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我国,横向经济联合的实践,不仅创造了新的生产力,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扩大再生产形式:联合型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曾在分析如何把折旧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时说:“固定资本价值中这个转化为货币的部分,可以用来扩大再生产”,“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他又在分析积累资金的使用时指出:“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  相似文献   

2.
内涵式发展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实需求.“内涵”是一个逻辑概念,它与“外延”相对应.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而言,内涵式发展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  相似文献   

3.
一扩大再生产有两条途径:一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即依靠增加积累,追加投资,建设新工厂,增加新的生产资本,来扩大再生产,一是内含扩大再生产,即依靠节约挖潜,提高资金利用率,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来扩大再生产。最近,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报告中说:“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第二,由于资本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在再生产和积累期间,小的改良日积月累,最终就使生产的整个规模完全改观。”(《马恩选集》26卷598页)“……这样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就要进行再生产,并且从社会的观点看,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内含上扩大。”(《资本论》二卷192页)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政治经济学教课书中,认为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在扩大的再生产状况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亦即公式Ⅰ(V+M-ΔC)=Ⅱ(C+ΔC)是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这是不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应是什么?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些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时指出,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价格和价值一致,不发生价值革命,以及排除由于资本周转速度和固定资本折旧金等对生产规模的影响的情况下,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是以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为条件和特征的。很明显,在上述种种假设条件下,要扩大社会再生产,就必须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在上述条件下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必要前提条件和特征。但是资本家能否进行积累,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积累,决不单纯取决于资本家主观意愿,甚至主要不取决于资本家的主观愿望,而是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本身的状况和条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不是借助于奇迹,能够转化为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积累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积累量的大小取决于积累资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积累率的高低。因此,马克思指出:“在积累时,首先要考察的是积累率。”那末,积累率该如何确定呢?这是一切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问题,当前经济学界颇有争议。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只能是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不包括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果包括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就是把手段看成目的,就会导致“为生产而生产”的错误倾向。我认为,不能把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排除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之外。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理论界围绕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如何走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新路子,发表了不少见解。但是,对于马克思关于内含扩大再生产基本思想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却有欠缺。而这正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重视内含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基础。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我们把内含的扩大再生产规定为: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而扩大生产的规模。这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去把握。  相似文献   

9.
一、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谈起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我们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的讨论有必要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谈起。 在考察资本的生产过程时,马克思首先抽象地撇开劳动过程的各种历史形式来考察一般劳动过程的生产劳动的含义。他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又说: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表现为“总体劳动”形态。许多文章中使用了这一概念,但规定性很不统一。因此,有必要对总体劳动这一范畴的内涵、外延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点作一考察。一、总体劳动的基本规定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分析产业资本的集中时明确使用了这一概念。他写道:“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对于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按习  相似文献   

11.
<正> 六十年代初和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学界对斯大林提出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观点展开了讨论。这两次讨论基本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坚持斯大林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这个结论,一种认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而不是唯一源泉。后一种观点虽然强调在不增加生产要素情况下的扩大再生产,但仍然是把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看作是“源”与“流”的关系。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既没有看到马克思把积累当作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思想。也没有看到马克思把积累当作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的论述。积累包含哪几种含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不是“源”与“流”的关系?对此,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是发展教育产业的理论源泉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这里的“总体工人”大大拓展了生产劳动概念,不仅包含企业里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而且包括整个社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信息咨询、文化教育的人员。马克思认为:“这些人的一些服务是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等等,总之,是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  相似文献   

13.
生态生产力作为当前一种新的生产力表述,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从马克思经典生产力理论中汲取养料,研究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与生态生产力的契合处。这种契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以“需要理论”对生产力发展进行了生态限制;二是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概念本质上就是生态生产力的一种形式;三是马克思科学技术生态化思想隐含着生态生产力的特征;四是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展现着生态生产力的运行机制。总体来说,进行这种研究不仅能够使我们对生态生产力的内涵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而且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马克思生产力学说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积累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问题,目前争论比较热烈,可分为唯一源泉论和主要源泉论两种观点。下面谈谈我的看法。唯一源泉论者认为,只有具备了(一)预付资本量增加;(二)进入生产过程时生产规模比第一年扩大;(三)从而生产过程结束时产品也增加这样三个特征,才能叫扩大再生产(见《经济研究》1981午第4期张永海的文章)。还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所说的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曾说:“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这里的精神就是思想方法的本质认识。逻辑分类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其实质就是整体转化部分,即将抽象的较为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具体的简单的问题,然后予  相似文献   

16.
增加社会主义积累,是“为复辟资本主义制造物质基础”吗人类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不能停止生产。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再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生产是简单再生产,在扩大规模上进行的生产是扩大再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具体说来,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把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的价值用  相似文献   

17.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有着共同性 ,那就是都有一个扩大再生产的问题。但艺术生产又有着自己特殊的生产规律 ,那就是它的扩大再生产主要不是产品数量的增加 ,而是质量的提高 ,它的“扩大”主要是在消费领域实现的 ,“文选”效应就是通过对数量的压缩进而达到质量的“浓缩”,让读者广泛而持久地阅读其精品 ,在消费领域实现了“扩大再生产”,历史上对《诗经》、《文选》的编选 ,就是显著的例证。而在这一编选过程中 ,编辑者起了创造性的作用。在整个艺术生产的工作流程中 ,作者——编者——读者是不可或缺的系统链条 ,而我们今天的文艺理论教科书 ,均缺失编辑理论一环 ,这种理论应该说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论》第二卷里马克思所建立的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如果脱掉它的资本主义外衣,对社会主义经济同样是适用的。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当前进行经济调整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途径可区分为外延的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扩大再生产时,对于两大部类增长速度的关系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只是论证了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从上面所引的马克思的公式来看,根本不能得出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占优势的结论,因为这两个部类在这里是平行发展的。这个公式未予注意的正是技术进步。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证明的,技术进步表现于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V/C)逐渐缩小,而在这个公式中却是把这个比例当做不变的。”但是,必须承认,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在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增长的思想在《资本论》中是多次表现出来的。马克思说:“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  相似文献   

20.
一、对内涵发展的理解 哲学上,内涵主要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内涵发展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质量好、素质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等。而外延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等。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共同之处都是发展,但是两种发展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