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种运动项目都有她的专用术语,保龄球亦不例外,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全倒:一次掷球将球瓶全部击倒。分次全倒:二次掷球始将全部球瓶击倒。二次全倒:连续二次击倒全部。技术球:第一次掷球后,剩余的球瓶排成难打的位置。死球:虽然投球,但倒下的瓶数不能计算成无效球,此时应重新投球。  相似文献   

2.
保龄球除了用数字记分外,还要用到下列各种符号。全中第一球就把10支球瓶全部击倒,得分记为10分。而且可以加上下一格两球的得分。补中第一球投出去并没有把球瓶全部击倒,而在第二球才全部把球瓶击倒,得分记为10分。可以加上下一格第一球的得分。失误投出两球之后,还有没有被击倒的球瓶,或是一个球瓶也没有击倒。得分为两球得分的合计。分瓶亦称技术球。在投出第一球以后,仍留有2个以上的球瓶.而且彼此不相邻。击倒分瓶第二球把分瓶留下的球瓶全部击倒。  相似文献   

3.
保龄球的成绩除了投球姿势的正确外,还取决于瞄准技巧的好坏。初学者,往往将球瓶作为目标,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球瓶在22米之外,初学者感觉它很远,所以就用很大力气来投球,容易产生错觉,更易在投变化球时打乱思路,出现错误判断,影响准确性。其实,瞄准的时候,与其仅仅盯着球瓶,不如将导向瞄准记号、标的瞄准记号、球瓶三点连成一条直线来瞄准,一般来说,球只要顺着这条直线通  相似文献   

4.
保龄球     
保龄球是以滚动的球碰撞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瓶子的运动,其雏形是中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将九个瓶子排成菱形,故又称九柱游戏。十五世纪形成了国际通用的规则,并开始了室内保龄球运动。现行的十瓶保龄球源于美国,1874年国际保龄球联盟成立。1952年电动排瓶机的问世使本项运动有了急速的发展。三十年代,我国上海、大连等地公园内曾有过保龄球设施。保龄球的场地是平坦的地板,以耐磨、有弹性的枫、松木铺设  相似文献   

5.
保龄球通常是以合成塑胶和软木塞的混合物做球心,球表面是以硬质塑胶或合成树脂等制成。一般公认的标准直径为21.5公分,圆周是68.58公分。重量有8磅(3.6公斤)到16磅(7.3公斤)。但不论怎么改变重量,其体积的大小还是一样的。球瓶是用坚实的枫木制成,其放置的位置也有标准的尺寸(见图3)。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最为风行的保龄球运动,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喜爱的室内运动.目前大约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运动.有人以为保龄球是现代才创立的体育项目,其实,它的历史已很悠久了相传在石器时代,欧洲的原始人类就已开始保龄球游戏了.他们用粗糙的圆石为球,以长形石头或兽骨为瓶进行这种运动.英国考古学家弗林德斯·彼特雷里曾经在埃及古墓中发现公元前5000年埃及的儿童也玩过这种球,他们也是用石球滚击棒状大理石、厚石板或陶器瓶子.公元前50年的古罗马也出现过类似的保龄球运动.近代十只木瓶的保龄球游戏约在公元300年,从中欧的  相似文献   

7.
《时尚球类》2006,(4):51-52
保龄球又叫“地滚球”,最初叫“九柱戏”,起源于德国,是一种在木板球道上用球滚击木瓶的室内体育运动,流行于欧、美,大洋洲和亚洲一些国家。  相似文献   

8.
打保龄首先要会选择球,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从初学开始就应该拥有一个按自己手型做出来的球。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成绩而且不易受伤。 保龄球的大小基本一样,以圆周不大于27英寸为标准,而重量则不能超过16磅。球越重,其破坏力也就越大,所以选择重球是有利的。一般初学者应选用较轻的球练习,待技术动作掌握后,逐渐增加重量。参考数为球员体重的十分之一为球重(飞碟球打法例外),指孔不宜松也不宜紧,以插入后不妨碍转动为准,指距以持球后手掌心与球面间距可插入一支铅笔最为理想。持球摆动时,球的重心应均匀地落在中指及无名指上。对于熟练的球员一般选用一指球,即中指及无名指第一指节插入球孔中。这样可以减少干扰,提高球的旋转及力量,从而打出漂亮的钩球来。  相似文献   

9.
保龄球记分采用的是每格30分累加法。每一局由十格组成,除第十格外,其余九格每格由两小格组成,其含义为当第一次未能将10个瓶击倒时,还有第二次击倒剩余瓶的机会,既然每格累加分为30分,那么每局的满分就为300分了。 下面介绍保龄球的记分符号及其含义: 全中或叫全倒,当第一次击球就把10个瓶击倒,得分为10分,还需加上后两次击球的得分。 补中,当第一次击球没有把全部球瓶击倒,而在第二次击球才把剩余瓶全部击倒,得分为10分,可以加上下一格第一次投球击倒的瓶数。 失误,当某格第一次投球未  相似文献   

10.
《时尚球类》2006,(3):49-50
直线球 学习难度 初级 前言 直球是各种球路的基础,如果直球学不好,就去打别的球路,就等于在沼泽地上盖房子一样,会非常不稳,所以大家一定要学好直球。 球路走向 由球道端呈直线滚向球瓶一端。  相似文献   

11.
玩保龄球不仅没有性别、年龄的限制,同时也不受时间和气候的拘束。因为保龄球是室内运动,一年四季不分晴雨都可以打。可能读者当中有许多人是保龄球好手,但也许对于保龄球馆里,包括服装、球、球瓶、球道等装备则一知半解,谨向读者做个较深入的介绍。球鞋:打保龄球对为了使步伐滑溜,而且为了保证预备球道,因此要穿上特制的鞋子。为了使最后一步能够滑溜,左脚鞋底是用皮作的(左手投者反之);  相似文献   

12.
保龄球是英文Balling的译音。是在木板球道上滚球使之撞击球道前端10只木瓶的运动项目,也有人称之为地滚球。现代保龄球运动起源于15世纪德国的宗教仪式。那时,木柱被教徒们视为邪恶的象征,人们用球击倒木柱就可以免遭厄运,这就是现代保龄球的雏形。以后,保龄球逐渐走向民间,成为百姓们喜爱的游戏。  相似文献   

13.
从“贵族运动”到“问题行业”公元13世纪,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德国教会培养了大批忠实的天主教徒,为了娱乐单调乏味的教会生活,抑或表达自己对教会的忠贞不渝,聪明的教徒们在昏暗而神秘的教会走廊间摆放了象征“邪恶异敦徒”的瓶子,并用球来进行击打,随着瓶子倒地,教徒们的灵魂得到超脱与升华,罪恶的异教徒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更重要的是在击瓶的过程中,教徒们感受到了宗教所不能给予的快感和乐趣。这种游戏在宗教革命后,被伟大的马丁·路德统一为九瓶制(称为“九柱戏”或“地滚球”)并将之发扬光大,从而使其成为现代保龄球的真正起源。后来经过长期的演变,现代保龄球已成  相似文献   

14.
保龄球都开有放进中指、无名指和拇指的三个指孔(见图1)而根据所开指孔的不同和手指插入的深浅又分为三种方法:惯例球这种球适合一般人使用,可以把拇指插入至根部,中指、无名指则可以插至第二关节,所投出的球最平稳。保龄球场的球大多属于这种类型(见图2)。半指球拇指插入至根部,而中指与无名指插入至第一关节与第二关节之间。这种球比惯例球容易回转,所以威力很大,变化也多,但也不容易控制,要经常练习,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见图3)。指球拇指插入至根部,而中指与无名指只插入至第一关节。这种球,投出去的变化最多(见图4)。初学者在投球时往往发生球太早离手或手指抽不出来的情况,其原因大都是指穴不够使用。选择指穴,主要是将大拇指完全放进拇指穴试转,感觉不太松或不太紧即可。抓球的时候,通常最理想的抓法是把手指插入指孔里  相似文献   

15.
以一抵十!这是多么漂亮的一掷。初次手执保龄球,您(?)海里泛起一片“全倒”的信念。可是球出手后,“它”就开始跟您唱反调,小则意思意思碰倒三两个瓶,大则滚到沟里去。事实上,您的手脚並没有那么笨拙,只是缺乏正确的指导而已。目前,国内保龄球馆没有开办训练班,大部分人士对保龄球的打法与技巧,仍旧非常(?)生。有见于此,  相似文献   

16.
保龄球是一种在木板道上滚球撞击前方木瓶柱的室内运动,故过去又被称为地滚球,这项运动历史悠久,特别近二、三十年在国际上又“热”起来,为越来越多人喜爱,四年一次的世界性“奥林匹克”赛,两年一次的“洲际杯”赛及一年一度的“世界杯”吸引着五大洲五,六十个国家地区的男女运动员,争夺诱人的单打,双打、三人打、五人打、团体、精英等十二块金牌,它已被列入世界竞技运动的“大家庭”。保龄球起源于公元前5200年,古代保龄球的球和  相似文献   

17.
冰壶(Curling)是一项拥有悠久历史的冰上运动。从身体动作上看,你可以形容它像是在冰上打保龄球,但长长的赛场上只有圆扁扁的球而没有球瓶,从思维上看,你可以说它像是在下国际象棋,但是这里的每颗棋子都有19公斤重,而且棋盘和人的距离足足有44米。冰壶运动乍听起来很陌生,但事实上冰壶在欧美是相当普遍的一项冬季运动。光加拿大就有1200多个冰壶场,美国也有上百所冰壶俱乐部。来玩冰壶的人,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子,简单易学的特点让冰壶很受青睐。冰壶在我国开展较晚,很多人是在第十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见识了这种叫作叫冰壶的运动;运动员手持冰壶,一脚  相似文献   

18.
掌握角度线 欲投全中球,必须掌握角度线瞄准法。所谓角度线瞄准法是指球员根据某一球道的特性,先决定采用多大的角度线,再在这个基础上作相应位移调整,求得落球点、目标箭头、瓶袋三者之间构成一个瞄准用的全中角度线。  相似文献   

19.
单留 《集邮博览》2008,(12):72-73
对准目标,手不过肩地抛出一球,让滚动的球去撞击目标,历史上,这种游戏在许多地方都有出现。考古学家在大约7000多年前的一座埃及儿童古墓中,发掘出一个石球和几个石柱,确信就是做这种游戏用的。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人,古时玩的一种游戏也和现今的保龄球类似,它是在一条  相似文献   

20.
漫话保龄球     
据考证,源于公元前5200年的保龄球运动起初为九柱球戏,又称地滚球。 近代保龄球在清教徒和渔民中开展很普遍。十六世纪,荷兰移民将九柱球戏带到美洲,十七世纪在清教徒逐渐掌握大权移居美洲新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