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贝塔斯曼--这一来自德国的媒介巨头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能例外.6月中旬,媒体传来消息,贝塔斯曼将关闭其二十一世纪图书连锁在全国的36家门店.这距离贝塔斯曼1995年与上海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合资建立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和1997年在上海建立读书俱乐部、进军中国出版市场刚刚13载.从市场营销的的角度来思考,其中的得失荣辱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2.
今年1月,贝塔斯曼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米德尔霍夫来到中国。他说,贝塔斯曼过去几年的精力主要放在发展俱乐部上,从现在起,要把在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广播电视领域。现在在做一些基础设施,包括热线服务和服务中心。在图书日渐饱和之时,贝塔斯曼决心进军广电领域,2001年2月,贝塔斯曼就收购了欧洲最大的私人电视集团RTL。今年2月,它又与中国榕树下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与贝塔斯曼的经营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的贝塔斯曼是一家具有167年历史的国际性媒体集团,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保持着10%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2000/01财政年度,集团七大生产部门(即图书、印刷造纸工业、报刊、音乐、广播电影电视、多媒体、俱乐部)总收入达200亿欧元,增长21%,利润35亿欧元,增长79%。1998年是贝塔斯曼实施全球均衡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国际出版业十一起2亿美元以上的重大兼并案中,贝塔斯曼占了三起,其中,以14亿美元收购美国兰登书屋的惊人之举,成为公司发展的里程碑。贝塔斯曼成功的秘诀何在?贝塔…  相似文献   

4.
5.外国出版集团一般是采用行业融资、股票上市、基金赞助、兼并、重组、发行债卷等多种商业运作的形式进行融资。 贝塔斯曼出版集团斥资10亿马克买下了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式出版企业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社80%的股份。拥有长达150年历史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终于在1998年出让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应该说,此项收购对于双方来说是互利的,而且也顺应了当前出版界不可阻挡的联合潮流。对于贝塔斯曼而言,此举将推动其专业书籍出版事业的发展。贝塔斯曼是德国第二大专业书籍出版社,但是市场方面缺乏向国外辐射的能力,而施普林格的图书有50%以上是销往国际市场的,它在英国、法国、美国和中国香港设有办事机构。这样以来,贝塔斯曼将以年销售额22亿德国马克成为专业书籍领域的世界第三大出版商,仅次于英国和荷兰合资的里德·艾尔斯维尔和荷兰的沃尔特斯·克鲁维尔出版集团。 “兼并”在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一直是  相似文献   

5.
动态集锦     
贝塔斯曼卖出英国图书俱乐部业务据英国《书商》杂志网站12月19日消息,贝塔斯曼集团已将旗下拥有的英国最大的邮购书商图书俱乐部代理公司(Book Club Associates,以下简称BCA)卖给了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工业股份公司AURELIUS集团,这项交易将于2009年1月1日生效。  相似文献   

6.
贝塔斯曼书友会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塔斯曼出版集团(Bertelsmann)是全球著名的媒介集团,其经营范围包括:图书出版和图书俱乐部;音乐发行和音乐俱乐部;专业信息;杂志和报纸;电视、电影和广播;印刷和媒体服务;在线服务、多媒体和电子商务。 书友会是贝塔斯曼重要的经营发展模式。1950年它创办了第一家图书俱乐部,经过50年来的经营,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40家书友会,占全球图书俱乐部市场的60%。 一、书友会经营策略 1.主动销售,缩短发行渠道;会员制度,稳定客户关系 主动销售一直是书友会最基本的策略,1950年贝塔斯曼的销售经理Wix-  相似文献   

7.
1999年12月初,德国媒体巨头贝塔斯曼集团宣布将其原图书部中的图书出版和图书俱乐部分成两个独立的部门,原来的图书俱乐部业务跟多媒体业务合并成为“贝塔斯曼直属公司”(Bertelsmanndirect)。新的图书出版部将于2001年4月1日起开始运作,贝塔斯曼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米德霍夫说,作为长远规划的一部分,兰登书屋的总裁彼得·奥尔森将在2001年3月底出任新图书出版部的主席,图书出版部现任主席弗兰克·沃斯纳届时将根据公司60岁退休的规定退居二线。在2001年升任之前,奥尔森将继续他在兰登书屋…  相似文献   

8.
黄育海:贝塔斯曼不得志缘于:内忧外患、水土不服曾在贝塔斯曼担任书友会总编辑、现任99读书人俱乐部总经理的黄育海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总结贝塔斯曼在中国不得志的主要原因是:书友会的营业模式要求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就贝塔斯曼来说,这起码要实现  相似文献   

9.
只有和出版社实现合作,打通直销发行的特殊通道,一方面将图书成本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创立独特的俱乐部品牌,那么九久才有可能击中贝塔斯曼没有出版权的软肋,真正颠覆贝塔斯曼的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李莉 《现代出版》2005,(4):38-40
2004年,在图书的总发行权对民营资本放开,“二渠道”扶正的大背景下,书业界有一个公司格外引人注目——全面模仿贝塔斯曼“书友会+网上书店”模式的上海九久读书人化事业有限公司。它先是在众多作家名人的簇拥之下热闹登场,年末《出版人》杂志和新浪网共同启动“2004年度中国书业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其董事长黄育海又获得了年度分销商候选提名。更让普通读记住九久的是它大规模的“洗楼扫街”运动。俱乐部成立后,九久对江浙沪一带的学校和写字楼逐家展开会员招募,掀起一阵阵的“九久”热。由于九久读书人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黄育海曾经是贝塔斯曼亚洲出版总编辑,而九久公司现在的运作模式又基本和贝塔斯曼如出一辙,因此九久的做法让业内很多人怀疑是对贝塔斯曼的全方位克隆。但是,黄育海先生在接受记采访时却语出惊人:“九久就是要推翻贝塔斯曼模式。”究竟是克隆还是颠覆,从模仿到推翻,九久要经历怎样一条艰难的道路呢?作为民族书业的一个代表,九久的大志的确让人景仰,但是笔仍然试图理性地分析九久是否已经具备颠覆贝塔斯曼模式的实力,能否走一条本土化图书俱乐部发展道路。我们所期待的是这样一个热闹登场的图书俱乐部,它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能否为本土化图书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着眼于图书的未来———贝塔斯曼图书集团公司经营策略一瞥·朱诠·德国的贝塔斯曼图书集团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出版企业。该公司的前身是C.贝塔斯曼于1835年创立的贝塔斯曼出版公司。初期主要出版神学书和教科书。1928年开始出版文学书。1971年,贝塔斯...  相似文献   

12.
动态集锦     
《出版参考》2012,(33):47-48
正贝塔斯曼全面控股兰登书屋蒙达利多在宣布与培生集团合资成立企鹅兰登书屋一周后,贝塔斯曼11月5日宣布,同意收购西班牙语出版社兰登书屋蒙达多利(Random House Mondadori)50%的股份。该出版社2001年由贝塔斯曼和蒙达多利共同创办,这次收购有望在年底完成。该出版社主要出版成人、儿童小说和文学作品精装版、普通和大众市  相似文献   

13.
据西方一些趋势学家和经济学家预测,下一个世纪的世界重心将由欧洲转向亚洲,于是一些有远见的跨国大公司纷纷来到亚洲探路。德国贝塔斯曼捷足先登,于3年前来到上海,与中国科技图书公司联手合作,组成了“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作出5年内只投入,不赚钱的打算,专心经营图书俱乐部。那末在中国这块被西方人看作尚待开发的图书大市场上,贝塔斯曼是如何运作的呢?请看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公司董事会编样顾问、台湾符芝瑛女士披露的一 些内情。  相似文献   

14.
日前,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售出法国图书俱乐部(France Loisirs)版权,在法国引发了一阵"青铜葵花"热。这已经是《青铜葵花》的第二个法语版本,此前,在2008年,《青铜葵花》曾经将版权授予法国比基艾出版社(Edition Philippe Picquier),在当年引起不小的轰动。France Loisirs是法国最大的图书俱乐部,拥有会员450万,属法国熙德集团和德国贝塔斯曼(Bertelsman)公司所有,是一家跨国公司。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11,(31):45
日前,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售出法国图书俱乐部(France Loisirs)版权,在法国引发了一阵"青铜葵花"热。这已经是《青铜葵花》的第二个法语版本,此前,在2008年,《青铜葵花》曾经将版权授予法国比基艾出版社(Edition Philippe Picquier),在当年引起不小的轰动。France Loisirs是法国最大的图书俱乐部,拥有会员450万,属法国熙德集团和德国贝塔斯曼(Bertelsman)公司所有,是一家跨国公司。  相似文献   

16.
"以办图书俱乐部闻名全球的世界出版巨头贝塔斯曼集团,正在考虑出售德国以外的图书,DVD和音乐俱乐部."看到刊登于2007年底英国<金融时报>的这条消息,各种猜测纷沓而至,其中多数分析都认为,这是新任首席执行官哈特穆特·奥斯特洛夫斯基上任后的新策略,目的是使集团直面增长最快的主业.据熟悉集团的人士所说,直销分公司的利润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图书俱乐部鼻祖的风光不再,是否意味着正如亚马逊以及其他网上书店出现时,人们预言的那样"图书俱乐部气数将尽"?而此时,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处于何种境地,有何反应呢?国内依照"贝塔斯曼书友会模式"建立起来的本土图书俱乐部又情况如何?  相似文献   

17.
贝塔斯曼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93年,当时德国总理科尔首次访华,贝塔斯曼作为访华团成员来到中国,同上海有关方面探讨媒体合作业务。2008年6月13日,贝塔斯曼宣布其旗下分布于中国18个城市的零售店于月31日前全部关闭,负责书友会和BO业务(网上业务)的直接集团(注:属于贝塔斯曼子公司,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中,在许多人只是远距离地谈论着贝塔斯曼的时候,我却与这头巨兽打上了交道。我的想法很简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时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两点,第一,它很大。美国《财富》杂志所列世界500强中,贝塔斯曼集团名列前茅。1994年《世界图书报告》载,该集团总收入高达115亿美元,其中图书40.6亿,刊物20亿。而该年度全中国的图书总码洋(还不是销售收入)为117.7亿元人民币,约合13.9亿美元,仅为它的三分之一强。第二,它来了。1995年它的贝塔斯曼书友会在上海登陆。书友会也就是读者俱乐部,搞图书零售和邮购,口气却大得很,说是不惜付出赔本15年的代价。也  相似文献   

19.
2008年7月,世界四大传媒集团之一的贝塔斯曼终止其在中国地区的图书零售业务.对中国传媒市场政策的不适应、对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缺乏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地理的"水土不服",是贝塔斯曼败走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传媒集团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贝塔斯曼在中国市场的兴衰为中国媒介集团日后征战海外市场提供了警示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失败,并不必然证明其运作思路的失败,更不足以反衬那些生存者的成功。贝塔斯曼的离去留给中国的读书人无限思索。当营销模式陈旧、公关反应迟钝、忽视网络开拓却热衷于实体门店的扩张逐渐成为人们解读贝塔斯曼中国败局的共识,其实还应该好好思考的是,贝塔斯曼最值得让人学习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