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雷峰塔》和《易经》系张爱玲移民美国后创作的半自传体英文小说。小说以张爱玲4-22岁的回忆为蓝本,讲述了女主人公琵琶在天津、上海、香港的生活经历。本文从流散文学的维度解读《雷峰塔》和《易经》的记忆书写,旨在指出移民美国后的张爱玲虽然获得了合法的美国公民身份,但她与故国的情感脐带并未随地理的置换和国籍的变更发生断裂。通过用非母语书写故国记忆,流散作家张爱玲将家园怀恋升华为艺术,并实现了精神上的归航。  相似文献   

2.
据《新民晚报》消息,虽然张爱玲已去世多年,但近年来不断有她的遗作被整理出版,不过记者了解到,最近出版的《雷峰塔》《易经》这两部张爱玲自传体英文小说的简体中文版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在上海书城2楼的张爱玲作品区域,两本新作与《小团圆》《异乡记》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上)》2011,(15):157-157
据上海《新民晚报》消息:虽然张爱玲已去世多年,但近年来不断有她的遗作被整理出版,不过据了解,新近出版的《雷峰塔》《易经》这两部张爱玲自传体英文小说的简体中文版销售情况并不理想。记者日前前往上海书城,在2楼的张爱玲作品区域,两本新作与《小团圆》《异乡记》等被放在了推荐区,十分容易找到。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雷峰塔》与《易经》破例大量散布家族官衔,借此论述清朝遗民的行事准则。本文追究她这项思考的真正原因,发现她需要处理一个关于她父亲的家庭秘密。这两部小说帮她取得父女之间的理解和妥协。那是这两部小说非常亲切温暖的讯息。  相似文献   

5.
易相鸥 《文教资料》2012,(34):66-69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因其剖析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刻性,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到有"人学"之称的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精神分析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流派。本文正是采用这一批评方法,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读近两年被从故纸堆中挖掘出来的张爱玲遗稿,自传体长篇小说《雷峰塔》与《易经》,探求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沈琵琶的心理状态及其人际关系,并力求从中揭示张爱玲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张恨水和张爱玲都以"家族"为母题创造"民国版的红楼梦"。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和张爱玲的《雷峰塔》这两部小说中,对底层人物的设定、以及女性解放的走向上有着内在的同异性。而在对父权社会的精神状态的描写中,《雷峰塔》如步《金粉世家》后尘,直抵社会状态之本真。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张爱玲英文小说《雷峰塔》和《易经》及其它文本的比较阅读,提出以下观察:一、相对于写实/现实主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张爱玲穿越修辞、文类以及语言的界限,以重复书写发展出一种“衍生”(derivation)、“回旋”(involution)的美学。二、透过对自身故事的多重叙述,张爱玲颠覆传统家族历史的大叙事。通过书写,她化记忆为技艺,也重塑过往吉光片羽的存在与形式。三、张爱玲创作中回旋、衍生的倾向也带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史观。张的史观表明她后四十年的创作其实不只限于她以各种形式重写的自传故事,也同时包括另外两项计划:一是将吴语的《海上花列传》翻译为国语,再翻译成英文;另外则是通过细读文本、文献考证以及传记研究的方式参详《红楼梦》。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儿童时代的保姆何干在张爱玲缺失父爱与母爱的情况下,尽自己的努力使张爱玲感到了一丝温暖。同时,张爱玲通过何干的口述在《雷峰塔》、《对照记》等作品中构造出了已逝祖母的形象,与家族的先人建立了精神上的联系,略微弥补了亲情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新近出土的两部著作《雷峰塔》、《易经》延续了其一贯的家庭叙述。其中所叙述的内容,张氏几乎在早期的作品中都有所涉猎。张氏不断重复书写的动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消解家族在“族谱”意义上的崇高,在“血缘”意义上的温情;向曾经带给张氏身心伤害的整个家族的“报复”;减轻自己童年的痛苦,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期待打开美国市场,书写旧日“传奇”;缓解写作焦虑,寻找写作灵感。  相似文献   

10.
《〈雷峰塔〉与〈易经〉的遗民态度》发表于2013年第5期《现代中文学刊》、该文沿用了皇冠版中译的罗雪渔夫妇的称谓。随即自行发现那是个错误。赶紧写这篇更正启事,以免误导。皇冠版中译用母系表亲,因此译罗雪渔夫妇为表舅爷(Uncle Fisher)和表舅妈(Aunt Fisher)。其实他们是女主角琵琶的父系表亲。《易经》慎重介绍罗雪渔在家庭内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新近出土的《雷峰塔》、《易经》延续了其一贯的家庭叙述。而这两部作品所叙述的内容,几乎在她早期的作品中都有所涉猎。她不断重复书写的动机何在?通过对其生平梳理和文本解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消解家族在"族谱"意义上的崇高以及在"血缘"意义上的温情;从个人潜在的心理因素上来说,这种书写还是一种"复仇",向曾带给她身心伤害的整个家族的"报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又包含了以此来减轻自己童年的痛苦以及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两方面的动机;以及期待打开美国市场,书写旧日"传奇";缓解写作焦虑,寻找写作灵感。  相似文献   

12.
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是白蛇故事世代累积的集大成之作,其下场集唐诗自成特色,涉及72位诗人、96首诗作。本文以方本《雷峰塔》传奇为切入点,初步探讨学界研究相对薄弱的集唐诗,并深入发掘方成培《雷峰塔》下场集唐诗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探讨中英文双语小说创作的技巧出发,梳理分析张爱玲英文小说《雷峰塔》在融合中国元素如人和物的名称、词语和句法的运用等方面所作的尝试。指出该作是一部创作和翻译合一的作品,她也是中文作家中少有的双语写作者之一。虽然在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环境里寻求对话和平衡的成效出现差别,并且优劣互见,但张爱玲用英语创作中国故事,毕竟为读者了解作者本人的人生和传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至于她在英文作品中重复中文作品里的场景和故事的目的和得失,则是张爱玲研究有待扩展和深入的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白蛇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它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代谷神子《博物志》中《李黄》《李琯》的影响。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基本梗概。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则是它的定型之作。清代方成培《雷峰塔》传奇和玉山主人《雷峰塔奇传》将其日臻完善。笔者试图通过叙述白蛇故事的演进历程“淫欲——悲情——圆满”,来解释隐匿在这种变化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1924年,重庆酉阳学人郑宾于(学名孝观)在鲁迅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之后,针对该文所附记的孙伏园的意见,曾撰写《雷峰塔与保俶塔》一文,就雷峰塔是否即保俶塔加以考辩,主张雷峰塔就是保俶塔,从而坐实了鲁迅的观点。对此,鲁迅曾有《致郑孝观》表示感谢。其后,两人亦有书信往来,见诸《鲁迅日记》者,主要有两则。1956年,时值鲁迅逝世20周年,郑宾于再作《我和鲁迅先生的一段文字因缘》,对此有所回顾。不过,由于郑宾于后半生的失意寥落,学界对其生平事迹知之甚少,直到《鲁迅全集》,相关注释至今未能完善。至于《鲁迅大辞典》所摘录,则颇多错谬。  相似文献   

16.
关于《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附记的位置湖北/遥原《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最初发表时,曾对文中说雷峰塔又叫作保椒塔一事,篇未有作者的附记:“这篇东西,是1924年10月28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淑塔...  相似文献   

17.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从经和传产生的年代看,《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易传》形成的下限在先秦时期,二者相隔年代较为久远。但从基本精神上看,我们认为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易经》是一部占卜的书籍。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易经》反映了当对人们的认识发展的水平。《易经》卦爻辞的内容,涉及宗教迷信、人生态度、伦理观念以及宇宙观、认识论等。而《易传》也正是在这些方面继承和发挥了《易经》的思想。可以说,《易经》通过占筮吉凶的外在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易经》数字思维及规律的分析,揭示《易经》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加之对《易经》现世情况的考察,从侧面说明《易经》思维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其预测占卜,应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管理使其规范化,使《易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24年9月25日,杭州西湖净慈寺前雷峰上的雷峰塔倒圮了.事隔一个多月,鲁迅先生在北京写下了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11月发表于《语丝》创刊号上,后来收入杂文集《坟》里.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人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工具;《易经》包罗万象,《易经》的功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世间万物、宇宙秘密都在其中。如何用《易经》的思维理解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中都包含了哪些《易经》的思想?从两个角度阐述并揭示程序设计与《易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