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概括总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优势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体教结合"的研究与发展动态和"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以及对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思考,把"体教结合"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攀 《考试周刊》2010,(48):137-137
在"三级训练网"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种种不利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弊端的情况下,根据我国国情,我国提出了"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思想、新体系。随着新思想的出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新的变化,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未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概括了中国"体教结合"层次及其模式,进一步探索了"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以"适合自己的即是最好的"为标准,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4.
要使我国竞技体育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探索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机遇。分析后奥运时代“体教结合”在竞技体育和高校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研究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探讨竞技体育实现多维、多渠道培养优秀运动员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探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思想观念、训练方法和管理模式等入手,对比我国国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体教结合"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81):103-104
本文通过对体教结合模式下的学训矛盾的分析,结合体教融合模式的内涵,阐述了体教融合模式下学与训的关系,并指出体教融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旨在为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有效补充与完善[8].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进一步探索了地(市)"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8.
何文轩 《考试周刊》2012,(51):117-119
体教结合是一种新型的运动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运动员人才的培养走"学院化"之路,必将成为世界体育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本文即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将竞技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运动员的目标。作者认为,目前我们应弱化体育系统的管理职能,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逐渐转变为具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9.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是国家针对我国传统体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然而,在"体教结合"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因目标定位、体制、经费投入、教练员队伍建设、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而造成"体教结合"模式并未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茅善琴  戴兵  朱玉霞 《考试周刊》2009,(44):130-130
1.引言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坚持业余体校、地方队、国家队“三级培训体制”,这样的举国体制在上个世纪末以前保证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13趋激化,尤其是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和运动员高淘汰率所引发的就业压力问题。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体教结合”的理念。1987年,教育部和原国家体委联合下文,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开始实施“体教结合”战略,将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通过学校教育来弥补竞技体育体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体教结合”模式是探索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路径,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以来,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在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还有许多问题.总结“体教结合”模式20多年的实践过程,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改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2.
教体结合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之一,然而,在教体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教育部门照搬现有的训练模式,对学训结合的规律没作深入探讨,没能着力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的竞训模式,其结果是不能充分发挥培养模式的优势,使得学生学训的矛盾激化,教体结合的主要矛盾是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过程中运动训练与文化课教学的矛盾.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的竞训策略.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虽然处于蓬勃发展之中,但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严重萎缩.“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实施以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整体上我国的“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与预期目标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本文研究了“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体教结合”发展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4.
"体教结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解决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竞技体育、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法,并结合陕北竞技体育发展的实际,探讨了"体教结合"的基本内涵,有效地提出了陕北"体教结合"的基本对策,为体育后备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进一步提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邸洁 《考试周刊》2009,(44):128-129
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体育与教育本应融为一体。实现体教结合,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必由之路。“体教结合”已成为国际体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体教融合旨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重大战略。体教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体育工作和教育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它既是理论难题,又是实践难题。体教融合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在国民教育体系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发现,体教融合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部门并立造成体教融合貌合神离;二是理念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投入多、体育锻炼少;三是体育和教育的各自赛道锦标主义盛行,导致二者目标相悖,培养出的大学生学习好、体质差,培养出的运动员竞技能力强、文化素质差。体教融合存在的现实困境有:转变教育观念、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以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因此,为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其推进策略需要从优化体教结合、提升体育治理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体育赛事体系和实现体育课程治理五个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安徽工业大学"体教结合"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我国现有阶段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一些优秀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并对我国现有阶段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我校高水平运动队历年来培养的特点,提出了我校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的独特模式,为改进和完善"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俱乐部,是为同一个目标,志同道合者组织的一种社团活动,包括体育、文艺活动,以充分体现人本需求的教育模式。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体育大都采用俱乐部体教模式.大大激活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健身效益,而且提高了大学生的竞技水平。创造了体教结合的“清华模式”,值得总结发展俱乐部模式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地(市)级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量大面广的基础环节之一.以浙江省湖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与湖州市第一中学从合并到分设的过程进行个案剖析,试图以"体教结合"的理论视角为基础,从案例中提炼出本层次"体教结合"的理论规律与可行的实践操作规范,作为"体教结合"理论体系中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体教结合"模式是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的有效途径。高校通过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以"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为基础,采用"横向合作"和"纵向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整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加强制度创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促进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