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直至近日已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门学科。所谓生死教育,是通过对生与死的考量,建立起生与死的内在张力.揭示生命的意义.揭示死亡的意义,提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提升生命和死亡的品质和尊严。从而推动完美人格形成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有着自身的目标和原则,蕴藏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最突显生命的事业,它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而且是基于生命的需求。我国的生命教育是舶来之品,其最早源于西方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需要关注生命,使学校教育融入生命的气息。正确看待学校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培养和谐的生命个体,让个体更加焕发生命的灵动。  相似文献   

11.
从200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颁布,生命教育正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以来,各省市中小学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但对生命教育中的生死教育还比较陌生。四川汶川的大地震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灾难提醒我们,生命是脆弱的。生死教育成了每个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的生命立场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议题,关于死亡在教育中的探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考察当前教育,教育在面对死亡时的缺场,凸显了生死教育的迫切性。从生命的无常性、有限性和脆弱性,追寻面对死亡的生命意义,进而让教育在实现人类本真存在的探索中出场。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的生命立场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议题,对于死亡的探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当前现实看来,教育在面对死亡时常常缺场,凸显了生死教育的迫切性。生命具有无常性、有限性和脆弱性,教育应该在实现人类本真存在的探索中出场。  相似文献   

15.
儒家生死观体现儒家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和人生智慧,为现代生死观的建构提供精神资源。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刚刚起步,理论资源较为缺乏,因此可以到儒家思想宝库中寻求资源。儒家敬畏生命、注重死亡仪式和注重生死的政治伦理精神等,为高校生死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命伦理旨在对生命目的、意义的追求过程中解读各种关系之道理,生死伦理教育是在对死亡形成正确认知基础上对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起点。生命伦理教育应当融入所有的课程教育内容中,可以采用主题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和生命之爱,潜移默化中,领悟和提升生命伦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关于死亡的话题,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个体尤其是未成年人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和态度,容易采取极端的言行。在当前,要重视生命教育,开展死亡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课程目标的确定死亡教育意图指导个体透过思考人生的终点——死亡来反观整个人生历程,树立敬畏、尊重、珍惜、热爱生命的态度,维护生死尊严、丰富生死智慧、强化生命追求。初中阶段的死亡教育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思想立足于现象学视角,深入阐释了死亡与存在的关系,启发教师重视生命教育中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兼顾生死主题的教育目标,注重生命教育内容选择的整体性、适宜性及生活化,关注幼儿教师在生命教育教学中角色的特殊性及"宽容"的师幼关系的建构,为师幼生命个体价值追寻及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全人类实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老年人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又呈现出恐惧的一面。此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解决老年人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一是要突破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二是避免用革命英雄主义生死观看待自然死亡,三是要对老年人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其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相应带来人们的精神富足,反而出现了"教育荒废"现象。日本对此开出了"生命教育"的药方。日本生命教育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生死关系、身心健康、生存发展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能比较真实、清楚地展现其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