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和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一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有一部好的宪法,更要实现宪法从法律理论形态向政治实践形态的转化;必须确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威地位,从根本大法上为实现法治创造条件;必须建立稳定有效的宪法实施机制,切实保障宪法的全面实施;必须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宪政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从共同纲领到宪法、从1954年宪法经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到1982年宪法以及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的4次修正案的曲折发展。这一发展历程表明,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体制,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确立宪法至上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此而言,如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化的发展需要,探讨政治体制改革、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完善宪法的监督和实施体制等重大问题,都是我国宪政理论和宪法内容发展与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宪法的司法适用是人类法律实践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实践并检验一部宪法是"善法"还是"恶法"及其社会适应性的必然尺度,也是宪法作为民主、宪政制度的主导性、纲领性文献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流水不腐"的先进性的内在需要.现就宪法的司法适用实践的必要性、可行性,重要性及其同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社会综合发展的本质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按照宪法规定,对宪法的修改,应由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诞生,以宪法的方式确立了我国基本的宪政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1954年宪法的一些基本内容和重要原则,为后来宪法和宪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或宪政发展就是对宪法进行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修正,修宪必须兼顾到宪法的至上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我国的宪政建设曾经走过一段迂回曲折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1982年立宪和此后的三次修宪,我国的宪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宪法中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初  相似文献   

6.
我国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所确立的宪政体制和原则,既适合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又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其坚持集体本位,坚守民主价值,注重伦理入法,较好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资源整合,人权实现和人际和谐,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宪政建设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以1982年现行宪法颁行为界碑,新中国宪政建设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通过回顾建国六十年来的宪政建设,本文得出了几点关于我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启迪,并对当前我国宪政建设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宪政是一个涉及宪法、社会根本制度、政权组织方式等重大问题的政治概念。资本主义宪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统治秩序,维护资产阶级私有制。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与三权分立等是资本主义宪政特有的内涵。国内的一些宪政鼓吹者正是按照资本主义宪政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宣扬宪政民主、倡导宪政改革的,其目的是要虚化、削弱乃至最终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引导中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实质是要在中国确立资本主义宪政制度。因此,宪政决不能成为"中国梦",更不能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1982年宪法颁布以前制定的三部宪法均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但1982年宪法却做出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宪法规定上的上述转变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它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的平衡问题.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受教育的法律性质有可能再经历一个由"权利和义务"到权利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宪政程序是宪政主体在创制宪法、实施宪法和维护宪法的政治实践过程中,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式、步骤、方法实施法律行为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总和。宪政程序具有实践性、稳定性和自治性特征,同时,宪政程序具有工具性价值、目的性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宪政是以良宪为依据,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充分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宪政建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30年来,宪政实践表明:制定一部良好的宪法并适时修改是推动宪政建设的基础,渐进展开、稳步推进是宪政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是宪政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顺应了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世界宪政发展新趋势,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符合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国情,因而应当成为新时期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宪政建设的条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宪政文化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由于我国是一个成文宪法国家,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宪法观以及宪政所蕴涵的精神与法治观念的高度一致,因此,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相似文献   

13.
近代美国宪政的生成是由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的:一是以西方法律文化为渊源。从法律文化的角度看,立宪主义的确立是北美公民社会和独立后的合众国在长期奋斗中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方式所做出的政治抉择。二是以独立前后的社会宪政运动为先导,在邦联试验失败后又继之以国家宪政运动为主导,并且是社会和国家两种力量对接和碰撞的结果。美国宪法是将其宪政实践作成标本,宪政与宪法之间存在着有机的互动关系,应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宪法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其法律属性决定了它的直接法律效力.我国的这种保护从照抄照搬到引用宪法权利、承认宪法权利,体现了法治意识与法治信仰逐渐在我国确立的过程.中国要建立宪政制度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坚强信念。10年前,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1999年3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具有了最高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6.
非公有制经济的合宪性是其宪法地位确立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是非公有制经济合宪性的基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1982宪法的基础上,经过1988年、1993年两次修改后,逐步确立起来的,而随后的1999年、2004年两次修宪则实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我国的宪政建设经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通过颁布和实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宪政原则、依法治国方略等七大方面的成就。但由于种种人为和客观的因素,中国的社会主义宪政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出现了忽视宪政文化建设、没有树立宪法至上权威等几方面的不足。这些都给我国今后的宪政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非公有制经济的合宪性是其宪法地位确立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是非公有制经济合宪性的基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1982宪法的基础上,经过1988年、1993年两次修改后,逐步确立起来的,而随后的1999年、2004年两次修宪则实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经由文献分析了在彭真主持修改下,最终载入82宪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内涵与特色.彭真从宪法层面,确立了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奠定了中国的宪政基础.执政党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宪法和法律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这也是对新中国宪法颁行的纪念.  相似文献   

20.
宪法解释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大量事实证明,法律不在于多少,关键在于执行;制度不在于有无,根本在于实施,有宪法不等于宪政,建立宪政国家的关键在于宪法实施。而宪法解释是宪法实施的必经过程,要实施宪法就必须先解释宪法,在此笔者通过对我国宪法解释进行初步探讨,以寻找我国的宪法解释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