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法哲学问题,该问题的讨论主要发生在西方的法哲学领域.自然法学派和分析实证法学派对此问题持有相反观点,讨论最激烈的要数哈特与富勒之论战.通过解读他们的观点,深刻剖析了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以促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菲尼斯的新自然法理论以中心情形为理论语境,整合了古典自然法和现代自然法理论。菲尼斯新自然法理论的中心情形是对哈特内在观点的限制,要求行动者审慎、明智且满足实践合理性的要求。实践理性预设了善,人的行动应当遵循实践理性原则。实践理性原则在人类整体生活中具有道德性力量,产生了道德原则和实践合理性原则。人们依据实践合理性原则思考并行动,在行动中发现并认识自然法。法律的中心情形是权威机构为了协调共同善制定的规则。菲尼斯从协调共同善的现实需要推导出权威的存在必要性,认为法律是权威协调共同善问题的唯一方法,并阐述了从自然法到实在法推演过程的两种实定化方式。  相似文献   

3.
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制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并不单单是法律制度的变革,也是传统法律文化的重塑过程。法律制度的有效建构和运作依赖于相应的法律文化的存在,法治的成长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法律文化土壤。要建立法治社会,实现法制的现代化,就必须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发掘精华,找寻中国法治建设的有效资源。本文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特征的阐述分析了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排拒性与相通性,提出了传统法律文化转型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失范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失范不仅指的是传统道德在当今社会失去了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指道德本身在法治社会中主导地位的失落。在法治社会中,道德的主导规范地位失落了,道德必须从属于法律,要在法制建设的范围内思考道德重建问题,使道德规范转化为可以实际操作的法律规定,以便通过加强法治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这是道德重建的最基本的任务。道德重建的最高任务是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和信念,引导社会向更高的境界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是困扰法理学家多年的问题。法律由权利和义务构成,却又依托权利而存在的,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而道德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我国需要将"本土内在性"融入法治建设,明晰道德法律化界限,注重对国民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6.
法律以道德为存在基础,同时又对道德起着巨大的维护和保障作用。法律规范集中体现着统治阶级道德精神,反映着统治阶级道德要求。古今中外的立法者都非常注意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7.
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法律原则。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轨时期,诚信原则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正确而全面地评价这一原则所载有法律品质及其作用机制意义重大。本文在介绍它的含义及其法律化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其隐涵的各种法律品质及在实践中应体现的法律机能,旨在使人们充分认识并践行这一原则,以求最大化地实现这一原则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厉行法治、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则是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 长期以来,理论界有一种流行的看法,以为道德比法律更高。大多数人把法律看成是一种低层次的文明。认为法律只管人的外部行为,而不考虑人的内心世界;法律仅仅“治表”,而道德方能“治里”,似乎只有  相似文献   

9.
法律以道德为存在基础,同时又对道德起着巨大的和保障作用。法律规范集中体现着统治阶段道德精神,反映着统治阶段道德要求。古今中外的立法者都非常注意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对当代中国新旧法律思想转变时期两种法律思想进行统一论述,从而得出传统的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存在"危机".在法律转型时期法律信仰的空白,矛盾阶段,基于法律信仰对于法律实效和现代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法律信仰的重建这一紧迫性问题.认为法律信仰重建体现为法律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寻求法律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实现法律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11.
"父慈子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7月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将"常回家看看"行为纳入法律管辖之下."常回家看看"入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的感知和认同,同时也弱化了道德在调节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作用.建议由道德等社会规范来调节"常回家看看",同时为了保障该行为的真正落实,应该从加强民众家庭责任感和改革社会福利制度两方面入手,为子女常回家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已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式确立后,如何加速走向法治国家的进程是法学工作者的使命。为此,本文立足传统法律思想宝库,抽取孟子法律思想作为切入点,提出:在中国走向法治社会的道路上,必须立足传统法律思想,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教训,使两者有机结合。孟子法律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注重发挥人的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利于民,营造宽松政策环境,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相似文献   

13.
论诚实信用原则及其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同时又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理论中被称为"帝王条款"和"最高行为准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这就以法律的明文规定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民法中的地位。本文在借鉴我国法学界对诚实信用原则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如何在具体司法实践中的适用等进一步加以阐述与探讨,以期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里要形成普遍的公民法律信仰,除了要完善法治建设以外,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创造严格遵守法律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不断推进法活文化建设、严格限制公权等措施促成公民养成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中国,无论是"良法"还是"善治",其关键因素就在于法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法律人才的培养又依赖于法学教育。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必须加快法学教育治理体系创新,加强法律职业化建设,从而满足"法治中国"的要求。作为法律诊所教育内容的新拓展,"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项目"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志愿者通过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项目,播种了自己心中的"法治之种",见证了自己法治的成长之路,经历了法律职业伦理的洗礼,推动了社会的法治发展,进而能够更好地推进法学教育的发展和职业化法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体育法制建设中的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问题的探讨,认为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在体育法制建设中有积极意义。同时又对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途径、适用的限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明确体育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以便发挥二者的作用,更好地为体育法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道德和法律分属不同的规范体系 ,二者即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通过探讨道德与法律以及“德治”与“法治”的辨证关系 ,可以看出“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是由两者内在矛盾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也只有走“德治”与“法治”的相结合的道路 ,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仰是推进中国法治进程的强大内驱力,但目前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已严重地阻碍了法治化进程。因此,欲保证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为农村法治的实现提供内在的精神要件。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惩罚实践中,出于道义与人性关照的惩罚更能"治病救人";与惩罚的强度相比较,惩罚越及时才越能强化其威慑效果;道德惩罚如果超越法律、理性的限制会导致其自身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为确保道德惩罚是真正道德的惩罚,应该遵循人道原则、及时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不方便法院原则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律适用中一项重要制度。在国际私法领域,不方便法院原则既是解决国际民商事管辖权冲突的重要手段,同时与其他相邻国际私法及国内法律问题,如法律规避、公共秩序保留、平行管辖、长臂管辖等存在着内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这种关系既完善了不方便法院原则适用基础,同时也为相邻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