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布衣皇帝朱元璋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以猛治国"、重典治吏的强权手腕著称,也使得后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从朱元璋的出身、军事生涯以及立国后的治国、治吏思想入手,客观公正地分析朱元璋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的司法理念应表述为“重典治吏”、“宽以待民”、“以法为教”。这一理念深蕴“民本”思想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时制宜,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批贪腐官员的落马,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且落马官员的贪污受贿行径无不令人咋舌。纵观古今,吏治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部分。朱元璋鉴于元末的腐败吏治,早在明初即开始"重典治吏"。立法方面,《明大诰》堪称典型产物,绝大多数案例都涉及对违法官吏的严厉制裁。《明大诰》的颁布,标志着朱元璋把"重典治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梳理分析《明大诰》所载案例,对当前我国的惩贪反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1328—1398),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即位后在敬业勤政的同时,非常重视加强吏治建设,始终把肃贪倡廉当作一项重要的治国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整饬了吏治,净化了官场风气。史称洪武年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有百余年”,;①它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朱元璋的肃贪倡廉思想作一简单概述,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 重典治吏是朱元璋肃贪倡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适应明初政治斗争形势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正如朱元璋对继位者建文帝所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当自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②由于实行“重典”政策,以重刑严惩贪官污吏,整肃了史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朱元璋认为,官吏贪污是历代的固疾;为官发财,官吏的信条;官吏苛剥,豪强横暴是造成官逼民反,国家大乱的根源。因此,他从即位开始就着手整顿吏治,提出了治乱用重典,惩治贪宫污吏的主张。他说;“吏抬之弊,莫过于贫墨”,③“不禁贪墨,则民无以其生”④他遂告诫百官说:“思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定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提出的“保国之道,藏富于民”的民本思想,基于他个人的苦难经历与儒家传统学说的双重影响。这一思想反过来制约着他把严惩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贪暴行为作为明初法律制定和实施的重点,从而出现了《大明律》与《大诰》中重典治吏、刑法严酷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重典治吏"思想是明朝初期的朱元璋提出来的。其使用重刑治理腐败的方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最终却并没有根治腐败问题,反而导致了矛盾的激化和反弹。该种思想方法对当今治理腐败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太祖有惩于元代的覆败,用重典治乱国。明太祖重典之治的一个出突出特点是重典治吏,它不仅体现在《大明律》里面规定了官吏的犯罪与重刑处罚,以及颁布《大诰》警醒官吏,还体现在屡兴大狱,诛戮功臣,实行廷杖制度,迭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等法外用刑上。  相似文献   

8.
人们大多熟悉唐朝“依法治吏”政策,认为它是保持唐政治清明、官吏廉洁的重要手段。其实,“依法治吏”的前提是“依法选吏”。唐王朝为培养一批能懂法、执法的官吏,从教育、选举到任用每一环节都注重对官吏法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法治吏”是中华法系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其中唐代的以法治吏状况更为完善和更具成效。本论述了唐代“以法治吏”的思想渊源:唐代“以法治吏”的特点;唐代“以法治吏”的借鉴意义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整饬吏治,而其中尤以明初表现突出,文章主要介绍了明初重典治吏思想的形成及其表现,以此为现代反腐败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刺配刑是宋代的一项重要的刑罚,其刑上承上古的黥刑,下继元明清三代的刺臂之法,在中国古代刑罚中具有重要地位。宋代的刺配在适用方面颇具自己的提点,在适用对象上包含盗贼、官员以及军人等多个群体,而在执行方面则包含着决杖、刺面以及解送等方面,刺配对当时的宋代社会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节日赏赐是明代皇帝施行赏赐这一统治手段的重要部分,赏赐的主要对象是百官、在外皇族、公侯伯、国子监师生、朝贺使节、在京军民等,赏赐的内容包括钱钞银两、布料成衣、宴会饮食、节假、节令物品和御制诗.明代皇帝的节日赏赐活动起到了巩固君臣感情、宣慰外使的作用,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但客观上也加重了人民负担.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唐律》对官吏进行监督、处罚的各项规定及实现途径,认为《唐律》总体上是一部以官吏为主要监督对象的法典,它对各级官吏有监督作用,在惩贪倡廉、确保行政效率、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独特身世,使其对汉高祖刘邦高度认同,由此兴起了一场《汉书》经典化和刘邦神圣化的运动,《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一跃而为政治意义上的经典,刘邦也从宋元时的无赖形象陡升至圣人和偶像的地位。这一运动对明代君臣的行为取向、政策指向、史学倾向和文学转向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元顺帝时期,在推行汉法、大兴文治的过程中,重视对士人政策的革新与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恢复科举,持续不辍;兴举学校,造育人才;选拔贤才,崇儒优士。这些政策显著提升了士人、尤其是汉族士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对于促进蒙元的汉化进程和维系元末政权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族群等级观念、政治格局诸因素的影响,其间又存在民族歧视、重吏轻儒、科举不公等不足。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之作,既是四库馆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国古代书籍与文化的大总结.蜀籍学人杨慎作为明代开考据之风气者,受到了四库馆臣精审之批评.指出其著述“瑕瑜互见,真伪互陈”,其学术“博洽冠一时”“只成杂学”.四库馆臣在继承并理性辨析杨慎考据工作的基础上,揭示其学术源流概况,表彰其考据中强调“博学”与“博征”.通过梳理《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的评价,说明了清代考据学启蒙于中晚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发展的成熟时期,尤其是唐太宗"贞观之治"成为士人谏诤干政的黄金时代。唐代谏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为了纠正君王的错误,敢于大胆言谏,不惧刑罚,有时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唐代谏臣言行之中充满生命美学思想,对后世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19.
元末明初,江南地区为汉地佛教中心,法门兴盛,人才济济。名僧大德普遍淹通佛儒,与士大夫阶层有着广泛交往和密切的联系,是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出于稳固明王朝统治和安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明太祖重视对江南佛教上层的结纳与笼络,名僧大德普受征召,并择拔"通儒僧"出仕,径为所用。然而,在明太祖竭力强化专制统治的背景下,江南佛教上层累受各种"党狱"之祸的株连,政治压抑和迫害的阴霾常常笼罩在这些人的头上。经历了洪武一朝,江南佛教人才迅速凋零,僧团萎靡,江南佛教上层作为一股有影响的社会力量由此而消散。  相似文献   

20.
嘉靖倭乱以后,明政府内部开始了关于是否开放海禁的“筹海之争”,在这场争论中福建官员提出的部分开放海禁的建议获得了大部分官员的认同。隆庆元年,明政府在漳州月港开港。然而,这次开港并不意味着反海禁斗争的胜利,它不过是明政府的一次妥协,明政府始终没有放弃海禁政策。通过解析从筹海之争到隆庆开港这段历史,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政府的海禁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