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代卜辞中所见之碎物祭何清考古材料表明,在世界初期文化时代许多地区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祭祀方式,即把祭器祭品打碎埋入祭坑或坟墓。在古代中国,这种祭祀方式在石器时代、商代、西周甚至秦汉时期都有发现。我们把这种祭祀方式称之为碎物祭。本文并不打算全面研究各个...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序奚原中国是世界上发明火药、创始火器的故乡。但很长时期,对于这一伟大发明,缺乏科学和历史的探索。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冯家升先生开始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研究,陆续发表《火药的发现及其传》等论著,在国内外产生了一些影响。但*驷嵊智鞒...  相似文献   

3.
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成都平原的考古最新发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寻找三星堆化的来龙去脉,在古蜀化的腹心地带——成都平原的成都市郊发掘出一批相当于龙山时代的古城址、夏商周时期的遗址、东周时期的船棺葬墓地,证明上古时期成都平原有悠久的化源头,而且是持续发展,最后融入中华东周秦汉明的,这是研究古蜀化渊源的重要进展。它们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长江上游这方沃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化传统的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教义时代的殿军──圭峰宗密述评向世山中国佛教的历史过程,概略地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从佛教传入到中晚唐;二是从晚唐五代到明清。其间的分水岭是会昌法难(841-845)。前段属于佛教传入、译经和创宗立派的时期,可以称作教义的时代;后段以追...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在先秦及秦汉时期就形成了通过经济活动追求财富的传统。司马迁形容之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和“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此后开始批判逐利思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此举固然是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进取逐利设置了一大障碍,但它却从未真正消除先秦以来形成的传统。民间的追逐财富的意识和经济上的进取精神已是根深蒂固,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在古代平民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之中。中国古代的平民主要是农民,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6.
信息之页     
中国芭蕾舞舞遍美国1995年金秋,中国芭蕾舞团52人应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家管理公司邀请,在美国的33个城市访问演出了两个半月,其可谓舞遍了美国。中国芭蕾舞团在美国演出的剧目不仅有古典舞剧《吉赛尔》第二幕,纽瑞耶夫为该团亲自编导的《堂·吉河德》第三幕和安东·道林编导的《女子四人舞》,而且也有李承样、蒋祖意编导的中国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一、二场,蒋祖慧编导的《祝福》第二幕和美国编导诺曼·沃依克根据中国编钟乐舞音乐编导的《洞房》双人舞。这次访美演出充分展现了具有41年历史的中国芭蕾的发展和成就。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相似文献   

7.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分期的看法出现了松动,原来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逐渐被淡化,近代史与古代史的分界也逐渐被模糊化。史学界开始将秦汉以来直至清末的中国历史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传统中国"一词可以用来指称这段历史,其总体特征可概括为:政治上以中央集权为主流,经济上以农耕经济(含游牧、渔猎业)为基本形态,伴随有一定的手工业及小商业,文化上以儒学为基干,融合佛、道二教,特别是宋元明清时期。在这之后,中国进  相似文献   

8.
骊山女娲遗迹与古代的人祖庙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骊山女娲遗迹与古代的人祖庙会陈崇凯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中国广大地区曾经存在着一种生殖崇拜文化活动,即在春天到来时,男女进行郊野狂欢,这是万民同乐的盛大节日。这一节俗,直到秦汉前后,还在中原地区盛行。每到三月上已,男男女女离家外出,到河边踏青洗秽,凡成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盐业产区中,巴蜀地区是井盐的重要生产地。以井盐为代表的食盐生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巴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一时期,巴蜀地区的盐业生产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食盐产量都较秦汉时期有着较大发展,在当时整个国内井盐产区中都位居前列。文章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井盐的生产与产能、运输与管理等角度,考察了巴蜀盐业的发展特点和对地区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明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有它的个性、特殊风格和特征。大量考古材料表明,中国明的起源是呈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国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和成都市金沙村遗址的发现表明,殷商时期成都平原的古蜀国有着高度灿烂的古代明,三星堆遗址是古蜀王国的都城所在,金沙村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后古蜀国的又一明中心。新津宝墩等六个史前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证明了古蜀明是源于川西地区,带有明显地方特征的长江上游古代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明中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记载文献的材料是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其中“金石”的“金”是指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石”则包含的范围较广,因为各种各样的石头都可以用来刻写文字以记录文献。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石刻文献是石经,即刻在石版上的整部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2.
吕博 《寻根》2008,(5):10-12
中国古代凡遇皇帝登基、改元或呈现祥瑞,都会大赦天下,以示恩泽。由于中国是礼仪之邦,因此每逢大赦常常要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并有一套相应的礼仪。时代不同,其繁文缛节也各不相同,但树金鸡是中古时期举行大赦典礼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尔德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最有代表性的小说家。他既是那一年代典型的轻浮、无忧无虑、为金钱而奋斗的生活的带头参与者,同时又是一位超然的观察者。他的个人生活便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在“二十年代”期间,他因创作获得成功而致富,而当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大萧条时期,也给菲茨杰拉尔德带来了厄运。在此期间他的作品不受欢迎,他在衰微中度过了十年,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10日,作为中法互办文化年中“中国文化年”重要项目之一的《中国古代乐器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展厅内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中国古代乐器将8000余年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呈现在法国观众眼前,生动地告诉观众,自中华文明曙光初现,中国音乐便随之诞生。8000余年来,中国音乐记述了中华民族的世代悲欢。中国乐器是中国音乐史重要的组成部分,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是其主要特征。从种类而言,可分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等四大类;就其发展而言,可分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前711年)、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前256年)、秦汉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的友好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像两条友谊的纽带,将中世纪竞放异彩的东人两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联系在一起。在长达二千多年的中阿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中,丰富多采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传入中国。中国对阿位伯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890年一1948年,1949年一1977年,1978年至今,每个时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三个时期相互衔接,依次递进。特别是自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阿拉伯文学翻译活动掀起了一个新高潮,中国学者对阿拉伯文学…  相似文献   

16.
如果按照历史的年头来计算,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历史,比起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将近一百年来的舞坛风云,舞坛上巨大的变化,却足以让人产生沧桑巨变的感受。在短暂的时间里酝酿并爆发这样的变化,这在整个中国舞蹈历史上是无可比拟的。当代中国舞蹈的历史,一般被认为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一直处于封建锁国状态的古老的国家,似乎在一夜之间打开了国门。许多外国的艺术形式,如电影、话剧、木刻版画、雕塑等,被知识分子引入了中国国民的生活。西方交际舞和学校体育舞蹈出现在中国的“学堂…  相似文献   

17.
应重视楚艺术中的原逻辑思维邵学海我们对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审美观念的认识,在楚艺术面世以前,都是从《庄子》、《楚辞》及其它文献中抽绎、归纳出来的。甚至,自本世纪30年代起,楚文物作为一种文化的形态逐渐引起世人注目以后,《庄子》、《楚辞》仍然是诠释楚艺术的...  相似文献   

18.
张国刚 《中国文化》2014,(2):226-230
二十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在院系结构和人事调整的时候,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郑天挺先生奉调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主持系务。在郑天挺先生的率领下,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王作分为四段:王玉哲先生讲授先秦史,杨翼骧先生讲授秦汉魏晋南北朝史,杨志玖先生讲授隋唐宋元史,郑天挺先生讲授明清史。  相似文献   

19.
一东方与西方人的群体,从部族、民族、发展到国族,除非是时期夜郞自大,闭关自守,总不免与相邻的群体有所往来。有往来,就不免有彼此间的互相影响。在我们中国这一大片土地上,从许多部族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化,凝固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已经是秦汉时代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幽冥世界及鬼神信仰源流甚古,它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天神地只人鬼成为冥界鬼神的主要来源。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宗教的繁盛时期,中国本土的道教尚未成熟,佛教刚刚传入,社会充满着浓厚的原始信仰与祖先崇拜,人们所崇拜祭祀的神鬼多种多样,无所不在,构成了一幅瑰丽多彩的画面。同时,随着人们精神需要的增加,大量新的地方神、民间神也被塑造出来,与原有的神灵一起,构成了庙宇林立、庞杂而无不包的三界鬼神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