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马斯·哈代在英国文坛地位显赫,尤以小说创作广为人知。哈代于1878年发表的小说The Returnof the Native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年轻人和环境的剧烈碰撞,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本文选取张谷若《还乡》中文译本,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探讨此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通过全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用关联翻译理论去解释翻译过程是可行的而且是可操作的;一篇译文能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且使他们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这类符合关联翻译理论的译本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闵慧 《海外英语》2012,(19):153-155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之一,该文选取了朱生豪与梁实秋的两个译本,检验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凡是符合关联翻译理论,能够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的翻译是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3.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之一,该文选取了朱生蒙与梁实秋的两个译本,检验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凡是符合关联翻译理论,能够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的翻译是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闵福德对金庸的收山之作《鹿鼎记》的翻译活动为研究个案,以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为理论基础,探讨译者在意识形态的操控下对译本进行的改写。在研究中发现,译者在武侠小说英译的过程中会综合考量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小说进行改写,表现为小说的结构、人名翻译等方面,并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入语社会读者能够更好地接受译本。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光辉灿烂,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很有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翻译问题,译本能不能被译语读者接受直接关系着原作的影响力.通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狼图腾》的英译本进行了评析,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握住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期待,采用必要的翻译策略建立最佳关联,让读者顺利地领会原作意图,最终使原作在译入语环境中得以生存继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中的直接翻译,旨在通过保留原文语言特征为我们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交际线索”。在翻译中,译者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通过鲁迅《呐喊》两译本中例子分析,证实直接翻译能较好地解释小说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一种为了获取成功交际而需要做出不断推理的过程。小说对话翻译过程可以看做是译者为了获取与读者的成功交际而不断做出推理的过程。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原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影响,在进行小说对话翻译时,需要译者根据关联理论的要求不断的做出双重语境中的推理活动,从而获得很好的翻译效果。从语用学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对话的两个译文文本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关联理论在对话翻译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衔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其主要的方式之一即是替代,是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翻译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比分析英国著名小说《呼啸山庄》的两个中文译本,说明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不管是在理解原文或是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翻译批评是对翻译结果的评价。而关联理论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用概念——通过重构动态的语境,使译文读者对译本进行动态的推理,并获得最佳的相似性。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对乔伊斯作品《死者》的三个中译本中的译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关联翻译理论于文学翻译批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张琳琳 《文教资料》2010,(35):34-35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传意翻译"理论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源语文化和原作者;而传意翻译较主观,更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源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译文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本文拟从纽马克的传译翻译和语义翻译角度,通过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中文化意象翻译的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瑾 《海外英语》2011,(11):307+320
法国认知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也叫关联原则,它是关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条原则。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翻译中,译者应超越单维语言层面,寻求最佳关联,并获取最佳源文语境效果,以引发译入语读者的共鸣。跨文化的隐喻理解与接受需要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小说中108个英雄都有绰号,绰号是他们的一种代表与象征,具有浓厚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点。运用关联理论详细分析人物绰号翻译,判断译本是否将原作者的意图,在最小推理努力下传给了译语读者,由此证明关联理论在绰号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张怡云  葛畅 《现代语文》2016,(4):152-154
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韵律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也可以体验到诗歌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大有益处。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将《陋室铭》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能让译本读者了解原诗意蕴且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体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4.
杨晓丽  安静 《文教资料》2011,(2):31-33,88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源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关联并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适应。关联理论在W.J.F.詹纳尔的《西游记》译本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詹纳尔为翻译《西游记》中的文化内容,采取了多种手法,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替代法及注释法。本文通过评析具体例句指出,在翻译涉及文化内涵的文本时,译者应灵活采用翻译方法,在忠于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5.
李楠 《考试周刊》2011,(37):25-27
翻译实践中关联理论对其有着颇多影响,而译文的连贯性有时需要语言使用者运用语用或认知推理来推导,以得其语篇隐含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选取几部美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探讨译本是否实现了理论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具有语篇连贯性。随后即指出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对于译文呈现语篇连贯性的利弊。  相似文献   

16.
从语篇的七个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了寻找最佳关联,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努力获得最佳语境效果。那么,怎样来判断译者是否找到原文和译文的最佳关联呢?研究发现,以语篇的七个特征可以较好地判断,因为从语篇作为翻译单位的角度看,语篇性标准是衡量具体语篇合适程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公示语的读者是对其不需要任何职业或专业训练就能理解的普通人。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公示语译文要求言简意赅,其阅读又具有临时性的特性。因此公示语翻译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译者能否抓住公示语原文的最佳关联和目标受众的认知心理,使得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试图从译者的层面探讨译者实现与读者的最佳关联的翻译过程,并指出关联理论对公示语翻译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选取《红楼梦》前五十回中关于语音、语形和语义修辞的句子为语料,采用杨宪益与霍克斯两个颇具代表性的英译本,以认知语用学中关联理论为视角,对比分析两个译本在修辞翻译方面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差异,以及原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三者关联程度的差异。最后得出在关联理论视角下,霍译本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原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三者关联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关联理论和关联理论翻译观的主要观点,阐述了文化缺省及其产生的原因,认为关联理论可以为小说中文化缺省的翻译提供较强的解释力。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比较了《红楼梦》两译本在文化缺省方面的翻译,认为虽然译者的翻译方法不同,但都遵循了最佳关联原则,都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译者对读者的关照,是近期翻译理论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福尔斯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其中文译本的种类也较多。从译者对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意识、认知水平的关照出发,文章对比分析了阿良译本和陈安全译本的异同:阿良运用直译法和删译法,以适应当时读者的阅读水平;陈安全运用意译法和全译法,以便使新世纪的读者能够了解作品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