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20,(3):66-71
在对梅州红色资源实地考察和与闽、赣部分市县比对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红色文化促进梅州原中央苏区发展的若干思路:一是设立"梅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升梅州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开设梅州红色文化专栏,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梅州红色文化宣传推广平台;三是建立"一心四区八基地"空间布局,打造红色文化产业品牌;四是将梅州红色文化与多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红色文化产业体系;五是建立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延安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战争时期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具有延安特色的文化。通过阐述延安红色文化的界定、内容、特征,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道德评价四方面依次解读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性,并提出在政府、学界、教育、文化等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传承和发扬延安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3.
龙敏 《成才之路》2023,(16):17-20
延安红色文化作为独特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而延安时期红色舞蹈以“人民”“民族”“劳动”为立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文章以延安时期红色舞蹈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从延安时期红色舞蹈的革命话语体系分析入手,深入剖析该时期文化艺术育人模式的价值和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德育现状,探讨新的美育与德育融合推进的模式与设想。  相似文献   

4.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红色文化是乡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文化之源、精神之基。红色文化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核心引领力和重要经济支撑。以红色文化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一要通过创作优秀红色文化艺术作品为乡风文明建设立标铸魂;二是通过拓展红色文化展示平台为乡风文明建设搭建阵地;三是通过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为乡风文明建设"聚神建体"。  相似文献   

5.
延安精神是我国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托延安革命文化,智用延安往事解读知识、巧借延安故事诠释原理、妙以延安精神激励人心,使红色基因得以传承,让延安精神成为民族新生代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2):152-156
西柏坡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圣地,每年300多万游客的来访为西柏坡红色文化的传播及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客源条件。通过《西柏坡》实景剧和西柏坡文化体验园的打造,创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让优良的革命传统通过实景再现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参观学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既有助于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社会功效,又有助于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兴旺,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延安这块红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其中留下的遗址、作品等及其承载的精神便形成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空间,促进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8.
赣南苏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果能把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产业作为龙头和示范区建设,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对于推动全国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研究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具有很大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推动延安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艰苦奋斗十三年,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育人功能和思政价值。当前,随着“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深入,研究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建设路径,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育人作用,增强思政课建设效果,为赓续红色血脉提供现实依靠,也为保护与传承红色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红色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下,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兴起,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涵、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开发以及大别山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几个方面。但在当前研究中,存在着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和地方本位主义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延安曾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她是中国共产党在91年的艰苦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黄金地带,是我们党从创立到成长到执政到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基。她在13年的抗战中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她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现代文化一起构成了今天的延安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陇南市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尤其以成县、宕昌哈达铺为中心,红军长征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在陇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中,红军长征历史文化资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既表现出明显的休闲特征,也融入了一定的红色文化元素。通过对陇南红军长征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研究,可以发现保护红色资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为有效的保护路径与举措,更好地发挥红军长征历史文化资源在陇南文化产业中的资源再生产功能,旨在弘扬陇南红色文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电视剧《延安爱情》为个案,试图分析所谓"新红色剧"是如何突破"革命历史正剧"和"红色经典剧"在观众接受认同上内在局限性,迅速成长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一种"红色题材"类型。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延安时期的中等学校教育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教学法与训导方法、思想教育等方面,这对我们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教学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延安时期的中等学校教育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教学法与训导方法、思想教育等方面,这对我们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教学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在较长时段的宏观历史叙事中被描述得相差无几。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人民在长期的战争和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革命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交互融合产生了不同形态的中国革命文化。由此,中国红色文化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形态,延安文化、遵义红色文化、井冈山文化等红色文化各有特点。本文为深化目前学界关于红色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以遵义红色文化为个案,探讨遵义红色文化的发生根源、发生基础、发展过程,考察遵义红色文化的发生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是新时期开展公民教育的特色教育资源。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地处陕甘宁边区,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上,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为突破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应用受地域的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公民教育中特色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利用互联网面向学校与社会公开共享特色教育资源,旨在促进红色教育资源在公民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个性化服务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原有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很难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服务的要求,因此需要重新构建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新模型。基于该模型制定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设计和分析红色教育网络平台模块的功能、素材建设等,实施网络平台开发;根据对网络教育平台的推广,研究红色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深化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社会中有效应用的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的文化发生学考察:以沂蒙红色文化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在长时段的宏观历史叙事中被描述成同一模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意志楔入不同革命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结果.因此红色文化是整体性特征与区域独特性的统一。在此意义上,才诞生了中国红色文化的不同形态——井冈山文化、苏区文化、延安文化、沂蒙红色文化等等。以沂蒙红色文化为个案,认真考察沂蒙红色文化的发生学机制,可以对沂蒙红色文化的发生根源、发生基础、发展过程进行探讨,以深化目前学界关于红色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所处的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是扼守延安、关中之要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红枣之乡",更是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老区。我将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历史资源概括为红色资源、黄色资源、绿色资源,运用在相关知识的教学中,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多彩课堂。一、红色资源,让课堂唱响主旋律红色是清涧县的象征性主色调之一,无论是"红枣之乡"的"红",还是"革命燎原之火"的"红",都是极具特色的地方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