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根据新疆中学生体质调研教据,应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激发、问卷调查法等,对新疆中学生进行了锻炼态度与体质健康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锻炼态度与学生体质健康有一定的相关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与行为控制等,而体育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与行为控制与体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完成锻炼学生的身体,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兴趣和习惯等任务。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高中生掌握运动项目及知识现状,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数理统计文献资料法对中原工学院大一入校新生(即高中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通过高中学生周参与锻炼状况调查表明学生的锻炼次数偏少,绝大多少没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一部分学生虽然知道科学锻炼的基本原理,但不知道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绝大部分高中生对自身体质比较关心,能应用简单的方法评价体能测试的结果。本文建议增加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及运动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用锻炼的基本原理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了解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体质测试不及格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了解、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情况。结果显示: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体质测试不达标学生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8%,在这些体质测试不及格的学生中,身高体重指数不合格的学生占31.7%,肺活量指数和速度灵巧类测试不合格的学生比例均超过了50%,耐力类测试不及格的学生比例接近40%。建议:学校有关部门应采取合理的措施,为学生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家长应关注孩子的体质状况,鼓励其多参加体育运动;学生自身应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早已替代了先前的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如果说体育锻炼标准很具操作性、现实性,那么体质健康测试就更具目的性、隐蔽性,它需要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体质情况,实施个性化锻炼方案,要求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采取更科学、更人文的方法,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和习得乃至创新更多科学的锻炼方式方法,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但如果仅就体质健康测试而论体质健康测试,就有可能再一次误入歧途,最终过分关注学生自身现有的体质健康状况,忽略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实验法,对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组的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方面的相关指标明显低于同龄的普通院校组的学生。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缺乏健身锻炼,而影响他们参加健身锻炼的主要因素是锻炼意识不强、经费不足、没有适宜的体育锻炼场所、没有适宜锻炼的设施、器材。  相似文献   

7.
刘洁  张辉明 《考试周刊》2010,(53):140-142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以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体育专业大学一年级健美操选修学生为实验对象,探讨学导式运动处方教学对大学生锻炼习惯及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学导式运动处方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科学健身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  相似文献   

8.
采用测试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院对5180名学生进行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树立学生强身健体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的建议,并为有关部门和学校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揭示了当代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以及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详细介绍了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发展的作用与方法,阐述了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使其学生体质健康,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加强运动保健理论的教育,让学生掌握正确地锻炼理论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揭示了当代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以及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详细介绍了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发展的作用与方法,阐述了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使其学生体质健康,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加强运动保健理论的教育,让学生掌握正确地锻炼理论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Dyslexic college students were hypothesized to differ from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response to 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there was an apparent likelihood that dyslexics would not be as adversely affected by 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 as normals. However, this hypothesis was not supported. The mean difference in performance between direct and delayed auditory teed back was 9.0 errors for dyslexics and only 2.2 errors for normals (t = 6.36, df = 13, p .0001).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当今大学生外出旅游消费心理现状的了解,及其旅游消费动机和出游行为等一系列的分析,运用抽样调查法,探索出大学生旅游消费规律,研究旅游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不高,语用意识薄弱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教育方向的师范院校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基础教育的重任,他们的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小教专业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英语语用意识。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of stress among 107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nrolled in various degree strands in a Victor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eveals that major stressors are both academic and personal in nature. Students generally are more likely to use direct‐action strategies in their attempts to cope with college stress, while male students rely. more on palliative techniques compared with female students. Th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related research in the USA and Israel, and suggest that the experience of stres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s not necessarily culturally specific.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tudent stress on a longitudinal basis is recommended. Some areas that need attention are identifi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人依恋类型自我报告量表及孤独感量表对四川、重庆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69.7%,回避型占19.1%,矛盾型占11.2%;除男女大学生在矛盾依恋上有显著差异外,大学生依恋类型均无年级和城乡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与践行以及接受相关教育的情况,以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体系,通过梳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与大学生社会公德相关的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们主要就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及教育的对策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公德有一定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实际行为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因此,我们在构建适应新型社会环境的社会公德教育体系时,应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自觉践行上。  相似文献   

17.
文章引入代际流动指数,对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学生与其父辈的职业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所获得的职业地位平均水平并没有明显低于本科毕业生;同时,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的流向上表现出更明显的规律性。这一方面可能缘于职业结构变迁所增加的就业机会并没有刻意排斥高职学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也可能为高职毕业生的职业代际流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审美心理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审美心理及教育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当前的研究以健康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审美心理特点、审美心理偏差及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学生人格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还对其审美心理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研究者应当重视的问题。通过大学生人格障碍对其审美心理影响的研究,可为深入研究非健康群体审美心理特点、审美心理影响因素和大学生审美教育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684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探讨大学生社会态度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态度整体水平低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应对方式趋于采用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大学生社会态度对应对方式影响显著,且为正向影响;大学生社会态度各因子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力不同,不同的因子对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n empirical phenomen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perceived security that first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in their identity as college students. First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FGCS) have been defined as students whose parents or guardians have not completed a 2- or 4-year postsecondary degree. Previous research (Davis, 2010; Peteet, Montgomery, & Weekes, 2015; Ward, Siegel, & Davenport, 2012) suggests that FGCS have a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ime finding confidence in their identities as college students, and that this exacerbates the difficulties that they face as students.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P) is the deep conviction that one is not good enough to deserve the title, responsibility, recognition, or job that one has (Clance, 1985). IP has been tied to FGCS both theoretically (Davis, 2010) and empirically (Peteet et al., 2015).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xperience of overcoming IP by asking seven self-identified FGCS to describe the experience of recognizing their own identities as college students. There is an important difference that could be understood by separating students who experience that their confidence in this identity is authentic and those who do not. When students view college as in service to something greater, we found that they are uniquely impervious to the obstacles college students typically face. The discussion proposes two simple changes that can be made in service to help students navigate this transition in college student identity: the first is a suggestion for student advising and the second involves classroom instr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