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噶礼,栋鄂氏,满州正红旗人。自荫生授吏部主事,迁郎中,擢盛京户部理事官,再授内阁学士。康熙三十八年,外放山西巡抚。噶礼为官勤敏干练,但极贪婪,百般搜刮,纵吏虐民,以致“山西民不能堪”。四十八年,擢两江总督。在两江总督任上,噶礼贪纵如故。五十年,因江南乡试舞弊,康熙帝命户部尚书张鹏翮至扬州与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会审。张伯行因欲穷究此案,与噶礼发生尖锐冲突,二人遂相互参劾。康熙帝先命张鹏翮与漕运总督赫寿察奏,因二人偏袒噶礼,再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查办,仍然袒庇噶礼。康熙帝下谕切责,再下九卿等议,夺噶礼职。五十三年,噶礼因阴谋弑母,赐令自尽。本专题选译了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间噶礼满文朱批奏折三十余件,启本两件,反映了这一时期山西的吏治民生、噶礼与康熙帝的关系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的一些情况等等,或于研究者有益。——选译者 关孝廉 王小红  相似文献   

2.
在《康熙惩贪述论》(载《清史研究》1996年1期),我曾将康熙年间惩贪分为三个阶段,并剖析了各个阶段康熙帝采取的惩贪措施及其原因。近日又读到一些史料,发现康熙帝惩贪除了具有前文提出的普遍性以外,有时还会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特殊性。本文试以康熙帝对噶礼贪污案的处理来阐释其特殊性,以补前文,并冀将康熙帝惩贪及康熙帝的全面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噶礼,栋鄂氏,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何和礼的四世孙。康熙三十八年(1699),授山西巡抚。山西地瘠民穷,自然条件极差,明末以来又一直饱受战争之苦,百姓生活十…  相似文献   

3.
畅春园原址在今北京大学校园西侧一带。康熙二十六年(1687),畅春园建成。康熙帝后半生大部分时间就住在此园中,避喧听政,读书射猎,享受山水之趣。康熙曾将园内无逸斋赐给他的二儿子皇太子允礽居住,以后,这里也就成为皇子皇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康熙为以后几代帝王开创了园居的风尚,畅春园就是清代帝王在海淀及其附近地区大规模修建园林的开始。早在当年,康熙已经把畅春园周围的地域分赐给皇室与王公贵族,康熙后来死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雍正将它改建成恩佑寺来供奉康熙的御容。恩佑寺庙门如今尚伫立街边。  相似文献   

4.
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期间,皇太子胤扔居京留守,这是康熙帝与皇太子胤扔父子关系非常和谐的一个时期。这里将该时胤扔奏书选辑刊发,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五岳真形图》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河北道士王石渠进献康熙帝寿庆之礼,图长272.6cm,宽68.8cm,额书篆字"寿齐山岳". 王石渠(亦作王士衢),字元济,直隶保阳(今保定清苑县)人.在唐县清虚山(又名葛洪山)后暖谷修道,据传道术高超.康熙五十九年曾觐见康熙帝,得礼遇甚隆,赐封"清虚真人"名号及紫衣、印信.  相似文献   

6.
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内阁史书、档册 ,其中《旗鼓牛录章京曹振彦因功加半个前程》、《两江总督阿山为跪请圣安事奏折》、《两江总督噶礼为查明两淮亏欠库银情由事奏折》,分别录自《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及《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有关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的档案 ,不仅使我们对其履历、出身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 ,而且为研究曹家的旗籍变化提供了依据。尤其重要的是 ,康熙帝的有关朱批、朱谕及两江总督噶礼、两淮盐政张应诏、噶尔泰等的奏折 ,为研究曹寅亏欠巨额库银的原因及其弥补亏空的实情 ,提供了新的原始证据 ,有助于对曹家的败落及曹之所以获罪做出客观的评判。现予刊布 ,供研究参考。——编选者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地方要员之间互相攻讦是常有的事,总督和巡抚参劾对方也屡见不鲜。但像康熙五十年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二人由互相参奏攻讦发展到拳脚相加、大打出手的地步,可以说绝无仅有。其原因之错综复杂,情节之曲折迷离,事态之严重,影响之恶劣,大臣之失体统,堪为地方大吏为政史乃至清代政治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 一 噶礼张伯行的互参,直接导火索是康熙五十年的辛卯江南科场案。 该科正主考是副都御史左必蕃,副主考是翰林学士赵晋。九月九日榜发,解元刘捷,人文荟萃之地的苏州历年录取最多,这一科却只有十三人。在录取的举人中,素无名望、文理不通的扬州盐商子弟占了不少。一时士论大哗,盛传副主考赵晋与总督噶礼互通声气,贿卖举人。  相似文献   

8.
<正>诏书是皇帝专用的命令文书之一,凡重大政事颁告天下的命令称为诏(诏书)。即位诏书是皇帝即位时颁布的诏书。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刻,雍正帝驾崩于圆明园,王公大臣近侍举哀毕,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导引,奉大行皇帝黄舆还宫。寅刻,弘历进入皇宫。内侍将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秘密立储匣取下,在弘历、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原任大学士鄂尔泰面前打开封函。该封函写于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为避免皇位继承之争,亲书谕旨,立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密封后藏  相似文献   

9.
允禵是康熙帝第十四子,原名胤祯,与雍正帝胤稹同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他被任命为大将军王,率兵安藏和规划平定准噶尔台吉策妄阿喇布坦叛乱。数年之中,功勋卓著,朝野瞩目。但是由于他卷入了康熙季年的诸子争储斗争,雍正帝继位后,即将其从前线召回,  相似文献   

10.
康熙帝颁赐御书,其核心意图是通过书法宣扬儒家学说,实施政治教化。同时,康熙帝还把它用作褒奖官员和融洽君臣关系的有效形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康熙帝勤勉学习与宽仁为政的作风,具有鲜明的统治功用与特色。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末,厄鲁特蒙古四部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至17世纪下半叶,发展为一支控制天山南北,威胁青海、西藏的强大的割据势力.清康熙年间,准部首领噶尔丹在沙俄的怂恿和支持下向喀尔喀蒙古进攻,同时.以出卖中国领土为条件换取沙俄军队的支持。清政府对噶尔丹的叛乱早有觉察,一直努力准备以和平方式解决蒙古民族间的纠纷,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噶尔丹举兵南下,距京师仅700里的情况下,才开始调兵遣将。乌兰布通大捷后,康熙帝又亲自与內外蒙古各部首领于多伦诺尔会盟,巩固了北部边防,加强了中国的统一.康熙三十三年,噶尔丹再次策动內蒙古科尔沁等部叛乱,并于次年再燃战火.康熙三十五年,清军分三路大举出击,康熙帝二度亲征,率禁旅为中路,采取裹粮长驱、分进合击的战略,在昭莫多与噶尔丹叛军激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里刊发的一组史料,是亲征中的康熙皇帝给皇太子胤扔的上谕,从中可见当时的形势、风土民情及君臣、父子、母子间的亲情等等,对研究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史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康熙末年,夺嫡和党争日益激烈.康熙帝秘密赋予负责京城治安的九门提督"风闻言事"和密折奏事之权,替皇帝探听在京的皇子宗室及各部官吏的隐私,另替皇帝秘密调查"风闻"事件的真实性.此段往事掩藏于满文奏折档案中,鲜为人知.在康熙末年政局暗藏危机的环境下,康熙帝通过九门提督的"风闻言事",加强了对京城政局的掌控.  相似文献   

13.
清代承袭历代祭孔礼制,在仪典、规制等方面逐渐完备和提升。康熙帝、乾隆帝亲至京师太学和阙里孔庙参与祭孔活动,使国家祭孔达于极致。在此过程中,孔子嫡裔衍圣公或是前往京师观礼、听讲,或是接引皇帝进入阙里孔庙,扮演了重要的陪祀角色。清廷将衍圣公纳入祭孔仪典,旨在通过其特殊的“圣裔”身份,来宣示礼奉先师、崇儒重道的治国理念,具有深刻的政治和文化意蕴。衍圣公在观礼、听讲和接引之余,也沟通庙墙内外,进一步广布了清廷的文教政策和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对康熙帝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祖母孝庄太后,她关怀、爱护、培养幼年的康熙帝,以自己多年的政治经验和超人的智慧全力辅佐,使康熙帝成为千古圣君。康熙帝对孝庄太后尊重孝敬,祖孙情深,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5.
雅托噶为蒙古族传统拨弦乐器。《华夷译语》注作"牙土罕",亦译作"雅托噶",实则指蒙古筝而言。雅托噶在蒙古草原上流传的时间大约可追溯到13世纪初或更早一些。《元史·礼乐志》云:"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蒙古汗国、元朝时期,朝廷、民间和军队中已经开始使用十三或十四弦的筝。南宋赵珙《蒙鞑备录》中:"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多以十四弦弹大宫乐等曲。"可见雅托克自元以来一直为蒙古宫廷俗乐的主要乐器。  相似文献   

16.
康熙帝以前,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一直为历代大一统中央王朝所采用,长达1900余年。康熙帝初期仍实行了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但在其后期,康熙帝向朝臣与皇子宣布了长篇而谕,这是实施秘密建储制度的开端。雍正帝总结了父亲秘密建储制度的经  相似文献   

17.
"礼学"胎教思想是中国胎教思想的立论基础,虽然"礼学"胎教思想的主要目的是正礼及德育,而非追求医学效果,但它的相关原则与思想倾向却极大地影响了"医学"胎教学说。"礼学"胎教与"医学"胎教的内容相互交织、互为支持,共同构成中国传统胎教思想之主体。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三《高后纪》":六年春,星昼见。夏四月,赦天下。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祭祀志》"礼之设施,不授之与自得之异意"标点应作"礼之设施不,授之与自得之异意"",不"通"否"。  相似文献   

19.
1599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命蒙古族文人额尔德尼和噶盖,根据回鹘文创制的蒙古文字母,创制了所谓"无圈点"满文,史称为"老满文";1632年皇太极又命儒士达海,将使用不太方便的"老满文"改革成"有圈点"满文,后来人们所称之"新满文"。随后清政府将满语、  相似文献   

20.
正人们讨论康熙朝书法,基本都围绕两个点展开:在整体评价上,言其承接明代帖学正统,"以董为尚",开了馆阁体先河;在原因分析上,认为康熙帝受沈荃影响,推崇董其昌,导致朝野"董书"大行其道。此两点现虽已成为学界共识,但史料与论证支撑明显薄弱。因此,如能借助新见史料及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康熙帝确曾师沈学书,尽力还原其历史真实,便可以基本厘清康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