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金的作品能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染。他创作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作家要长期地、全身心地深入到生活中,体验同时代人的甘苦和要求,产生强烈的爱憎感情,通过自己熟悉的生活材料的变化和改组,找到准确表达思想感情、善于引导读者进入规定情境、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的形式,使读者激起美感,美化灵魂。  相似文献   

2.
鲍照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杰出作家,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来塑造诗歌形象,边塞、军旅、游宦、以及艰辛生活中的种种体验,都能表现出诗人慷慨磊落的个性。他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给读者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佳作而它们又总是体现着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去建立与自然、与社会生活的丰富联想,去体验人的内心感情的活动,从而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读者接受与巴金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创作的接受研究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深入研究的课题。传统的巴金研究仅把作者与作品作为考察的对象,把巴金的意义局限在文学的创作与作品的表现的封闭圈子里加以认识,而曾经深受读者欢迎的巴金及巴金的文本的意义的具体化过程实际上包含了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所以现在应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巴金及巴金创作,把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从长期以来的“作家——作品”调整和扩大到“读者——作品——作家”方面来。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6条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把文学的观念由作家——作品转到了文本——读者,  相似文献   

6.
艺术讲求真善美的统一.文学必须囿于艺术的统摄.形象是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属性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生活图画.(我想,这是说得过去的定义.)真善美是人在群体的要求,是人的追求.——很容易得出作品形象以人为主体的结论.作者的职责所在.立论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学审美和创作中的空白意识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家在作品中有意或无意留下空白,增强了文学的空灵朦胧之美,可以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去追求文学的底蕴,而读者通过对空白的再创造,可以使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更加完美,从而完成作品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共性就是情感性,即所谓“为情而造文”。作品往往凝聚了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活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作家常常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一篇好作品,“情”总是洋溢在文章之中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篇文章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很重要的原阑就在于作者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心灵感应,而那些缺乏感情的文章就难以产生感染力。最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把“感情真实健康”作为写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张船山诗歌在继承和发扬诗言志传统美学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抒自我真情性灵的特有的美学特色。张诗所表现的健康向上之真情性灵与优美生动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充分肯定了张船山在诗歌创作中主张写真情性灵、以空灵而生动的形象抒写沉郁深广的情思的美学思想,对艺美学和艺创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四川网络小说拓展了审美的领域,审美风尚与整个世俗社会生活保持了一定距离,由现实转向神奇,使大千世界呈现不一样的景致,亦真亦幻中道出了世俗社会的真情,作家的激情和自由的想象,形成作品强大的张力;作品呈现的巴蜀文化的神奇浪漫,使作品审美更为丰富,有别样的精彩。四川网络小说在审美上侧重对人和事进行奇异性书写,表现其神秘、神奇、历史底蕴;对现实生活的书写,融入时代元素,打上了地域标签。无论是描写想象的世界,还是书写现实的世界,皆有独特的审美体验,融入了作家的奇思妙想,审美趣味和格调打上了巴蜀人的印记,拓展了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