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静 《出版广角》2021,(20):72-74
当前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存在内容粗加工化、活跃度低、粉丝规模小和功能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问题.运营好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可以使学术期刊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能力,扩大学术传播影响力,拓展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空间.本文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移动阅读的行为特征,基于互联网思维探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实践.  相似文献   

2.
朱玉华 《出版广角》2015,(16):26-27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术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能够进一步创新其传播模式,扩大其影响。高校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微信公众平台在互联网传播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基本特性,使高校学术期刊在社会上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信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流量枢纽",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也逐步成为了学术期刊在移动端的门户。为了探索学术期刊在传统发行、广告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的大环境下如何将流量与资源变现,本文选取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30个学术期刊公众号,对2018年4—6月公众号发布文章数、阅读数、点赞数、微信传播力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优秀案例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30个公众号共计获得近2000万阅读数,篇均阅读数超过4000,平均微信传播指数(WCI)值高达577。因此,部分学术期刊通过转变思路来适应新媒体运营规则,在运营及盈利方面取得了亮眼的业绩,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的可行性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艳  魏秀菊 《编辑学报》2016,28(2):114-117
针对学术期刊是否适合移动出版的问题,概述国内外学术期刊移动媒体应用现状,对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的功能进行分析.认为移动出版以其获取信息便捷、传播信息快速的优势,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中可发挥的独特功能如下:架起学术与科普的桥梁;充当期刊的大众宣传与内容导读平台;提供便捷的检索查询途径.调查结果显示,以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中国优秀学术期刊对新兴移动传播方式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微信传播发展快速.这些都表明学术期刊移动出版具有可行性,可与期刊网站等其他出版形式共同构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格局.  相似文献   

5.
肖盼章 《出版广角》2016,(10):70-72
微信是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其数以千万计的公众号形成了强大的社交网。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各大纸媒纷纷推出微信公众号,以增强用户黏性,传播品牌价值,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纸媒如何创建与运营微信公众号,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出版业内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四全媒体"语境下,微信公众号在传播信息时的速度优势、渠道优势和内容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微信公众号已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比拼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无论是阅读新闻报道还是新闻评论,微信公众号都是当前大多数用户的首选.本文认为,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征主要反映在题材聚焦于网民关注的内容、手法体现出灵活性与多样性、形态契合移动终端阅读习惯等方面.作为主流媒体,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对内容产品实行融合传播.  相似文献   

7.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党报微信公众号因其具有权威性、灵活性、服务性等特征,成为移动互联网平台中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地方党报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制作传播中,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成为常态。本文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探讨党报微信公众号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术期刊是一所大学的名片,办好学术期刊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学术期刊建设要适应供给侧改革,发挥好传播科研成果的平台作用,为科研创新提供保障.近两年微信的发展迅速,并在短时间内成为集通信、社交平台与营销平台于一体的移动产品.随着微信产品开发的不断升级,微信公众号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微信支付、微信扫一扫等功能的上线,更是为公众号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对于高校学术期刊而言,在数字化的大潮中,应该对微信公众号给予更多重视,为高校学术期刊拓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凸显其学术与科普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微信公众号以方便、快捷、直观、大众的特点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行业、企业、乃至个人。就目前来讲,国家警务、商业、政务等领域已普遍地应用微信公众号。本文就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程绍燕 《视听》2023,(8):158-160
微信公众号对于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学术期刊缺乏新媒体人员力量,对微信公众号重视不足,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单一、推送频率不高。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中要有新媒体思维,根据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点,以需求为导向来设定内容,强化与读者的互动以保持读者黏性,提高推送频率以保持活跃度,培养新媒体人才以保障微信公众号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截至2016年上半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微信已经覆盖我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众多纸媒关注到微信的广泛受众和及时性传播优势,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号,弥补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已经成为新媒体传播核心渠道.2016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4周年,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8.06亿,微信公众号总数已超过1000万个,每天用户访问次数超过30亿.①微信阅读成为移动端最主流的阅读方式,当前学界对微信公众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机制、运营策略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对其定位策略和文本表达关注不够.本文以微信自媒体大号“咪蒙”为例,分析个人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内容、基本定位和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3.
媒体融合深度推进的今天,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作为“两微一端”中重要一环的微信公众号,如何在受众阅读时间碎片化、信息海量化的背景下,不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关键在于以“版面语言”出新出彩推动微信公众号整体传播“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4.
谷征  刘家宜 《出版参考》2017,(10):36-39
“理想国”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知名的文化品牌.在新媒体时代,“理想国”紧跟时代步伐,非常重视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运用.文章在通过对其微信公众号“理想国imaginist”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出版机构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以期有助于实现更多传统出版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传媒产业的融合、跨界与转型发展,微信公众号成为新闻、出版等传媒行业信息传播与用户沟通的重要平台,移动新媒体设计语境对美术编辑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文章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美术编辑人才培养挑战,研究了高校美术编辑人才培养对策,从思维、方案、媒介、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提出了创新美术编辑人才培养指导思维、建立动态美术编辑人才培养方案、运用移动新媒体进行教学、注重可持续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对策,旨在提升高校美术编辑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传媒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薛婧媛  游滨 《编辑学报》2019,31(3):313-315
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设立微信公众号已成为众多学术期刊扩大传播、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作用,从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入手,着眼于提高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学术友好度,探讨有针对性的内容策划和用户友好的形式策划,以微信思维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异军突起的微信代表了未来社交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促进了社会传播模式的发展,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需要。各童书出版机构纷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订阅号,它集多种传播模式于一体,传播内容更加立体化,增加了受众的黏性,巩固了传播者的专业和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8.
“微出版”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概念,专指以经过认证的微信公众号作为出版主体,以微信长文为形式,从而实现内容资源的生成、推送、阅读、复制、转发的全过程。基于微信社交化阅读呈现出的信息垃圾隐患、内容浅薄化与虚假信息泛滥等困扰,“微出版”将是传统出版业透过移动网络把用户重新培育为读者、实现数字化转型战略值得尝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其中,微信平台的兴起与发展比较引人注目,而微信公众号又凭借微信平台的熟人社交优势,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到达率高、服务定位精准、用户交互性强等特点,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媒介之一。在此趋势下,成都市档案馆于2016年12月4日正式开通"成都档案"官方微信公众号。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快。作为新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普遍成为传统纸媒的标配,但对一些纸媒来说,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纸媒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作用,不仅能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还能不断扩大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本文聚焦媒体融合,拟从传统纸媒在微信公众号运用方面的优势、存在问题及运营策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