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小说。小说以查尔斯,萨拉和蒂娜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深刻而丰富地揭示了存在,自由与他人的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萨拉、查尔斯与亲人、恋人及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向读者揭示了他们的相同点:他们与周边人际的关系已经有意无意间形成了一种为相互利用,相互践踏,相互抵触,互为他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丽 《海外英语》2011,(13):251-252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西方学术界一直将其视为一部具有浓厚女权主义色彩的小说。但是,在女权主义运动后期,学术界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认为小说没有真正体现女性主义。通过对小说主人翁萨拉的三次反常态的选择和其与三位男性的关系,试图从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部小说以及萨拉这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对萨拉的女性形象以及小说的女性主义倾向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谷珊  解斌 《考试周刊》2015,(24):21-22
在约翰·福尔斯的作品中,《法国中尉的女人》是最受欢迎的小说。自小说问世以来,国内外评论界对女主人公萨拉的形象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本文在女性主义思想的观照下对萨拉进行分析,认为萨拉虽具有女性主义意识,但其女性意识没有完全觉醒,女性主义不彻底。  相似文献   

4.
程美林 《海外英语》2012,(2):185-186,199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约翰·福尔斯的经典代表作,20世纪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福尔斯创造的萨拉这一个性鲜明,行为独特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切讨论。在维多利亚时代,萨拉似的新女性形象是不被接受的,是遭唾弃的、是病态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萨拉的"病"呢?它将从萨拉勇于追求欲望,萨拉自制恶名和萨拉对查尔斯·斯密森的自我意识的启蒙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唐书哲 《新高考》2014,(3):38-41
【导读】《法国中尉的女人》(TheFrenchLieutenant’sWoman,1969)是英国实验主义小说家约翰·福尔斯(JohnFowles.1926~2005)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讲述了查尔斯(Charles)和未婚妻蒂娜(Ernestina)与被称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萨拉(Sarah)间的感情纠葛。  相似文献   

6.
从处女作《收藏家》到抗鼎之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福尔斯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塑造变化真实地反映了福尔斯女性观的变化。从米兰达面对有形的地下室禁锢到萨拉面临无形的社会道德禁锢,米兰达是一位被男性虐待的受虐者而萨拉成为救赎男性的智慧女人,从米兰达香消玉殒到萨拉最终得到自由,福尔斯对女性自由和女性解放的理解变得更为彻底和深刻。福尔斯也深化了读者对女性自由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教学的"叙述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作为一个勇于借鉴外国小说技法的文学大师,他的小说现代气息浓郁.所以引入西方"叙述学"理论来解读鲁迅小说是适当的.根据中学实际,引入四个概念:叙述者、视角、节奏、理想读者,目的是加深中学生对鲁迅小说的理解,使中学生能更深入的探究鲁迅小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约翰·福尔摩斯是蜚声世界文坛的英国当代小说家,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以其深刻的主体、丰富的内涵以及独特的叙事结构备受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这部小说讲述了男女主人公查尔斯和萨拉经历了种种选择和抗争,摆脱了世俗偏见,最后走上了自由之路,使得该小说散发着哲学的智慧与文学的美感。基于此,主要从小说主题和创作技巧的角度探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所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为解读这部小说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小说中作者约翰·福尔斯描述了萨拉这位生于维多利亚时代却不为时代所容的神秘的女性形象,在时人的眼中她是个"悲剧",但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追求使她成为一位所处时代的颠覆者.  相似文献   

10.
萨拉是英国小说家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女主人公。在这部小说中,莎拉是一个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精神相悖,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她蔑视权威,视传统道德为粪土,颠覆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否定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行为准则。自由始终是萨拉的生命主题。为了自由,她背负骂名,放弃爱情和婚姻。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萨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觉醒——反叛——自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