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所崇尚的“苍凉”,既是她小说的情感基调,又是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表现特点。张爱玲对都市女性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透彻的领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一些既普通平凡而又认真生活的女性,这种认真体现出她们的无奈、无助又心甘情愿的生命样态。这些女性注重现实的生活感受,即生命的即时消费性。她们缺乏理想,少有梦幻,没有未来。她们的生命缺乏色彩和意义,她们的命运呈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形成她悲剧创作色彩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在其作品中具体体现在:对婚姻、对扭曲的人性、对变态心理、对命运的不可抗拒、对"人性恶"等方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张爱玲用一双看透了世界的眼光,客观冷静地写出了许多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恋爱婚姻.在这些描写中,人物的命运都归结为"一种苍凉而美丽的手势",都带着一种灰色的、凄凉的调子.这些人物及其恋爱故事多被置于一种急剧变革的时间背景之下,而且人物与时间的设置也成了张爱玲小说一种极重要的叙述方式.时间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带有比较浓烈的悲情性格色彩,表达出了作者对于自由爱情生活的美好向往。《半生缘》这部小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个人,他们之间的爱情产生了曲折的故事。作者以三个人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深度剖析男权、父权和金钱对于女性人性、爱情、婚姻的压抑,展现了文中不同的人物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悲凉,是张爱玲小说的基调。而丰富的意象在张爱玲编织的悲剧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张爱玲通过大量琐碎奇绝杂色质感的意象物化悲凉或是营造悲凉氛围,或是暗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或是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又或是探索深刻的文化哲理。凭借这种手法的运用,张爱玲轻易地将自我创作主体的感受传达给了读者,使读者的情绪接受暗示,并自发产生与作者、主人公相暗合的悲凉。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导致她笔下的男性人物大多自私、虚伪、变态.这些男性形象或者是在堕落腐败的生活中压抑灰暗的男性,或者是缺少父爱而压抑变态的男性.对这些形象,张爱玲刻画得鲜活、生动、传神.与新感觉派中的男性作家比较,其艺术成就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鲐人最深的印象就它的无所不在的悲凉感。不管个别的艺术细节如何热闹,整个主题都指向悲观,造成一种曲终人散。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式的苍凉。而这种苍凉的基调主要来源于没落家庭、残缺的爱情生活经历以及给作者带来的心理与情感伤痛,动乱的时代与毁灭一切的战争更加剧了作者凄凉的人生体验。因此。她无论写人叙事。都渗透着空虚与苍凉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李燕  彭婕 《阅读》2023,(67):10-13
<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作家的成长经历都与他的故乡息息相关,他们的创作颇具地域色彩,比如回望纸醉金迷的旧上海,读张爱玲;追忆淳朴奇美的湘西,看沈从文;而谈及天津,自然想到冯骥才笔下的包容与逍遥。有人曾说天津像个“土包子”,可冯骥才却说天津刚刚好,他爱着天津这片土地。在他的笔下,裹在海河风里的,全都是充满了天津卫的古老味道,在那里也有温暖有情的人间光景与民间风俗。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近现代的众多作家中,民国才女张爱玲可谓是独树一帜,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以其苍凉的情感,冷艳讽刺的笔调深受人们喜欢。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带着一股浓浓的苍凉气息,正是这种"凉"的笔调成为张爱玲所特有的标签,张爱玲的文风和其身世、家庭、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关系,可以说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讽刺艺术风格,旨在进一步感受这位独特的民国作家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小说家的张爱玲,其在戏剧创作上的表现同样不同凡响,在分别标志着她两次创作高峰的喜剧作品《太太万岁》和《情场如战场》中,张爱玲尽情的展示出她卓越的喜剧天赋和一贯精妙编制故事的技巧,以轻松为主基调,忠实的实践着她所奉行的“随意,不假思索”的喜剧创造主张。以戏剧入手,将能更全面的了解张爱玲思想的多样化及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剧本创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详细的解读,张爱玲的剧本中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她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张爱玲在剧本中对于“理想”、“爱情”、“人生选择”等问题上做了于小说之外的不同的相当深刻的思索。本文从这种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剧作《不了情》、《太太万岁》和《一曲难忘》,进一步详细解读。随着近年来“张爱玲热”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注意到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张爱玲的剧本也会更多的作品被改编。  相似文献   

12.
在张爱玲笔下有一组活生生的外国人群像.与同时代的作家不同,张爱玲以亲善的态度关照这些男性和女性形象.任何形象都是作者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集体想象物.张爱玲出身于日渐衰落的豪门望族,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十里洋场,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上海作家,同时她又是一位女性作家.这决定了她无时无刻都在以这种写作身份和视角阐释她所接触到的外国人形象,从而为现代作家表述现代生活开拓出一个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和张爱玲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家。张恨水是彻底的"名士气拥趸",又是一名职业报人,因而其作品常常表现的事文人趣味、报人视野、家国情怀。张爱玲长于贵族家,从小做着"天才梦",对人世悲欢有着早熟的细腻认知,她的作品与张恨水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如:小市民情调、女作家眼光、苍凉的私语风格。  相似文献   

14.
张公善 《职大学报》2012,(5):32-34,7
如果说《小团圆》向我们展示了张爱玲的爱情主义,那么《雷峰塔》和《易经》则向我们揭示了张爱玲的另一个信仰,即生活主义。《雷峰塔》、《易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张爱玲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也为我们阅读张爱玲作品尤其是其小说提供了解读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恋惊世骇俗,它既助推了张爱玲走向了创作事业的成功,同时也给张爱玲的后半生以及创作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宋秀红 《职大学报》2011,(3):77-79,93
作为中国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之一,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如沉沙折戟被人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捞起以来,短短几十年里,张爱玲的世界历久弥新,“张爱玲热”延续至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拟从张爱玲个人经历出发,结合其创作实际,揭示张爱玲文学内外的虚无与务实的人生状态。  相似文献   

17.
《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了上个世纪美国的社会现状,尤其是对战后一代年轻人的梦想破灭的揭示。本文通过分析色彩的象征意义来探讨色彩在这部作品中的作用,通过颜色在环境和人物刻画方面的使用,读者可以看出颜色的使用对揭示盖茨比美国梦破灭的主题起到的独特作用。同时,这些颜色伴随着主人公的描写由始至终,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这些颜色刻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角色并深化了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8.
每座城市都有其发展的血泪史,作者们往往会通过文学创作来还原出一座城市的生活风貌。天津这座城市自从1860年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以后,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冠上了"租界"的名号,"租界"是政治上的枷锁,宣告着领土的半殖民化,但是却又不自觉地充当着文化交流的工具。提起老上海,我们会想到张爱玲、王安忆,想到上海的弄堂和灰褐色的鸽群,而提起旧天津,我们会想到小洋楼、地痞流氓、算卦的相士,这些都是文化的符号,文学通过这些符号,来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形象。我们才可知道,文学,赋予了租界里的天津什么样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张爱玲的精神境界。认为胡兰成从宗教视角出发深化了对张爱玲精神境界的认识,而傅雷等人受意识形态束缚限制了对张爱玲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挖掘。为认识张爱玲的博大的基督精神以及消除以往对她的“自私”的误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艺术意象,在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揭示小说主题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分析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对其中的月亮意象是必须予以认真关注的。本论文尝试进入到张爱玲小说的月亮意象中,探讨其内在究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