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孔雀东南飞》) 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一般过路的人往往为鸟声感动而停步倾听;一些丧偶的女子听到这种声音就起来彷徨无法熟睡。”中学课本注:“驻足,停步。寡妇起彷徨,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此注不妥。 按“行人”一词,在古时的含义比今义要狭窄些,不是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泛指“在路上走的人”,即“一般过路的人”,而是特指因服劳役、兵役,经商客游而离乡背井远行的人,如: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诗的结尾,作者以浪漫主义笔法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其中的“行人”与“寡妇”二句,注释者多译为“过路的人停留下来倾听,寡妇从床上起来心神不定地徘徊着”。这种解释,似觉不妥。第一,过路的人何以“驻足听”呢?曰:“因那鸳鸯的鸣声哀怨,故而停下来倾听。”但过路的人多种多样,是否都会为这鸳鸯的哀鸣而情动于衷呢?显然不可能。其次,从行文来看,这…  相似文献   

3.
“寡妇起彷徨”一句古今各家选本均无注。本文认为“寡妇起彷徨”的“寡妇”应该解释为“独居守候丈夫的妇人或与丈夫离异的妇人”,这才与诗的情节以及刘兰芝的身份、遭遇相合,也才契合诗的悲剧意义。本文以文献为依据对“寡妇起彷徨”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最后“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句中的“寡妇”一词的注释语焉不详。大概编者认为寡妇为“丧夫的妇人”,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所以没有详释的必要。最近看了些材料,发现有些古诗文中关于这个词的注释,时有不确的地方,因此提出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5.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6.
鲁教版高语第五册第二单元选取了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其中对“寡妇起彷徨”一句并没有相应的课文注释。对此,有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解释为:“死了丈夫的妇人独自彷徨。”这样理解很明显是受现代汉语对“寡妇”一词解释的影响。很多教师对这一解释存有疑惑,笔者也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读了袁士良同志《寡妇及其他》(《语文知识》1993年第11期)一文,笔者有不同的认识,现提出来和袁士良同志商榷。袁文对“寡妇”一词的理解列举了四种可能的答案。第一是“没有丈夫的女子”,第二是“失去丈夫的女子”,第三是“死了丈夫的女子”,第四是“死了丈夫而尚未再嫁的女子”。袁文认为:第一种答案,指“从未出嫁的女子”;第二种答案,指“离婚的女子”;第三种答案,明  相似文献   

8.
八、“寡妇”就是“丧夫的妇人”吗? 《孔雀东南飞》为高中语文教材,其中“寡妇起彷徨”中“寡妇”一诃的注释多不能令人满意。“寡妇”一词有多种义项。现在解释为“丧夫的妇人”,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义项。古代,有夫而独守(多指因丈夫出征从军或服劳役)的妇人,也称“寡妇”。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所作的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所说的“寡妇”,最为典型。这首诗写封建统治者为修筑长城而连年征发劳役,造成人民妻离子散的痛苦,其中有“边城多健少,内舍(内宅、家里)多寡妇”之句。把“健夫”与“寡妇”对举,可见“寡妇”并非指“丧夫的妇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文章对作品中关于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指出封建礼教“吃人”所依赖的三种基本形式:封建官僚机构、封建家族制度、封建伦理道德,深入剖析“吃人者”与“被吃人”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强读者对《狂人日记》深刻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说明婚姻爱情离不开家庭的存在,在人间的不可实现。过去我们忽视家庭对“双鸟”产生的环境构建,一味强调爱情的力量,则有失文本真意。文本的写作目的还表现在末尾的提醒上:“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戒世,那么,我们该为“孔雀”“伤”些什么?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教训呢?  相似文献   

11.
《史记》用“儿女子”凡两处:(1)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卷八《高祖本纪》)(2)(韩)信方惭,曰: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卷九二《淮阴侯列传》)“儿女子”为何义?《中文大辞典》认为“犹妇孺辈”.有关《史记》选本及译本注本,如王伯祥《史记选》、上海出版社的《中华活叶文选》、台湾六十教授合译《白话史记》、《史记今注》等,基本采用了这一说法,将“儿女子”理解为妇人小子.郭松析、刘有志二先生认为:(1)“儿女子”是偏正词组,不是“儿”与“女子”平列的联合结构,“女子”是中心语,是所  相似文献   

12.
1、《静女》中的女子应是男青年“寤寐思服”的美人解读《静女》一般不外两说。其一为刺时说,代表为郑玄。郑玄注《静女》为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其二为约会说。张松如主编的《中国诗歌史》云:“《邶风·静女》一诗,是写情人幽会的……”(P89)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第三册《语文》教科书也从此说。约会说近中的鹄,却将静女理解为浪漫多情主动示爱的“美人”。对此,笔者谈谈一己之见。《诗经》中“静女”一词只在本诗出现。朱熹注为:“静者,娴雅之意”;“静女”就是指文静稳重的女子。那么,女子为何能文静稳重呢?看《诗经》中的诗句:彼…  相似文献   

13.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有“老骥 (或作“骥老”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数句,表达作者不甘迟暮奋发进取的“老骥”精神,传诵千古。 “老骥伏枥”当作何解 ?高校文科沿用多年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注云:“骥因年老力衰,故伏于槽中”。字面看去,此注不差,故照此讲授,历有年所。后读《汉书·李寻传》,传主对策有云:“马不伏历 (同“枥”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颜师古注:“伏历,谓伏槽历而秣之也。”又杜甫《高都护马总马行》诗有“雄姿未受伏枥恩”句,始觉以…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8 0年代中后期 ,掀起过一场“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当其时也 ,这一学术热点 ,占据了不少会议的议题、刊物的论题和学人的话题。珠玉纷呈的文学史新作伴随着各种新方法、新思维的浪潮纷纷登台亮相 ,将数十年把持着规范教育的“法定”文学史教材愈发形容得落伍陈旧。由赵明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3年出版的《先秦大文学史》便是应运而生的一部断代文学史。它也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巨的一部先秦文学史专著 ,总字数达 78万。命名“大文学史” ,并不是本书编者的创举。早在 1918年 ,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先驱谢无量便有《中国大文学史》梓行。…  相似文献   

15.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范敬龙 《学语文》2002,(3):18-18
高中语文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勾践灭吴》:“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注曰:“疾疹(chen),指患病的人。贫病者,指贫苦和重病的人。”《教师教学用书》译为:“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教材和教参都把“病”译为“重病”,似乎欠妥。  相似文献   

17.
行李是个古语词,原本指“使者”,即往来于国家之间的外交官员。《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古代的外交官为什么叫“行李”呢?清代的郝懿(yi)行《证俗文》卷六云:“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  相似文献   

18.
贾谊《过秦论》中的“谁何”一词,据《中华活叶文选》张世禄注:“陈利兵而谁何——(在险要的地方)设置驻军盘查来往的人是干什么的。谁何,呵问是谁。”管汀在他的《材料、考证和古典文学研究》一文中也说:“‘谁何’二字,本是指巡逻者对行人呵责、诘问的意思。”(见《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第一期)高中语文从八二年以来出版的课本里,也改注为:“[而谁何]呵问他是谁,  相似文献   

19.
“禁锢”一词容易并且实际常常被人误解。而“禁锢”又多见于汉代,因此,这里谈一谈有关汉代“禁锢”的情况,以帮助读者对它加以理解。禁锢,又称“废锢”,简称“锢”,或“禁”。它是对事主为官资格的取消,而不是刑罚,也不能用刑罚来代替。《左传·成公二年》杜预注:“禁锢勿令仕。”《后汉书·马融传》注引《马融集》所引邓太后制:“融典校秘书,不推忠尽节,而羞薄诏除,希望欲仕州郡,免官勿罪。”《汉书·云敞传》:“皆当禁锢,不得仕宦。”《汉书·佞幸传》记载元帝时,石显弄权,正直的臣子忤旨得罪,“(萧)望之自杀,(周)堪、(刘)更生(向)废锢,…  相似文献   

20.
“刍议”莫作“诌议”刍议 ,《辞海》的注释是 :“犹刍言 ,刍尧者之言。”意思是割草打柴之人的言论 ,常用作自己言论的谦词。《辞源》的注释是 :“草野之人的言论。犹刍言。对人陈述意见的谦辞。”《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谦辞 ,指自己的议论。”人们写文章时 ,常以《XwXw刍议》为题 ,用意在于表示自己发表的言论粗浅 ,是自谦之辞。但有的人不太注意 ,把“刍议”写成了“诌议”。例如 :《政府职能定位和财政体制改革诌议》( 2 0 0 3年第 2期《计划与市场探索》第一篇文章标题 )上例中的“诌议”显然为“刍议”之误。诌 ,《辞源》的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