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其A,不如B"句式的认知层面包括:主观推测层面,"与其A,不如B"因果复句所反映的认识是:P{B/A}=0.5;客观反映层面,"与其A,不如B"因果复句所反映的认识是:P{A}〈P{B}。通过对"与其A,不如B"这一复句在人脑思维中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复句"与其A,不如B"在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层面中具有"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课程类型、课程特征、课程价值"三个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再思考。从"课程类型"层面,论述了"活动主题化"实施策略,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有助于整合德育活动、阅读活动、辩论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心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一门引领、统领学校的所有教育的活动课程;从"课程特征"层面(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研制了主题活动的"选题策略"(学科拓展策略、热点探究策略、工作转化策略、文化实践策略);从"课程价值"层面,提出了课程核心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的概念界定,古今中外可谓丰富多彩,但鲜有从教育学层面对"社会"进行界定。有鉴于此,立足于教育学,从词源学、社会学、教育学层面对"社会"进行了概念界定,并阐述了教育学视野下"社会"的四个特征,即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5.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教育思想,在理论层面的探讨和在实践层面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偏差,以至于把素质教育分裂成了"素质教育在课外"、"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德育教育"、最后拼接一个"素质完人",以至于素质教育成为一个虚假的立论。  相似文献   

7.
翟永新 《学子》2012,(10):38-39
新一轮课程改革吸引了众多一线教师的参与,追求课堂的高效已成为共识。笔者以为,课堂"高效"可从几个层面来阐释。从教师层面来说角色发生重大变化——"主演"变成组织者、参与者,地位与学生平等,甚至需"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从学生层面来说,从过去的"配角"一跃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教学策略来说,更注重群体的合作探究,更侧重学生...  相似文献   

8.
夏中义站在人本立场,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建立了"忧生诗学"的体系。在本体论层面,他以"忧生诗学"贯穿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层面,他既吸收了影响研究的合理内核,又将其上升到发生学研究的层面,分析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思想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研究理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把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接受视为被动消极接受的弊端。其实,王国维的思想一直纠结在"忧世"和"忧生"之间,到最后终于向二者告别。仅用"忧生诗学"概括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明其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程领导是一种分布式的专业领导,在这个分布式专业领导的格局中,校长站在怎样的位上理解"校长课程领导力"决定其行动。我们认为,不能站在"先知位"上要求校长什么都先知先觉,而应站在"合作位"上与教师共同成长;不能站在"行政位"上满足于"做了"多少事情,而应站在"专业位"上"做好"这些事情,形成专业影响力;不能站在"偏科位"上满足于无穷的细节,而要站高一个位,站在"整体位"上,从政策层面、顶层设计层面、原理层面实现对学校课程的领导。  相似文献   

10.
张凌杰 《文教资料》2011,(17):107-109
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的立足点是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个人。在此之上,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层面来看待这一立足点和"人的解放"问题。这三个层面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共同为马克思的哲学探索起到了"铺垫"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利用SWOT方法分析了目前安徽在承接国内外服务外包过程中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宏观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给出了安徽省服务外包产业战略对策,以期实现由"制造大省"向"服务大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景桂兰 《考试周刊》2011,(81):150-151
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尊重人的价值,实现"成人"的目的?作者从心理认识层面、道德层面、审美层面做了探索,并成之以文。本文的结论是:"人是目的",人文精神视野下的课堂使命,"成人"(使人成为人)。  相似文献   

13.
"志"从古至今经历了语素化演变,即由自由成词语素演变为黏着的构词语素。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句法层面,单音词"志"的自由度从南北朝开始逐渐下降,到清代完全黏着化;词法层面,"志"作为构词语素构词力逐渐发达。是双音化推动了"志"的语素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增多,高校扩招,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这两方面所带来的失衡状态不仅给社会的稳定和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笔者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毕业生个人层面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日,《钱江晚报》以"零起点教学,家长怎么看?"为题进行了调查。"多学点总是好的"等认识在家长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对已实施"零起点教学"的学校调查时也发现,一个班30个学生没有一个零起点。由此看来,推进"零起点教学",不论是在家长认识层面还是学校操作层面,仍然面临一定困扰。  相似文献   

16.
前人对于《老子》第一章"两者"的理解众说纷纭,大都纠结在第一章的"有名和无名"、"有欲和无欲"等的单一方面,而忽略了从全书出发理解"两者"相对关系的多层面。联系全文可以发现,《老子》论述"道"时使用的"两者"包含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个人修养之道三个层面的相对关系。因此,将"两者"综合来看就不只有单一的内涵,而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邵俊峰  李丽 《大连大学学报》2011,32(2):12-15,42
孔子仁学的思想理路的内在矛盾,集中表现在孝与忠的关系上。孝与忠在情感层面的兼容,构成其"家国同构"的社会理想;在践行层面的对立,又构成其"家国错位"的理论偏至,其结果是:一方面社会家庭化了,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化了。仁学具有的情感性与践行性矛盾统一的本质特性,决定其思想理路必从"家国同构"走向"家国错位"。  相似文献   

18.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诗》无达诂"既是汉儒身份认同的保障,亦是汉儒对时代和历史的先见之明和学理响应。  相似文献   

19.
张盛文 《重庆师专学报》2011,(2):103-106,120
通过对新时期三明精气神的解读,明确"开明、清明、文明"关系,构筑三明精神的框架——"一核三明十二义",极大充实了三明精神内涵,并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典型示范加强三明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弘扬"三创"精神,推动"三促"工作,从而树立"开明创新、清明正气、文明和谐"三明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朗读者达到"语音标准规范、声音悦耳动听、感情把握准确、技巧运用得当、表情达意适切明晰"的要求,我们按照梯级训练理论,把朗读技能切分为"普通话语音层面——发音器官控制层面——内部心理感受层面——外部表达技巧层面——情感与技巧对接层面"这样几个"梯级",然后逐一再行细分,最后沿着"诗歌——寓言——记叙文——论说文——散文——影视对白"的路径,分别选取一些适切的篇目,进行理解和分析,产生真实的情感、鲜明的态度,形成准确的内部心理感受,并且借助"悦耳动听"的声音,选准外部表达技巧,作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随情转,从而实现"表情达意适切明晰"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