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外大传播》2005,(7):28-28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肯定是非凡的,但每个人又何尝不想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呢?如何才能做到呢?我看还是先来读一读《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这本书吧。作为季先生的弟子和朋友,作者王树英先生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具体的细节、丰富珍贵的图片和认真细密的思考.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季先生那颇具传奇色彩的方方面面,从而揭示了先生的异于常人之  相似文献   

2.
河西 《文化学刊》2008,(5):22-23
季羡林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书中收录了《中国的民族性:"思想包袱"与文化"危机"》一文,文中说:"听说王元化先生主张彻底批判旧文化,我是赞成的。"熟悉王元化著作思想,并且了解王元化与熊十力关系的读者大概都不会相信王元化有过这样的主张,恐怕季先生的记忆终究是不确的罢。  相似文献   

3.
2001年5月,为了庆贺季羡林先生90华诞,新世界出版社推出了季先生的新作《千禧存》,受到广大读的欢迎和好评。我马上意识到,真正的化精品,特别是出自于那些享誉中外的大学之手的集佳构,不仅为广大读所企盼和珍视,而且还是我们国家和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化财产。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学界望百泰斗季羡林先生走了。连日来,各媒体纷纷以“一个时代的结束”追忆季先生,不仅因为这是一位精于语言、博学多思的学者,一位连接中西文化的架桥人,更因为这是一位穿越世纪、终生守护良知、具足“三真”(真情、真实、真切)、语朴情醇的老人。  相似文献   

5.
赖晨 《文化交流》2012,(12):12-15
今年中秋前夕——2012年9月29日的傍晚,南怀瑾先生走了。入夜,天心寥廓,月魄也流光。一南先生是成名于台湾的学者,与北京季羡林先生、香港饶宗颐先生并称当世,被人赞为国学大师。就学问言论,季先生艰涩而深厚,饶先生富丽而广博,南先生平实而奇出。南先生善讲学而多撰述,种数不下三五十,范围大都集中于经藏道法,兼达孔孟老庄,涉及卜易谋略、医药养生、堪舆营造、诗词书画。这与他常情莫测的经历相关。南先生1917年出生于浙江乐清农村,是他父亲中年所得  相似文献   

6.
尽管事后证明,四川芦山"4·20"强震所造成的灾害远低于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但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它是中国进入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时代后,发生的最大灾难事件,提供了一个意义堪比汶川地震的灾难报道典型案例。作为一名报道的组织者,新华社芦山地震报道中形成的"虚拟编辑部",给我感触尤深。  相似文献   

7.
汶川三题     
几天来,骤然而至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让真切的疼痛,一瞬间辐射到我们的全身。它撼动了大半个中国,它牵动了亿万人的心。大灾大难,考验着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政府应对突发灾难的快速反应能力,也考验着一个民族遭遇可怕梦魇时的自信和坚定。全世界都在点击中国,全世界都在点击汶川,  相似文献   

8.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  相似文献   

9.
王谨 《对外大传播》2008,(6):13-15,29
2008年5月,王谨同志作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夜版值班副总编辑,见证了这个不平凡的月份。他和编辑们刚刚分享到胡锦涛主席访日"暖春之旅"成功的喜悦,仅隔两日,就和国内外同胞们共同承受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民族带来的悲痛,同时感受了全中华民族奋起抗震救灾的巨大力量。"一个副总编的值班日记"其实也是一个媒体人对这历史时刻的记录。下面特摘录王谨同志应本刊之约,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写的部分日记:  相似文献   

10.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世界瞬间聚焦四川,大批媒体和记者蜂拥而至,我们的抗震救灾境外媒体记者管理工作面临空前的压力。我还来不及为那么多失去生命失去家园的四川同胞去感伤、流泪,甚至来不及回家照顾还在余震的淫威中惶恐的老人和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