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一物理波的叠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宽阔的平静水面上,同时扔两颗石子,激起水波。已知两落水点A、B相距为4λ,(λ为波长),则水面上能产生不连续振动加强线有多少条?在A、B外垂直于AB直线MN上,振动的加强点有多少个?对于此题,学生不易  相似文献   

2.
王佐峰 《物理教师》2002,23(7):56-56
在讲波的干涉时有这么一道题 (以下加强点和减弱点均指振动最强点和最弱点 ) :在x轴上x =2m和x =-2m处有两个振动完全相同的相干波源 ,它们激发的波的波长λ =1m ,那么在 y =3m的直线上有多少个振动加强点 ?在x =3m的直线上有多少个加强点 ?分析这类题目时 ,应从两波源连线的中垂线入手 ,当两波源同步时 ,中垂线上的点一定为振动加强点 ,当两波源振动总是相反时 (相位差为π) ,中垂线上的点一定为振动减弱点 .在波源连线上相邻振动加强点的距离为λ/2 ,相邻振动减弱点的距离也是λ/2 .并且加强点和减弱点相间等距出现 .实际上若两…  相似文献   

3.
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点与减弱点的判定,一般采用解析的方法:两列相干波叠加区域内某质点的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取决于质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Δx.对同步调相干波源,若Δx=kλ(k=0,1,2,…),即Δx为波长的整数倍,则该质点振动加强;若Δx=(2k+1)λ/2(k=0,1,2,…),即Δx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则该质点减弱.对步调相反的相干波源,以上结论正好相反.教学实践发现,用解析法寻找两相干波源连线上的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不符合学生初学干涉时的认知水平.实际上,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在《波的干涉》一节是用示意图的方法形象展示干涉图样的,用上述解析法求解干涉…  相似文献   

4.
平面上两相干波的干涉问题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已经涉及到 ,但只是对远方的干涉进行了定性的讨论 .此问题的研究对理解波的干涉是很重要的 ,本刊 2 0 0 2年第 7期一文《应该这么考虑》就一道题的具体解法给出了结果 ,本文拟对一般情况进行定量计算 ,以供同行图 1参考 .设平面上有两个相干波源C1、C2 ,不妨认为它们的振幅、初相、频率、振动方向完全相同 ,建立如图 1所示的坐标系 ,两波源在x轴上 ,离坐标原点的距离均为c.( 1 )相干加强 (或减弱 )的点在双曲线上 .我们知道在平面上一点P(x ,y) ,如果 |PC1|-|PC2 |为λ2 的奇数倍时 ,两波相…  相似文献   

5.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光的干涉的基础 .但这部分教材抽象、复杂、不易掌握 .教师在波的干涉的教学中必须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图 1 波的干涉的示意图教师在用波的叠加原理解释波的干涉现象前 ,首先应复习振幅的概念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振幅大 ,振动强烈 ;振幅小 ,振动弱 .然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图 1 (此图见 :高中物理(试验本 )第三册 第 46页的图 1 0— 2 8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 ,同时讲清楚 :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 ,在重叠区域里波峰与波峰相遇 ,波谷与波谷相遇的点 ,振动的振幅…  相似文献   

6.
郭霞 《中学物理》2012,(8):46-48
新课程标准中对“波的干涉”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是:知道什么是波的叠加,什么是波的干涉,其条件是什么,如何判断某个点是振动加强还是减弱,如何确定一段区域内有多少个振动加强点或减弱点.而对于涉及这五点内容的题目,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尤其是有关振动加强点或减弱点个数的判断问题,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各个突破.  相似文献   

7.
点波源的机械波 (如球面波、水面波 )在介质中传播时 ,即使不计介质对能量的吸收 ,波的振幅也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本文以 2 0 0 2年高考上海物理卷第4题为例 ,对波的振幅作一些讨论 ,原题如下 :原题 如图 1所示 ,S1、S2 是振动完全相同的两图 1个机械波的波源 ,振幅为 A,a、b、c三点分别位于 S1、S2 连线的中垂线上 ,且 ab=bc.某时刻 a是两列波的波峰相遇点 ,c是两列波的波谷相遇点 .则A.点 a处质点的位移始终为 2 AB.点 c处质点的位移始终为 2 AC.点 b处质点的振幅为 2 AD.点 c处质点的振幅为 2 A原参考答案  CD.分析 这个题…  相似文献   

8.
贵刊2002年第6期有“干涉中加强(减弱)点的判定”一文,读后颇有心得,但我发现例1有更简易的解法. 原题如图1所示,在直线PQ垂线OM上有A、B两个声源。OB=_  相似文献   

9.
沈志斌 《物理教师》2009,30(7):44-44
1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最早接触波的干涉是水波的干涉,教学中通常用水波振子来演示干涉现象.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振动片上,当振动片在50Hz交变电流形成的电磁驱动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完全相同。是两个相干波源,由此发出的两列水波相遇时便产生干涉.  相似文献   

10.
学习波的干涉后,同学们对教材中的几个问题还是弄不清.问题一:为什么在干涉现象中要求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问题二:加强点为什么永远加强?减弱点为什么永远减弱?问题三:若两波源振动情况完全相同且到某点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则该点振动加强,若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则该点振动减弱等.针对这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设计了用波形图去解释,发现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1.
用“峰峰”相遇、“谷谷”相遇来解释定义振动最强点,用“峰谷”相遇来解释定义振动最弱点对记忆十分方便,但不便于理解。学生们往往会产生错误认识。如图1所示为两列波的干涉图样,A1、A2为振动最强点;B1、B2为振动最弱点。学生们往往会认为A1、A2永远处于波谷、波峰的位置。对于A1、A2之间的点C则认为其处于平衡位置不动。  相似文献   

12.
一、波的干涉示意图在学习波的干涉时,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56面中有一幅"波的干涉的示意图",用以说明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如图1所示).在图1中,我们看到,在相干波源 S_1、S_2的中垂线上,各点到两波源的距离相等,振动都得到加强;而在其他位置,加强或减弱区的形状就不再是直线而是曲线,如果沿 S_1、S_2方向建立  相似文献   

13.
◎项目背景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几乎所有的物理教师都会遇到同一个难题:如何讲解<波的干涉理论>一课,怎样让学生理解:当两列相干波在叠加处到波源的距离之差(波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δ=n入(n=0,1,2,…)振动为加强;当两列相干波的波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δ=(2n+1)λ/2(n=0,1,2,…)振动为减弱.加强带和...  相似文献   

14.
圆锥曲线切线的一组新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问题的提出 2006年高考全国卷II第21题: 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曲线上的两个动点,且AF^→=λFB^→(λ〉0),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  相似文献   

15.
正题目长度为2a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滑动,求线段AB中点的轨迹方程.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2》P124习题B组第2题,对这个问题作类比思考可提出如下几个拓展性的问题:拓展题1长度为d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滑动,点M在A,B所在直线上,  相似文献   

16.
探求动点的轨迹是解析几何题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一个热点,解决这类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分析问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即问题的背景材料.因此,教师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背景材料,将问题化难为易.下面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精选几题,供各位读者赏析.一、以平面向量为背景1.以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作为问题背景.例1(2003年高考题)O是平面上的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O“P=!O“A λ!A“B|!A“B| |!!AA““CC|#$,λ∈[0, ∞),则P点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A.外心B.内心C.重心D.垂心分析设AB与AC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分别为“e1和“e2,因为!O“P-O!“A=!A“P,则原式可化为!A“P=λ(“e1 “e2),那么在△ABC中,很容易知道AP平分∠BAC,则知选B.解决此题所用的都是简单的基本知识,如向量的加减法、向量的基本定理、菱形的基本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若教师十分熟悉这些知识,又能迅速地将它们迁移到一起,解决这道题将很容易.2.以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作为问题背景.例2(2005年高考题(文))点O是三角形AB...  相似文献   

17.
在《波的干涉》这一节讲到“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紧接着讲了产生干涉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而没有讲满足了这个必要条件的两个波源产生的干涉图样是怎样的.但事实上中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物理知识完全可以较准确的画出平面内波的干涉图样.为此本文从一道例题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干涉现象,并画出平面内波的干涉图样.  相似文献   

18.
波干涉现象中加强(减弱)点的判定,可通过波程差来分析.若两相干波源为同相波源,我们知道波程差δ=kλ姒的点为加强点,波程差δ=(2k-1)λ/2的点为减弱点.若两相干波源为反相波源,我们知道波程差δ=kλ的点为减弱点,δ=(2k-1)·λ/2的点为加强点.在具体判定时,有简便判法.请看两例.例1 如图1所示,在直线PQ垂线0M上有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拟利用一道网格测试题的讲评,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有一个7×7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如果某二次函数的图象过A、B两点,且该二次函数的顶点也在格点上(不与点A、B重合),那么满足上述条件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是____.  相似文献   

20.
在求解几何图形动点产生的取值问题时,若能考虑问题的极端情形,即直接抓住动点运动过程中的极端情形所具有的某种极端性质加以研究,能简洁快捷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极端化原理.例1如图1,A、B是双曲线y=k/x的一个分支上的两点,且点B(a,b)在点A的右侧,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分析由题意,点B(a,b)是第一象限双曲线上点A右侧的动点,由双曲线性质:图象两端无限趋近于坐标轴,因此抓住动点B往左逼近点A、往右逼近x轴的两个极端情形确定b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