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蒙忠  何斯远 《高教论坛》2011,(12):105-107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大型电力企业共建"厂中校",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校企一体化、产教一体化、学工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办学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徐国庆 《教育研究》2021,42(4):118-127
中等职业教育已进入历史性转折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基本完成历史使命后,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正在出现,即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教育.技术知识与思维模式的独立性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类型上的相对独立性,智能化时代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特征决定了其培养体系构建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核心思路是实现办学的基础性转向.策略包括对不同中等职业学校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定位进行分化,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教学标准进行一体化设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汽车钣喷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与实验实训及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从高职院校应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综合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的角度.探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构建汽车钣喷维修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梁永飞 《教育与职业》2012,(15):156-158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优化高职涉外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该体系与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教学体系相呼应,并通过教学管理手段使两个体系融通,共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对高职涉外文秘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内容体系及保障体系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职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改革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罗晓芳 《职教论坛》2005,(15):14-16
高职教育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采取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办学几年来,义乌工商学院坚持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采取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办学几年来,义乌工商学院坚持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职创新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丈章从高职教育办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在知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双线并行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构建高职创新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认识与做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学高职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由职业能力、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三个维度为主体构建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大学高职院三维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9.
专业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通过对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结合我院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定位,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使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着眼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对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规格的必要性分析,总结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对培养规格起到支撑作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与能力、素质要求、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一一对应。最后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原则、四种结合和保障机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艺工结合类院校的特点,建立具有"艺工融合"办学特色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使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办学特色、学生职业生涯预测和教学管理信息化相结合,并通过研发相关软件,形成了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即将评价体系与教学改革紧密关联,以评价体系的构建思想为指导,完善"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以评价反馈信息为依据,建设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以特色评价指标为导向,构建艺工融合教学团队;以能力特征分析为指南,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素质测试及职业预测为基础,提高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和目的性,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实践。最终以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反馈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评价体系与教学改革围绕人才培养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要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实现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战略目标,就要探讨教学体系的变革,在分析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阐述对实践教学的不同理解,设计高校实践教学路径模型,使用关键因素分析法,提出高校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创新人才培养间的差距,根据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内涵要求,构建了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实施创新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甘肃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学校数量少、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不强、吸引力有待加强、技能培训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中职学校要提高办学能力、强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构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高职贯通培养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贯通培养交流会以“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主题,关注历史变迁,梳理了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政策脉络与发展历程;聚焦培养模式,分析了中高职贯通培养实践与探索的多元样态;凝练办学特色,总结了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成效与经验;进行反思展望,探讨了中高职贯通培养从形式一体化走向内涵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核理交流会基本情况、汇总专家观点、分析各方建议,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实然和应然状态,全面准确落实会议精神,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高职教学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专业的培养能力是办学得以正常运转的三大要素。为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高职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具有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而专业是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专业的设置与调整、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办学是学院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才能使学院的教育教学全面发展,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课程体系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暨南大学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强化人才培养定位,以目标导向理论为指引,系统管理统筹课程体系,开展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本文主要结合课程体系优化的改革实践,深入分析本科课程体系的宏观设计与理论构建,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全面协调发展方面做些理论探索与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8.
蒋琳  吴寒 《成人教育》2015,(9):72-76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常态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与产业转型发展的契合程度不够,职业性人才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所欠缺,合作办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但却未能在根本上提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水平.通过综合比较和借鉴国外发达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经验,特别是基于TAFE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在人才培养理念、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以及多元化办学方式上进行深度创新,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质量,达到高效服务并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实现跨越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外部监控体系和内部监控体系组成。建立和健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对棉花实验班在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构建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棉花实验班四年的改革实践表明,通过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方法,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应用,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加强校院、校企合作力度,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总结了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期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