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在"互联网+"环境之中,我国档案管理正在向数字化方向进行转变,需要我们以"互联网+"的思维,推动数字化档案建设,推动我国档案管理的快速提升。文章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新思维,探讨了"互联网+"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影响,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应对和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
当一些报社的信息化建设正准备或刚开始转入资源整合阶段,以解决“信息孤岛”现象时,互联网出现了,报业遭遇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挑战,于是仓促应战,跨入了向数宇化砖型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数字阅读经历了互联网阶段,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是资讯内容的时代,是以"免费"为基本特征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是优质版权内容的时代,为知识创造价值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上网的代价很大,不但上网费很贵,电脑也很贵,网上支付条件不成熟,上网的局限性很大,因此真正的优质内容也比较缺乏。而移动互联网一出现就建立了付费的概念,手机短信每条两毛。但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是随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3,(22):56-60
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扩大信息消费、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媒–信产业",成为《意见》强调的核心内容。4G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不仅使蹒跚三年的"媒–信产业"在2013年进入到以探索市场机制、壮大产业规模、激发主体活力和提升产业建设效益为目标的推广阶段,也使"媒–信产业"向大ICT产业发展的方向日渐明晰。围绕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和监管机制融合,"媒–信产业"以2013年为节点,正进入到一个从单一到多元、从业内竞争到业外竞争、从模糊评估到精确评估的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现今,我国视频网站的竞争格局已由过去的争相购剧逐步转向了内容的差异化,自制剧也从新生事物逐渐走向成熟。新的阶段,制作符合传播规律、具有互联网思维、满足受众需求的自制剧,才能成为视频网站突破发展瓶颈的增长点。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研究线索,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视频网站自制剧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构建了当下视频网站自制剧传播模式,通过分析这一传播模式,指出视频网站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内容制作、播出宣传、受众调查、接受反馈机制,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络自制剧的"大平台"和"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周秋含  樊国生 《传媒》2014,(7):56-58
正2013年8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彭波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指出:"移动互联网发展,推动我国互联网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去年以来,无论是用户规模、基础设施、智能终端和应用数据数量、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全方位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手机网民4.64亿,占网民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 数字阅读经历了互联网阶段,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是资讯内容的时代,是以"免费"为基本特征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是优质版权内容的时代,为知识创造价值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上网的代价很大,不但上网费很贵,电脑也很贵,网上支付条件不成熟,上网的局限性很大,因此真正的优质内容也比较缺乏.而移动互联网一出现就建立了付费的概念,手机短信每条两毛.但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是随着智能终端的成熟和3G的普及而真正成熟的.  相似文献   

8.
与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Web1.0相比,Web2.0的最大特点是"全民出版、全民共享".也就是说,互联网从发展至今,已走过了重技术、重传播、重"供应"的第一阶段,Web2.0标志着互联网成功迈人讲究"服务"和"满足需求"的第二阶段.Web2.0时代,大众传播事业的内容数字化、传播网络化、信息交互化、话语权平等化、服务个性化、个人化,它是后互联网时代的序曲.那么,后互联网时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大众传播事业发展会呈现怎样的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言靖 《新闻爱好者》2007,(11):37-38
曾创造性地以比喻的方式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麦克卢汉指出:人体的延伸的最后阶段是"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①它指出了网络的本质——"技术模拟",正是这种"技术模拟"使得网络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色。相应地,因为融入了互联网海量的信息,独特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更强的针对性和高新  相似文献   

10.
宣莲  秦子龙 《兰台世界》2017,(12):26-29
在2016年4月12日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当前档案信息化与互联网利用已成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趋势,怎样利用"互联网+"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成为档案人的首要任务之一。文章基于这一主题,结合"互联网+"特点以及互联网思维建设性地提出了"互联网+"思维,紧接着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进而在"互联网+"思维下提出构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式的设想,旨在利用"互联网+"带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互联网,正阔步从PC时代迈向移动时代。众所周知,无论PC互联网抑或移动互联网,"入口"均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下载应用的首个要冲,得入口者得用户,进而将获得流量与收益。对移动互联网而言,应用商城、手机浏览器和超级APP,是业界公认的三大入口。近年来,以B A 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三大运营商及小米等实力较强的终端厂商,纷纷在移动互联网入口处安营扎寨,展开一轮轮"圈地运动"。以百度为例,在凭借"轻应用"巩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个人电脑普遍接入互联网,将新闻和信息的流通带入一个全新阶段,中国的"新媒体时代"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互联网以及各类数字新媒体开始大量进入民众家庭.  相似文献   

13.
王鹏 《兰台世界》2017,(3):53-55
首先介绍了"互联网+"的起源与基本概念,然后重点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在此基础上,从制度、资源、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4.
张萌 《青年记者》2022,(1):73-75
从"互联网落户与BBS普及""网络维权与平民狂欢"到"网络问政与在线娱乐""互联网思维与泛娱乐化倾向"的出现,网络流行语经历了萌芽期、上升期、高涨期、成熟期四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多元的语言特征与功能趋向,反映出阶段性的社会变化、转型中的社会矛盾和多元的国民心态.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持续革新,全球"数字鸿沟"不断拉大,现有互联网治理体系难以持续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变量"。本研究以习近平有关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发现习近平全球互联网治理观主要以"网络主权论"和"网络命运共同体"系列理论组成,以"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为主要内容,以国际对话沟通机制和全球互联网大会为具体举措。习近平全球互联网治理观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利条件,是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张坤 《兰台内外》2020,(7):9-10
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加强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国家档案局也指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该将档案信息化当成档案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将档案管理和互联网技术有效融合已经成为了未来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应用"互联网+"思维来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本文就"互联网+"思维下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式进行探析,首先分析了"互联网+"思维的内涵,阐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然后提出了"互联网+"思维下档案信息化模式建设的途径,旨在为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瑞 《图书与情报》2008,(2):114-119
文章旨在以立法的视角来揭示美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美国的信息化进程.在统计和分析美国历年互联网立法法案的基础上,将其立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认识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规范应用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典型法案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10年,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已经迈入正式实施阶段,媒体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媒体转型"和"数字报业"等话题持续高涨的今天,期刊领域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如今,我国网民上网总时长已超过10亿小时,"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来势汹汹,以用户为核心,达到网络的全方位覆盖、业务的全方位提供、终端的全形态呈现,已经成为摆在期刊界面前的最大,也是必须要完成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王立纲 《青年记者》2007,(19):14-14
内容:从"一网打尽天下"到"网开一面"在互联网发展的第一阶段,各家网站尤其是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网站都表现出了对综合性的兴趣,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希望网民能够"只上此网再无他求"。但随着网络的发展,更多的新办网站为了开拓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出现后,传统媒体对互联网的认知与接受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发展变化阶段,从一开始忽略网络的作用,到"报纸消亡论"神化网络的功能,现阶段传统媒体已回归理性,从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分析看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