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1896年的伦敦蒙难事件是孙中山人生历程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关键节点,1897年出版的Kidnapped in London一书是孙氏对事件经过的自述。1912年,甘作霖将该书译作"伦敦被难记",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百年之后,庾燕卿、戴桢二人重新校译英文原版,以"伦敦蒙难记——我被伦敦中国公使馆拘押和释放的经历"为名出版。笔者从Kidnapped in London新旧版本对比入手,浅析伦敦蒙难事件的影响以及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伦敦蒙难真相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联络会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1895年由于计划泄露,遭到清政府破坏,29岁的孙中山受到清政府的通缉,被迫亡命国外。1896年,孙中山流亡英国,在伦敦清使馆蒙难。脱险后,孙中山用英文写了《伦敦被难记》一文,文中...  相似文献   

3.
吴稚晖说,他曾疑心孙中山不识字。后来接近,才知道他是一个手不释卷的人。在伦敦蒙难以后,相知的人,凑了三、四十镑钱,送给他吃饭,过两三天去,他又买了一大堆书。大家认为他是个怪人,只要书籍,不要面包。有一个日本朋友曾问过他:“先生于革命之外,还有什么嗜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义为孙中山革命思想之集中表述。民族主义为历史之遗留,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为时代之进化。二者之间,孰为孙中山思考革命问题的源点?三民主义之间,又为何等关系?笔者的研究表明,孙中山思考革命问题虽立足于中国之现实处境,但其视野已及于世界。从世界文明发展及时代进化角度思考中国革命问题,正是孙中山革命思想迥异于前人之处。民族主义或许为孙中山革命思想之源点,但绝非终点。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一生倡导和实践民族、政治和社会三大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始终立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状况。其民族革命由最初狭义的反满发展到反清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其政治革命是主张“破”与“立”的结合,提出了“权能分开论”,本文对此作出新解。关于孙中山中国式社会革命的措施,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等,本文亦有新的看法。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可称为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当时中国的革命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这些思想精华和宝贵经验对于今日中国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通过孙中山教育思想主要观点的论述,分析其对当代教育发展的多维启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作为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其宪政思想形成于革命过程中且及具特色,本文拟就对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中的反对君权思想,民权革命思想以及五权宪法思想等三个主要宪政思想作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如何评价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肯定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评价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国内学术界的观点亦基本一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孙中山最伟大的贡献是辛亥革命。通过对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精神和旗帜作用的分析,说明孙中山是革命党人的精神领袖、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辛亥革命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继承和弘扬中山精神,高举振兴中华的旗帜,激发人们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孙中山研究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终其一生都在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孙中山拯救国家、振兴中华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著名的"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以及民生主义.其中"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包括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和进步的反帝爱国思想.孙中山的反帝爱国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主要阐述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发展,以及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并对其反帝思想局限性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三民主义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在孙中山时代,这个思想理论彰显了不断发展的特点。其内涵的深化和丰富,革命方面的更加激进,在中国国民党改组阶段尤为突出,所呈现出的新面貌,与辛亥革命时期大不相同。三民主义的这个发展,富含孙中山本人的理论创造,共产国际的帮助亦有重要作用。共产国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季诺维也夫的讲话、共产国际的决议和鲍罗廷的工作中。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对三民主义的解释,并对自己理论探索的成果继续予以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雷铁崖不仅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其从事民主革命的宣传活动中,著有相当数量的诗作。透过其诗作,我们可以感知其深厚的革命情怀和深深的忧国忧民意识。然而,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从而影响了其革命作用的正常发挥。这说明,仅有革命的情怀是不够的,更需要科学的革命的理论作指导,才能避免悲观失望情绪的产生,增强革命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湖北是中国近现代革命重要发源地之一。在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10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分别建立了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三大革命根据地,它们的存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尤其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其规模和影响在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位居全国第二。本文拟通过对湖北籍将军群体的分析,重点阐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国共10年内战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成功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的卓越贡献。中国革命从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的转移的认识,首先是毛泽东独立思考的结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在其中起了杰出的历史作用。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创造了发展农村根据地的完整经验,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了说明。贯穿这条独特道路及其理论的基本精神,就是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是坚持这个基本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中国革命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4.
张新 《教学与研究》2007,1(7):17-22
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考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基础,是被无产阶级的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体系.恩格斯晚年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没有抛弃共产主义目标,没有绝对放弃暴力革命的思想.恩格斯始终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而不是什么民主社会主义者.必须实事求是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蒋光慈的革命加恋爱小说书写了一代人的青春,也给一代人的革命时光注入了浪漫的色彩。除了"革命"和"恋爱"这两个关键词外,侠义之气也许是被蒋光慈"雪藏"的另一个符号,蒋光慈把浪漫与侠义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革命理想寄寓其中,构造了通俗化文本下的小说模式。蒋光慈力图用文学唤起革命,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唤醒他们起来与敌人抗衡。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也是中外友好的使者。为促进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奔波域外,寻求外援,成为其革命生涯的重要特征。外援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中重要而又特殊的部分。孙中山寻求外援目的地由欧美——日芩——苏俄的历史演变,孕育着深刻的历史内涵,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7.
刘杰 《保定师专学报》2011,(4):85-87,132
孙中山货币银行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通过“钱币革命”建立现代货币本位制度,同时在其革命生涯中积极推行银行建设主张,并进行积极的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货币银行建设思想。这些主张和实践都推动了近代货币银行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成仿吾前半生的事业可以用"文学"和"革命"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成仿吾曾经写了许多文学批评文章和一些文学作品,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成仿吾长期从事革命和教育工作,成为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在从事"文学"事业中时时流露出对"革命"的向往,在"革命"斗争中时时显示出对"文学"的回望。成仿吾的一生身份不断地转换:从理工男到文艺青年,从文学革命者到革命文学战士,从革命家到教育家。他的思想与行为都在不断地发生转变:从科学救国到文学救国,再到革命救国。成仿吾前半生一直在"革命"与"文学"之间穿行,尽管经常出现其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但他一直在缝合这种裂隙。  相似文献   

19.
十年前邓小平巡视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概括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重要的历史经难,屯是其本人在长期革命生涯中同错误思想战线斗争所得出的经验性总结,今天重温这个重要谈话仍具有重大意义,这就是: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新的复杂多变的新世纪里,我们更应牢牢把握这好这一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从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就一直将海外华侨作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他不仅全力发展海外革命组织,创办革命报刊,而且以华侨为其革命事业的主要财政支持。事实上,正是主要在华侨的财政支持下,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但是华侨的力量毕竟有限,孙中山长期忽视国内的革命力量,给革命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财政困难直接导致了辛亥前10次武装起义的旋起旋灭,更导致了同盟会内部的分裂,之所以视华侨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根本原因在于孙中山的华侨出身使他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使他认识到华侨的革命要求,却认识不到国内人民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