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说《伊豆的舞女》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也是他早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作为一部杰出的中篇小说,对情节的把握和对人物的塑造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佳绩。本文通过对小说《伊豆的舞女》中女性形象的进一步解析,探究出整部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是其初期代表作。小说文体清新、明快、简洁,所有描写都是通过高中生"我"的所见所闻来完成,流淌于全文的是带有洁癖的青春前期的多愁善感的朦胧情愫。结合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伊豆之旅以及私小说的特点,考察《伊豆舞女》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揭示作品的私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3.
《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作品自问世以来,研究和评论的文章层出不穷。大多数的研究者是从作者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特点论述《伊豆的舞女》的文学特征,而本文通过对作者的创作情感、创作背景以及小说本身抒发的情感对这部作品进行赏析。笔者认为这篇有着浓郁自传色彩的小说,更像是一首承载着作者青春的懵动和忧郁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4.
《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这部发表于1926年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小说,是作者前期创作的名篇之一,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小说《伊豆的舞女》的解构主义分析,即美丑与善恶、高贵与低贱欲念与爱怜之间的二元对立及其消解的分析,使我们对作品的内容中所体现出的各种矛盾有了深层次的解读,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川端康成想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其文学悲凉格调的形成与他的孤儿心态有很大关系。小说《伊豆的舞女》的主题表现了作者的自我人格。满足了川端对纯洁爱情和美好人情的渴望,是他对自己现实中得不到的温情与爱情的补偿性实现。川端早年扭曲的心理人格不仅影响了小说的内容,而且形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貌。心理描写是《伊豆的舞女》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对川端康成对日本学传统的继承和对《伊豆的舞女》本的分析,评析了作品亦悲亦美的艺术格调,清新柔美的艺术表现,含蓄纤细的人物刻画,简洁流畅的结构特色,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肯定了《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创作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的成名及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是川端高明创作技法成功运用的典范。以《伊豆的舞女》为研究对象,从背景设置、自然描写、肖像刻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结局设定等方面入手,可见《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技法和一代文学巨匠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8.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前期小说创作的名篇之一。在这里,他以“物哀”之笔,饱蘸伊豆风情写下了一个凄婉含蓄而又朦朦脆脆的青春爱情故事,其间不渗透着日本古典的审美意蕴。作者于温柔的伤感、波波的哀愁中不懈地寻找其精神家园。浓郁的审美意识流淌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9.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创作的名篇,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理念之一。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体现了物哀之美。《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是通过少男少女男女朦胧恋情、社会下层女性的淳朴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三个层次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人物形象塑造是是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通过对几部文学作品中的少女形象的分析,探讨作家理想在人物形象上的寄托。京派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和《长河》,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几部作品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之处,即三位男性作家都在其作品中的少女形象上寄托了自己一定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夏海平 《考试周刊》2013,(52):22-22
文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伊豆的舞女》原著与电影的人物简介、故事大纲等相关内容,比较分析了小说原著及电影手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作品简介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第一次由日本人获得该奖项。川端康成少时家境不幸,父母、姐姐和祖父先后病故,使他形成了孤独、忧郁的气质。这种气质后来成了他作品里最鲜明的底色。作品背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伤,川端康成一生多次旅行。《伊豆的舞女》就是作者对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曾以《伊豆舞女》获得纳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向以表现各种颇有特色的美著称。本文为此试论他所创造的这种美的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宋晓玉 《文教资料》2005,(33):99-100
本文主要分析了川端康成的性格形成、创作历程及其作品风格的演变,对其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创作过程及意义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在《伊豆的舞女》中,天真清纯的舞女"薰子"与主人公"我"演绎了美好朦胧的恋情。笔者立足于"我"、薰子以及其他巡游艺人们的人物关系以及对人、对生活的态度观察,剖析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原型批评家们有句名言:“一个故事,而且只有一个故事,其正值得你反复的诉说。”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中并不鲜见。考察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早期创作就不难发现伊豆是一个令他魂牵梦索的创作题材:《伊豆的舞女》,《南伊豆纪行》、《汤岛的回忆》、《伊豆之归》、《伊豆温泉记》、《温泉场的事》、《温泉宿》、《椿》、《旅人宿》、《舞女旅行风俗》等等,构成了川端康成多姿多彩的“伊豆世界”。 一 川端康成何以选择伊豆作为创作对象且创作热情经久不衰?这是走进伊豆世界时必然会产生的问题。川端康成在《汤岛的回忆》(1922)中是这样回答的:“我在伊豆尝到的,首先是旅情,其次是伊豆的乡村风光,第三是正直的好意。”  相似文献   

17.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中国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的悲剧性主题进行比较,从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和文章主题三个方面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在反映少男少女情感的众多作品中格外清新细腻,格外朦胧纯真,恰似一枝雨后的小荷,清雅优美。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的文字总是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愁,如绵绵的梅雨,挟着清风,在醉人的鸟语花香中吹来,触摸着脸庞,凉冰冰,湿漉漉。《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他用细腻而洒脱的笔法,描绘了一幅清丽、诗意又夹杂着淡淡哀愁的图画,让人忘了这是一篇小说,仿佛一切都是现实的存在。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独自到伊豆旅行的大学生,在旅行中遇见了一队巡回演出的艺人。“我”被其中一个舞女吸引,于是与他们结伴而行。在旅途中,“我”感受到了舞女的纯真和清雅,对她产生了朦胧的爱恋,而舞女也觉得“我”“真是个好人啊”,于是格外地依恋“我”。…  相似文献   

20.
1926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发表了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自此以后,美丽动人的舞女熏子与我的初恋故事,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