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丘吉尔对香港问题的顽固立场●郭湖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同英、美结成同盟共同对日作战。作为一个反法西斯的大国,根据《大西洋宪章》的原则精神,中国理所当然地谋求通过中英双方平等协商合理解决香港的归属问题。因此,在战时,国民政府就向英国提出收回九龙租借地...  相似文献   

2.
文化引领:大学职能的回归与进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从高等教育弱国跃升为高等教育大国,但其文化发展并没有获得与其高教大国地位相称的发展。其实,重视大学的文化性,加强大学的文化引领功能,既是大学的本分,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目标迈进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前矛盾的原因 香港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民族耻辱的象征。自从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攫取香港后,香港沦入英国殖民统治之下达一个半世纪。收回香港,洗却民族耻辱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愿望。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规定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此后中国经过4年多的时间制订了香港基本法。与此同时中英双方就香港政制发展问题进行了反复磋商,达成一系列协议、谅解和共识,英方也多次承诺1997年前香港的  相似文献   

4.
赫德与英国驻华使领馆的矛盾是晚清中英外交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中英商务司法案件交涉中,赫德无论是从言论还是从行动上,都是站在中国一边。在镇江趸船案、"台湾"号假货单案、芜湖青麻案和佩奇案中,赫德帮助中国与英国驻华使领馆进行抗争,并取得了胜利。赫德在中英商务司法案件中的表现充分说明,当英国驻华使领馆损害到中国海关的利益时,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损害了赫德的个人利益,同时也损害了英国在华的长远利益,所以此时赫德与英国驻华使领馆的矛盾急剧尖锐化,从而促使赫德在中英商务与司法案件中帮助中国政府在中英交涉中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7,(9):98-105
重庆作为战时中国首都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长期被忽视,实际上,重庆在抗战期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重庆是战时中国合法中央政权的地域承载,是战时我国走向国际平等地位以及参与战后秩序重建的各项外交重大决策之所,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的战略指挥中心和支撑中国抗战的战略后勤保障基地。重庆见证了中国收复国家主权逐步迈向国际平等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战争时期马来亚的迅速沦陷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学界惯于从英国反动殖民统治、执行片面抗战路线等视角分析其沦陷原因,然而这些说法缺乏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从战前、战时以及战后初期三个时间段考察马来亚战役的过程不难发现:有利于日本发动进攻的国际环境、一系列军事上的失误以及马来亚战役后期英国的战略权衡是造成马来亚沦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日“天津事件”,极彰显地展示了战时中英日三方关系互动的基本轮廓。从这一事件交涉的结果而言,中国为最大的受害者,英国为最大的输家,日本则为最大的赢家;从这一事件交涉的全程而言,它表明了战时中英两国之间同盟关系之不稳定性,亦典型地体现了英国在远东地区之绥靖主义政策,以及英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之激烈争夺,本文正是以这一事件发生发展之过程为轴线,试图构建战时中英日三者之间微妙关系的“历史图像”。  相似文献   

8.
二战时,为了打败法西斯轴心国,戴高乐政权和美国有过通力合作.二者又因在战时的政治军事和国家利益诉求不同,合作的同时冲突不断,尤其是美国基于战后称霸世界和攫取法属殖民地的目的,亲近维希政权、与达尔朗合作、扶持吉罗、拒绝承认戴高乐政府的合法性、主张对法国军事占领等企图,与戴高乐恢复法国的独立完整和复兴法国大国地位的追求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不仅给战时双方的关系投下了巨大阴影,影响着盟国内部的团结和协作,甚至影响到了战后法美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从马戛尔尼送礼看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勋爵出使中国,是两大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接触。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中英双方摩擦不断。中英双方的分歧在于出访目的、礼品的定位和最后的礼仪之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印度是世界人口大国,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大国。印度的 研究生教育,无论是历史起点、还是现在的规模,都在发展 中国家居领先地位。 印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独立前,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采用欧洲高等教 育体制,建立大学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方面使印度的精英分 子接受欧洲文化,从文化上使印度殖民化;另一方面培养一 批印度骨干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服务。基于以上目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就萌发了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念头,冷战以后更加明确地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做出了许多努力。日本如此孜孜不倦地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根本原因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彻底改变战败国的形象,提高国际地位;取得与经济实力相应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通过联合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维护经济安全;同时借此突破国内和平宪法的限制,为走向"军事大国"铺路。正是因为这些动因的存在,日本在"争常"道路上才越挫越勇。  相似文献   

12.
英国出于其殖民利益的需要,意欲染指西藏,作为缓冲地带。因而中英在西藏问题上的冲突不可避免。如何能维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又能协调战时中英关系,防止中英关系恶化,成为摆  相似文献   

13.
<印度之行>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一部最成功的小说.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殖民者和印度人民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昭显了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是造成种种悲剧的症结之所在.本文从"联谊会"的失败;马拉巴山洞游玩的悲剧性结局;穆尔夫人客死他乡;菲尔丁和阿齐兹友谊的破裂四个方面来论述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和印度人民殖民统治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14.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有其深刻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内外原因 :日本对其侵略历史缺乏正确认识 ,导致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膨胀 ;其政治的“先天不足” ,促使其极力想成为“普通国家”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加 ,使其具备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物质基础 ;冷战后的国际局势变化为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供了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战后英国重返东南亚的探讨还远远不够深入。国外学者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带有较大的缺陷,其主流观点也经历了两次偏摆;而中国学者的研究则相当滞后,零星的成果也相当粗糙。英国是主动撤离东南亚,还是被赶出东南亚,成为中外学者争论的焦点。所幸的是,英国政府已相继公布了有关这段历史的大部分档案材料,这使我们研究战后英国在东南亚的非殖民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的四个发起国之一,也是会议的四主席之一,为联合国的创建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大国地位,决定其在国际事务中获得相应的发言权,并发挥特殊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一直积极支持和推动战时中国政府参加创建战后新型国际组织的计划,并派遣代表加入中国代表团出席旧金山会议,对会议的成功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1775年至1783年北美人民赢得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战争的胜利,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独立后不久就走上了扩张道路,其外交战略总体上是从谋求区域霸权到谋求世界霸权。独立后至一战,美国的外交战略是谋求西半球即美洲的霸权,拓展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和势力,向谋求世界霸权迈进。  相似文献   

18.
论战时中国大国地位的演变向冬梅中国是抗击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之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战时“四大国”之一。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怎样确立起来的?又是如何丧失的?有何启示?本文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1942年1月1日,反法西斯国家在华...  相似文献   

19.
同光之交,英国欲扩大在华利益,藉口"马嘉理案"与清政府进行交涉,并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云南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一系列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应接不暇,顾此失彼。李鸿章本着"力保和局""俾免决裂"的指导思想参与其中,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翻译梅辉立等人进行反复交涉,淋漓尽致的演绎着弱国外交家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描写的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当时齐是大国,鲁是小国,齐进攻鲁,是强国欺凌弱国,但结果是鲁胜齐败。长期以来,人们在鉴赏此文时,往往只把鲁庄公看成是一个陪衬,一个配角,以他来衬托曹刿杰出的论辩才能,庄公的言行只是表现了他的政治昏庸,治国无方,军事无能。是的,庄公身为一国之主,三军之帅,战前不知道做政治上的准备,头脑中存着天真可笑的幻想;战时不会调兵遣将,全靠平民曹刿的超人谋略,鲁军才取得全胜;战后更是茫然不知胜利的原因。如果没有曹刿挺身而出,那么庄公国破家亡,“身死而为天下笑”的命运一定是无法避免的了。难怪曹刿感叹“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