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民族地区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密切相关。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特征表现,在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回应人们对美好教育的期待;致力解决福祉民生,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其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育公平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充分,学校后教育存在一定的欠缺。研究提出,赋能、强权、并轨、改革和融合是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诉求,而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与手段。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民族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更是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加快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社会基础;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规定为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法律基础;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更是从根本上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杜琳  陈玉华 《现代教育科学》2012,(6):102-103,134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我国不同区域普遍存在,进而引发了诸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事实上的不公平尤为明显。本文借鉴历史上各种公平观、平等观、教育公平观、教育平等观,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哲学上的理性思考,提出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中要科学地理解和认识公平的含义,同时必须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4.
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指标。教育机会不均主要是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所以加大中央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适当采取教育特别扶持政策等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和体现教育公平的唯一可行途径。建议中央政府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更加倾斜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理念,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对实现教育公平、维护民族团结与民族地区稳定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还存在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问题,只要以教育资源配置为根本,从政府引导、评估体系与督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着手,仍能为民族教育的均衡发展找到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7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6所部属师范院校开始实施,免费师范教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2011年第一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师范教育和免费政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对这一政策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凸显的不公平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期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能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达到促使整个社会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同时,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依然很突出,集中体现在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城乡教育和不同民族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多数少数民族社会发展阶段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中央政府要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更加倾斜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理念,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追求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各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共同的价值导向。但由于各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目标具有阶段性特征。近年来,美英等经济发达国家在均衡发展政策层面高度关注每所学校和每个学生。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在实现了适龄儿童"有学上"的目标之后重心开始下移。学校、课程、学生、教师作为教育系统运行的四大载体,是均衡发展政策重心下移过程中应关注的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最基本价值之一,是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更凸显出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失衡问题不舍理的解决,会对地区发展构成威胁。笔者从教育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教育和教育公平问题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村教育(主要指农村义务教育)相对于整个教育均衡发展而言,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同时教育政策是政府实现教育公平目标的一种积极作为,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本质属性。从教育政策的视角来关注教育公平,能更好体现人类对公平诉求与政府责任的内在统一性,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理念在教育领域最大程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发展也长期不平衡。受此影响,个体的均衡发展受到制约,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影响社会稳定。人的全面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理想追求,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终极关怀,体现了教育内部公正的要求。因此,在教育公正环境下促进个体的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方案》和《我们的新学校》框架下,俄罗斯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改善农村学校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地位、保障儿童受教育机会三个方面。其特征是注重高质量基础上的教育均衡,遵循平等的补偿原则,追求多样化的教育均衡。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村教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宏大叙事”流弊,陷入游谈无根的困境,农村教育需要放在特定情境下去理解。历史人类学主张尊重地方性知识,回归地方场景,为破解农村教育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农村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尤其在教育均衡发展时期,重点应加强农村教育,云南省的"三生教育",对改变农村教育观念有着积极意义,对农村学生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均衡发展既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现代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依据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投资体制的现实,以区县为单位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可以更好地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均衡发展政策措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政府的政策指导与调节”和“提高教育质量”。本研究是以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的U—D伙伴协作研究,通过建立大学专业人员与5个区县教育实践者之间的伙伴关系,共同面对教育实践本身的复杂性,从中发现、研究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区域的教育质量,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和长期任务,而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目前我国城乡教师资源在生师比、性别结构、学历及职称结构、学科结构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建立合理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因地制宜,合理定编定员;构建高素质教师的补充机制将成为改善农村教师资源结构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推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主要包括:以发展优质学前教育为目标,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关注处境不利儿童教育;加强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培养优质学前教育师资等。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但不能摆脱社会贫富不均、社会矛盾激化的困境。只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社会全体成员都尽可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当前国内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是从"教育机会均等"角度,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科成绩测试标准并建立绩效责任机制、实施教育专项计划或重大工程等举措,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和特性,使它在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但要有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才能使这种优越性真正发挥出来。"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的10年实施经验证明,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指引下,教育信息化确实可以提升薄弱校(特别是农村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教育公平的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进一步解决机会不公平的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从20世纪开始,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均尝试通过制定额外的教育补助政策来积极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和家庭困难学生的教育环境。具体举措包括由政府主导教育公平的促进政策、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体系、提升家长在子女学业中的参与程度等。通过对于发达国家教育优先区政策的梳理和比较,能够为我国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实践带来很多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迅速发展的今天,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然而数字鸿沟的存在影响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本文就数字鸿沟对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降低数字鸿沟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