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明代广东海防三路的划分时间、过程,前人多止于郑若曾的《筹海图编》,认为始于嘉靖末年。新近鲁延召打破以往的认识格局,认为广东海防区域的划分始于元末,为刘鹗所提出。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对比分析,认为元末说值得商榷。郑若曾虽提出了三路划分的设想,但基于种种原因,其设想之真正实践乃经历了由二路到三路的复杂过程,至万历四年(1576年)才得以实现。在分析海防分路形成时不仅要考虑到其与明代岭南地区陆海防御重心时空格局的密迩关系,同时亦有必要将海防分路置于同北部边防分路比较的视野下考量。故此,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解读,对相关问题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郑开阳杂著》为明代著名军事理论家郑若曾撰.其中的《万里海防图论》《日本图纂》等篇,详细描绘了晚明时期海防、海道情况,详实可靠地记录了晚明时期士人对日本、朝鲜、安南、琉球的认识和研究.特别是对海运、海道、海洋周边国家的研究体现着先进的海洋意识.  相似文献   

3.
凡康城 《兰台世界》2022,(8):158-160
史籍中关于明代北直隶地区新桥海口营、赤洋海口营、牛头崖海口营三营设立时间的说法不一,一说是洪武年间,一说是永乐七年(1409),一说是万历年间。明代北部海防形势在洪武、永乐、万历三朝都出现过紧张时期,考证新桥海口营、赤洋海口营、牛头崖海口营三营设立的时间,既有助于梳理明代北直隶海防机构完善的过程,也对探究明朝政府何时开始重视北直隶地区的海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代晋江的海防格局,基本是在洪武朝建立起来的。以后由于城池和海防设施年久失修,加上倭寇、海盗的破坏,无法发挥其防御职能,修缮和重建迫在眉睫。修建后的海防设施更加高大、广阔、坚固,对防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奠定了晋江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晋江的海防设施主要有城池、水寨、瞭望墩台、炮台、碉堡和烽燧等。  相似文献   

5.
澳门海防同知(即广州府海防同知)的设立,是清政府有效管理澳门加强海防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研究澳门史必定会涉及到澳门海防同知的设立问题。首先提出设立澳门海防同知的是时任广东按察使的潘思榘,但在何时提出设立澳门海防同知这点上学界存在不同看法。一、吴志良先生在《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一书中认为:“乾隆八年(1743年),广东按察使潘思榘向朝廷提出:‘县丞职分卑微,不足以资弹压,仍于澳地无益,似宜仿照理瑶抚黎同知之例,移驻府佐一员,专理澳夷事务,兼管督捕海防,宣布朝廷之德意,申明国家之典章’…  相似文献   

6.
中法战争时期,广东虽未遭法国军队侵略,但其海防仍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尤以广州府的海防布置最为严密。1883年,两广总督曾国荃为了广东的安全,不断调兵遣将,在接近越南北部的钦州屯兵,其中就包括广东名将方耀率领的潮勇。后由于法国舰队对广州的威胁,方耀被调回广州,并署理广东水师提督,全力负责加强广州府海防。汕头市林百欣图书馆藏有方耀的公牍文书《照轩公牍拾遗》,其中含有1883年至1885年方耀署理广东水师提督期间加强广州府海防的公文。在此期间,方耀对广州府海防建设的贡献有筹办团练、驻军虎门和监修军舰等,为防止法军进攻广州立下汗马功劳。法军没有贸然进攻广州,原因一方面是担心福建水师与广东水师的内外夹击,另一方面也是对广州府沿海新增的防御部队感到些许忌惮。  相似文献   

7.
中法战争时期,广东虽未遭法国军队侵略,但其海防仍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尤以广州府的海防布置最为严密。1883年,两广总督曾国荃为了广东的安全,不断调兵遣将,在接近越南北部的钦州屯兵,其中就包括广东名将方耀率领的潮勇。后由于法国舰队对广州的威胁,方耀被调回广州,并署理广东水师提督,全力负责加强广州府海防。汕头市林百欣图书馆藏有方耀的公牍文书《照轩公牍拾遗》,其中含有1883年至1885年方耀署理广东水师提督期间加强广州府海防的公文。在此期间,方耀对广州府海防建设的贡献有筹办团练、驻军虎门和监修军舰等,为防止法军进攻广州立下汗马功劳。法军没有贸然进攻广州,原因一方面是担心福建水师与广东水师的内外夹击,另一方面也是对广州府沿海新增的防御部队感到些许忌惮。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广东海防在战略上划分为东、中、西三路。形成了以两广总督为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巡抚协理,提督为最高军事将官的海防布防体系。显示了清代朝廷采取以文制武的方法,用督抚监督和节制提督、总兵,并通过减少提督,增加总兵,分一镇为数镇的方法,达到消除尾大不掉隐患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不同学者对"大档案"的不同见解和设想,分析其设想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提出自己对"大档案"的一套理解方式,以期理性对待"大档案"热,理性开展档案事业,构建"大档案"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进入近代,海洋方向的防御日益成为清王朝整个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有1万8千公里海岸线的客观现实,又使海防布局问题成为晚清政治家们所关注的焦点所在。综观在沿海七省中南北居中的浙江海防,其战略地位在清廷海防战略中渐次弱化,此中原因十分深刻,它折射着晚清海防战略的本质及其基本走向。本文拟从剖析浙防的弱化过程入手,通过对近代海防战略形成及实施过程的分析,透视中国军事近代化过程中的某些特质,并对此提出一些看法,以期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1.
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无锡华氏、安氏用铜活字印刷了不少书籍,这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事件.但近二三十年来,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华氏、安氏印书使用的不是铜活字,是锡活字.这一论点在学术界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认为明代铜活字印书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不容质疑.华氏、安氏使用的是铜铅锡合金的活字;明代人表述华氏、安氏铜活字印书时所采用的词语明显受到了长期以来所熟悉的雕版印刷术语的影响,我们对记载明代铜活字印书的这些基本资料,不能孤立地解释,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容易背离事实.如果将相关资料联系起来考察,并且避免以后人的表述习惯来理解明代人的表述,就不会得出明代中期不存在铜活字印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具有起始年代早、时代跨度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保存较好等特点。本文在明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时间框架和认定标准的基础上,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划分为港航遗存、外销品生产基地、文化交流遗存、海神信仰建筑、海防设施等六类,并在文化线线的视角下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整体价值、功能价值和交流价值进行了扼要概括。  相似文献   

13.
张懿德 《档案学研究》2021,35(2):144-148
《海防纂要》是由明末名臣王在晋任职浙江提刑按察使期间所编纂的一部全面介绍明代海防的专题著述。《海防纂要》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该书在继承《筹海图编》《筹海重编》等旧有海防史籍相关记载的基础上,广征博引,旁搜远绍,内容丰富,编排合理且详略得当,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是王在晋档案文献编纂意识的集中体现。王在晋的档案文献编纂实践及其编纂意识对当下档案文献编研工作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前期海军建设成效不大,清廷又发起了第二次海防大讨论①,有学者称之为“乙酉年间海防筹议”②.一般的海军史著作都略有提及③,又以王宏斌先生的论述稍为具体. 经费是海防建设的基础,此次海防大讨论距甲午中日战争仅9年时间,其关于海防经费的筹议过程及其结果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至目前为止,尚无相关的研究成果.笔...  相似文献   

15.
鲁延召 《兰台世界》2015,(7):146-147
嘉庆时期,时任东莞知县的仲振履经多年实地调研,留下《虎门览胜》这部至今较为罕见的历史军事地理文献,该书不仅对伶仃洋区域的海防地理形势作了详细记述和分析,而且透露了当时广东沿海基层行政官员的海防思想。  相似文献   

16.
周砥是元末书画家、诗人,北郭诗社重要成员,存诗近二百首.然明代以来,对周砥生平的记载错讹不断.今对其生平行事正本清源,各种错误记载逐一考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韦庆远教授著《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一书,已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居正(1525-1582年),出生和成长于明嘉靖朝,建功立业始于隆庆朝,极盛并死败于万历朝初年。自张居正死后,直至现在,对其评价各说不一。韦庆远教授鉴于近数十年来所发表的张居正传记及研究论文,对张居正“其人其事其器识品格其学术主张”,“对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曾起过的作用,难免仍存在不少分岐”,认为与其“各说各话,不如认真地进行讨论”。于是在“经过十多年来对张居正有关问题的摸索思考”基础上,终于写成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七省区少儿图书馆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强区域性少儿图书馆合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对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中国雕版印刷术,究竟始于什么时候?这个问题虽经中外学者长期研究,先后提出了汉代说、隋代说、唐代说、五代说等论点,而始终未有定论。目前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在唐代。张秀明先生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中,进一步具体假定在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前后。其所根据的是明代史学家邵经邦(1491——  相似文献   

20.
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藏书结构体系,必须科学地、合理地划分藏书等级。本通过分析“学科”和“书籍水平”两种藏书划分标准来划分高校图书馆藏书的必要性,提出了采用此两种藏书划分标准的一些设想和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