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顾名思义,责任编辑就是要负责任的编辑。但是,究竟应当负有哪些责任呢?翻遍所有有关编辑方面的书刊,也难找到一个清楚的答案;同时,责任编辑又不是一种职称,有关的职称条例上也找不到确定责任编辑的“责任”规范。虽然如此,作为一个已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责任编辑,却可在日常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责任编辑的责任究竟何在。我的体会是:责任编辑责任重大,但要真正负好这个责,却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事业余新闻报道20多年,又长期担任乡镇领导,接触过中央到地方几十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其中多数记者都很重视自己的形象,他们政治水平高、办事严谨,对基层干部和群众和气亲热,采访深入细致,作风正派廉洁,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也确实有少数记者,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他们以为离开了本单位,自己的言行本单位不会知道,便放松要求。有的记者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以“钦差大臣”自居,不把乡镇干部和群众放在眼里;有的狂饮狂喝,醉酒之后胡话连篇;还有的讲“黄”话、脏话,不堪入耳;有的吃了还拿还要,甚至搞有偿新闻,严重…  相似文献   

3.
学术出版属性及管理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1992年底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我国经济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全社会都在大谈如何“走向市场”。作为文化科技事业之一的学术书刊出版界也不示弱,积极探索自己的路子:有的把“协作出书”变成“买书号”,有的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有的登载广告,有的挖空心思通过摊派等非正常渠道扩大书刊的销路。一言以蔽之,都在“钱”上打主意,即搞所谓的“经济效益”,似乎学术书刊部门是商品生产者,学术书刊是商品已成定论。我们认为,探讨学术期刊的出路,关键在于搞清楚学术书刊出版部门及其产品的属性,只有抓住其本质,才能真正找到出路,也才能真正找到管理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书刊报》众多历史版面中,聚焦版是重中之重,是整个报纸的“脸面”,重要性不言而喻,责任编辑堪称.是责任编辑们中的“主角”;其他版面如往事版则是配版,尽管往事版和聚焦版一样,是彰显《书刊报》历史定位的重要版面,但它必须服从报纸的整体布局和章法,必须是衬托红花的绿叶,因此责任编辑也必须演好“配角”,不能越位,不能抢戏。笔者2007年春天以前负责编辑聚焦版,唱“主角”,之后负责编辑往事版,唱“配角”,工作中深深体会到,“配角”如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样可以在创新的舞台上做“主角”。  相似文献   

5.
谈起“社区图书馆”,人们总是不以为然,似乎在公共图书馆这个大雅之堂中并没有它的座次。综观一些城市的社区图书馆现状大体有几种状况:一是有始无终——有的社区为了点辍“文化设施”,在社区形成之后,也建立社区图书馆,“剪彩”过后便不知去向;二是自生自灭——有的社区遇到热心人,兴致勃勃地办好了社区图书馆,但热心人一旦离去,社区图书馆也有随之灭亡;三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社区图书馆虽有房舍,有书刊,却无人管理,偶尔开放一二天便关门打烊;四是居无定所——有的社区虽然办了社区图书馆,却没固定的馆舍,往往是临时找个房子,一旦另有需要,社区图书馆也须“让开”。如此种种,一言以蔽之,社区图书馆无足轻重。面对人们对社区图书馆的蔑视、冷漠,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社区图书馆,从理论和实践上把社区图书馆建设提到我们的设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6.
对报纸而言,版面上的“连载”现象由来已久。但,一旦把它和“新闻连载”这个敏感的字眼结合起来,似乎就多了许多说不清的东西。其命运大抵就像“新闻策划”、“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样引来新闻界的争议。 究竟什么是“新闻连裁’?人们在进行争论时,有的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现象,有的把它混同于深度报道,有的明确给出了定义,认为它是一种“新闻边缘体裁”。而这里,我们的思考是把它作为:对特定新闻的刊载所运用的一种报纸编辑方式。  相似文献   

7.
人都是有影子的,就像都有灵魂。然而,人们对待影子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的人总想摆脱自己的影子,不情愿我走影子也走,总是藏着、盖着自己的影子;有的人把影子当做一面镜子,在反观自己影子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也有的人喜欢与自己的影子醉醉地厮守一生,甚至用长长短短、胖胖瘦瘦、曲曲弯弯等各种姿态的影子丈量自己。对借鉴这三种处世风格写作的人来说,我习惯于称第一种为“无影子的写作者”,第二种为“带着影子的写作者”,第三种为“用影子写作的人”。在我看来,“无影子的写作者”崇尚客观记录,其遵奉的“规矩”是“用…  相似文献   

8.
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应让稿子像大姑娘出.门赴约那样,要“打扮”好再出门,不要让它“蓬头垢面”去见编辑。有的通讯员不懂得这个道理。忽视文面,不注意“打扮”自己的稿件,以致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其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字迹潦草。有的字写得狂放不羁,龙飞凤舞;有的歪歪斜斜,如同洋文;有的密密麻麻,如同天书;有的小里小气,如同蝇头。总之,看则吃力,读则费神,甚至有的字如同密码,令人难“猜”。其二,字写不对。字写不对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写错字。写“茂”字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撇;写“真”,里边总是少一横;写“…  相似文献   

9.
关注成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成长型企业”的概念在圈内热了起来。但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到底什么样的企业算是成长型企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的人干脆把中小企业统统划为成长型企业。在我们看来,只有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持续增长的企业才可以被认为是成长型企业。可是反过来看,企业都应该是成长型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不成  相似文献   

10.
“雕虫小技”辨沈昆朋时下出版的书刊,有不少粗制滥造,马马虎虎,而且习焉成风,读者讥之为“无错不成书”。打开书,只见文不对题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以讹传讹者有之。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睦,甚至有的十来万字的书错误竟达100多处,连作者姓名都搞错了。读后令...  相似文献   

11.
人常说:“字是读书人的门面。”苏轼甚至说过“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的话。如今社会发展了,知识门类多,内容广,人们用于习字的时间远比古人少得多。于是,对古老的方块字的书写,除少数人把它当作一门艺术而勤学苦练外,多数人但求字写得“堪用”即可。这自然无可厚非。问题是有的人把“堪用”的标准降得很低,只求自己看得懂,甚至有时连自己都认不清,这就不妥了。  相似文献   

12.
某期刊编辑部规定:责任编辑对自己编发的稿子一律要署上名字。谁料到,这项规定竟在编辑部里引起了一场争论。有的说:“人家十几万、几十万字的书稿,署上责任编辑的名字还可以;我们编发一篇千把字的短文也署名,岂不叫人笑掉牙齿!”有的说:“编辑本来就是无名英雄,工作做了就行了,还署什么名呢?”这些同志,反对徒鹜虚名、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无疑是很好的。然而仅仅从“名”上去认识署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工作中,颇有些人轻视“简要新闻”。由于简要新闻字数不多,在报纸版面上占用的篇幅又不大,因而被称之为“豆腐干”新闻。有的人甚至不屑一顾,很少涉笔。这种看法和态度,笔谓之;界内人士对新闻报道的自我摧残。  相似文献   

14.
“书”名种种书史绵绵任俊为(安徽机电学院)世间万物皆有名,但名之所来、名之所本却各不相同;有的约定俗成,有的一人定音;有的仅是单纯区别符号,有的则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过程;有的事物“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有的却因时随俗、名号常新。我们整日与之为伴...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为不少人写过书序,渐渐形成一些想法,认为写书序小能只对“书”,还应对“人”:只有先把作者说清楚了,才能让读者了解这本书为什么写,写些什么,有无一读的价值,以达到知人论书的地步;另一点想法是,必须把写序者本身也放进去,为什么写这篇序,对所序之书有何评论,能否和自己的学术观点相印证、甚至辩难一番,这样的书序才不流于空泛庸俗,且有味道,能起到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写过一篇稿,赞扬村里共青团员义务为一家困难户打井的事迹,结尾写道:井打好了,流出了清泉水。“井主人紧紧地握住青年们的手,眼窝里淌下两行热泪”。稿子被采用了,可是在这句话的最后却添了这么一句:“激动地说:你们真是活着的雷锋啊!”井主人是个哑巴,竟让哑巴也说了话,看了叫人啼笑皆非。编辑处理稿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或者为了把事实交代清楚,增加一点文字说明,是必要的,但不能无中生有,随意添枝加叶。有的编辑修改稿子喜欢合理想象,使劲拔高。比如,见是舍己救人的,就写上“不要管我,救人要紧”;见是做好事不留名的,就写上“这是我  相似文献   

17.
“责任编辑”与“编辑责任”概念的提出,绝非搞文字游戏,简单地将它们看作是“责任”与“编辑”二词的两种不同组合形式。“责任编辑”与“编辑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彼此有各自的内涵。“编辑”一词,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类词性。于图书出版而言,它一方面是指出版单位...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信用对于出版事业的重要意义韬奋主编的报刊和他主持的生活书店,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信用。韬奋常常怀着激动的心情来描述广大读者对他的刊物和书店的关心支持和亲密无间的关系。三十年代的许多人,特别是青年男女,不但把韬奋和他主编的报刊看成“良师益友”,对于他们的教育、意见和建议,言听计从,有些人甚至把生活书店的每一个职员都看作“圣人”(见《韬奋文集》第三卷485页)。有的读者因为夫人要生产,托他们代为物色好的产科医院;有的读者因为吃官司,托他们代为介绍可靠的律师;有的女青年把对母亲都不  相似文献   

19.
范军 《现代出版》2003,(4):60-61
书刊营销需要广告宣传,这已经成为书业企业的共识;但我们现在广告水平还不高,广告词有的还比较平淡,总体上创意不够。这里,笔将收集到的比较别致的中外书刊广告案例略加评介,或许对我们的图书期刊营销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威海劳动部门计划组织一个2000人的失业职工培训班,但实际到场的只有200人左右。有的记认为劳动部门搞了个失败的活动,没法写稿子,但有的记转换视角,却写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实际上记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事情并没有像采访之初预想的那样去进行,最终的结果甚至和预期的相反。这时许多记都会自然地想到:这个新闻没法写了。有的记就此放弃;但有的记却从别人的“没法写”处写起,写出了与众不同的好新闻。功夫就差在会不会“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