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铁凝是以《哦,香雪》为标志正式登上中国新时期文坛的。小说在作家主体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的追求上,表现出“五四”时期以冰心、丁玲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体在女性审美意识追求上所具有的典型特点。然而,铁凝的这一审美追求在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和作家主体审美意识自觉追求的互动作用下,最终实现了从对“少女时代”审美风格的向往到逐步走向女性文学个性化追求的审美嬗变。  相似文献   

2.
张文静 《鸡西大学学报》2012,(5):109-110,113
意象是由客观外物与作家内在心灵触动、交融而成的,具有意义上的多重性。吴文英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多彩,是南宋多元的社会文化审美风尚和作家本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影响之下的产物,其美学含蕴也是多方面的。具有朦胧之美、冷艳之美、残缺之美这三重的悲剧性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喧嚣荒塬》是秦东籍军旅作家党益民的成名作,是继陈忠实《白鹿原》之后又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家族小说。它在艺术追求上主要收获了四方面成就:一是以宗族械斗为叙事主脉具有多重价值,二是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三是营造了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四是小说语言表现出较强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4.
皖籍作家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辉煌一页。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在新文学的各个领域里,皖籍作家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大影响。据徐荣街、徐瑞岳《中国现代文学辞典》统计,现代著名作家358人,皖籍21人,仅次于浙江、江苏等省,而且多是开风气、影响大的作家。本文以地域特征为基点,对现代文学史上的皖籍作家进行群体把握,勾勒其共同的创作轨迹和美学追求,显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开风气的理论倡导 皖籍作家的重要地位首先体现在理论探索上的敏感和执著。在每一个…  相似文献   

5.
京派作家在文化取向上选择乡村而推拒城市。在审美趣味上,他们追求和谐宁静、诚朴的艺术风格。他们的城市题材小说只能在城乡文化的比较系统之中,作为乡土小说的对比性补充,附丽于其整个乡土文学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6.
由于独有的生存和创作经历,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呈现出地域文学特色,这种地域文学特色除了在题材、主题和审美追求等方面表现出共性之外,还表现在一些特有的东北情结上,这些情结或隐藏或凸显,总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东北文化气息的感染,文化意蕴已经作为内化了的创作驱动力在作家创作和作品文本中表现为地域情结,这些情结无疑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地域风情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7.
宁夏回族作家石舒清以其诗性表达方式,书写了西海固民间日常生活的二重性,表现出精神维度上的崇高美学追求。在当代人文精神失落、庸俗欲望泛滥、信仰危机弥漫的文化语境中,这种审美取向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8.
杭州古称钱塘,隋开皇九年(588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历史上五代时的吴越国以及南宋曾在杭州建都,如斯背景下的杭州拥有繁荣发达的文化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相似文献   

9.
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本文以老舍、沈从文、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为中心,首先分析其都市文化心理的特点及异同,接着对其都市文化心理出现不同的原因进行探讨。通过对以上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不同内涵的分析,也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文学价值追求,以及这种不同追求所体现的都市变迁与时代变化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整个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皖籍作家在传承地域文化和吸纳西方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考察皖西北作家李霁野、皖南作家苏雪林、皖中作家方令孺的创作,可以清晰地窥见作品中呈现的安徽地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其中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在淮河文化、徽州文化、桐城文化三个方面,西方文化主要体现在19世纪英国文艺思想以及基督教思想,这可为进一步研究现代皖籍作家及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提供翔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11.
话本小说与唐传奇比较,具有语言浅显通俗、内容常中出奇、人物市井小民的美学特征。语言浅显通俗,主要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这与话本的表演性、受众的市民化、作者的平民化密切相关;内容常中出奇,旨在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且多用“巧合法”编撰故事,这与市民受众的审美趣味及故事题材的来源不无关系;人物市井小民突破描写历史英雄的传统套路,使小说摆脱了记史的束缚,提高了人物塑造的艺术水平。话本小说以其俗、奇、新的美学特征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宝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13.
南宋遗民词人的仕隐之惑,是指他们在宋元易代之际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因生活的贫困和政治的压力不得不出仕元朝学官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矛盾困惑的悲剧性生命体验,它源于遗民词人在生存困境和宋元文化环境对比中激发起来的遗民意识的勃兴。  相似文献   

14.
从北宋末期到南宋一代,明州港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三大海外交通港口之一。明州港的兴盛繁荣主要源于区位因素和市场因素。明州港具有海航行程短,可近距离辐射中国近海海域的国家和地区,有便捷的内陆运河和陆路交通连接长江黄金水道,靠近南宋都城杭州这一巨大消费市场等区位优势,这些区位优势决定了明州港处于连接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交接点,为明州港海外交通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南宋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江南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劲的市场拓展力,极力面向近海市场扩张,明州港因而成为南宋商品经济从内陆向海洋,从区域市场向近海市场扩张的桥头堡。可以说,是南宋商品经济向海外扩张的动力机制推动了明州港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5.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为总结一代词章而《词源》。在论中,他推崇白石,力倡雅正,标举清空。“雅正”是张炎论词的基本原则,“清空”则是他论词的理想境界、最高的美学要求。形成于康熙前期的浙西词派,以及嘉庆年间由浙西词派衍变的常州词派,其二的词学理论虽和张炎主雅正、清空的理论一脉相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理论却不尽相同。由此,可以说《词源》代表了词论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6.
两宋咏史词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咏史词人或通过咏叹女性来折射现实;或借咏史以言政、借史以抒怀;或以铁血丹心抒忧国忧民意;或寄情山林田园、不问古今兴废,等等.文章按照四分法将两宋咏史词划成北宋前后期和南宋前后期四个阶段来论述其主题流变.  相似文献   

17.
与北宋词相比,南宋词在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内容和风格,透露出了一股强烈的英雄气。英雄气在词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对战场激烈厮杀的直接描写,也有抒发上阵杀敌的抱负和壮志,还有激发人民杀敌的呐喊之声。南宋词的英雄气对抗战有现实意义。对豪放词风有发扬作用。南宋词的英雄气主要受社会环境和词人主观情感的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宋代娱乐产业的繁荣与其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宋代娱乐产业主要表现为以瓦肆为代表的专业演出产业、以节庆庙会为代表的集市娱乐产业和以茶馆酒肆妓院为代表的日常娱乐产业三种具体形式。宋代娱乐产业对宋词审美情趣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风趣”与“机趣”是“趣”的两种审美形态。“风趣”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它作为美学范畴确立在宋代,宋以后文论家对“风趣”展开了理论探讨。“机趣”则最早出现于明代,明清两代文论家对“机趣”也进行了理论阐说。“风趣”与“机趣”相互渗透、相互糅合;但两者在审美质性、审美生发、审美意味、情态表现等方面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20.
由于宋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国”,故使宋墓中包含着丰富而又庞杂的孝文化因素。考古发现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宋墓中体现宋代孝文化的内容及形式互不相同并各有侧重。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所受宋王朝政治辖制强弱的不同及文化的沿续性所造成的。宋墓中所体现的宋代孝文化反映了宋代“以孝治国”、“教孝求忠”、“以孝愚民”的时代特点,孝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政治特性。从历史的延续性看,宋代的孝文化直接影响了元代的社会文化,并预示着明清“愚忠”、“愚孝”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