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我国新闻界,有人把新闻说成是商品,提倡“新闻商品化”。既然新闻是商品,要“商品化”,那么,新闻自然就可以买卖,“有偿新闻”则应运而生。可以说,“新闻商品化”为“有偿新闻”提供了理论根据。提出“新闻是商品”的人的理论根据是:报纸有商品性,是商品,邪么,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必然也有商品性,也是商品。关于报纸有商品性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认识和实  相似文献   

2.
一年多来,“有偿新闻”在许多地方仍然禁而不绝。这同整个社会大气候有关;但是对“有偿新闻”行为性质的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实在也是个重要原因。 不少人认为,搞“有偿新闻”就是把新闻当作商品来买卖,因而慷慨激昂地反对新闻具有商品属性。那些热心搞“有偿新闻”的人,也就将计就计地接过商品交换的概念,把它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联系起来,为自己搞有偿新闻营造避风港。“有偿新闻”究竟是不是新闻的商品交易、究竟是不是新闻具有商品属性的表现?对这一问题实在很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有偿新闻”,目前在新闻界越演越烈,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有偿新闻”违反法律,违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欺骗广大受众,腐蚀新闻队伍,受到各界人士乃至海外舆论的同声批评。但是,搞“有偿新闻”的,还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把“有偿新闻”同市场经济,同倡导报纸走向市场、承认报纸和新闻是商品性搅在一起。本期发表秦泽的专论:《驳“‘有偿新闻’有理论”》,就“有偿新闻”违背市场经济规范和交换原则作了论述,指出“有偿新闻”实质是权钱交易,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无异饮鸩止渴。秦德成的文章,也作了类似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报纸是不是商品的争论由来以久 ,中外皆然。本文作者认为 ,既然我们已经承认了报业具有两重性 ,即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 ,我们就不应该在报纸是不是商品的问题上作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为此 ,作者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服务的理论来分析报纸的特性 ,试图说明报纸是一种附带有形物的服务形式。如果这一服务形式的目标指向市场 ,以营利为目的 ,那么 ,这一服务的有形物──报纸就是商品 ,否则 ,就不是。因此 ,作者认为 ,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报纸是商品或不是商品。事实上 ,报纸可以是商品 ,也可以不是商品。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高扬社会道德风范,成为新闻的题中之义。 新闻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以市场机制为启动,又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为发展商品经济的动力;要以市场公平竞争为契机,又需辅以群体的协调运作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所以,新闻媒体不应“趋于市场化”。 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新闻的有偿性、交换性、商品性。有人说,“有偿新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有人认为,“新闻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已在社会范围内展开”;有人也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也是商品,因此拿钱买新闻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人认为,“新闻改革要深化,就要承认新闻具有商品属性”,甚而有人说,“新闻的市场化要求新闻信息的商品化”。这类思想观点所提出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下,无私奉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商品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持反对意见的朋友商榷张允若编者的话新闻商品性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话题。由于近年来“有偿新闻”泛滥,新闻界和新闻学界又旧话重提,就“有偿新闻”现象和新闻商品性的关系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与几年前不同,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商品...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界,有这么一个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新闻也具有商品属性,新闻也要商品化。这种论调为“有偿新闻”提供了“理论依据”,误导了新闻改革的方向。 有一个时期,“有偿新闻”成了某些新闻单位公开的秘密。报纸出卖版面,电台、电视台出卖时段,记者接受红包;编辑收取编稿劳务费;为企业家写的报告文  相似文献   

9.
一、几个基本理论 1、关于报纸的商品性. 与对新闻有没有商品性的讨论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意见相比,对于报纸的商品属性问题,大家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都承认报纸具有商品属性.如王双在<认清报纸的商品性与新闻的非商品性>一文中说:早在五十年代中期王中教授就提出报纸有商品性,经过三十多年的认识再认识,报纸的多种属性终于恢复了.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特定内涵而得出来的。首先,从生产过程,尤其是从流通领域看。在市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探讨报纸等新闻媒介是否有商品性,报纸、新闻是不是商品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令人瞩目。现将有关论文的不同观点摘要予以介绍。 吴鸿业在《新闻动向》第三十期撰文说,五六十年代,一位教授提出过报纸的商品性,但对报纸根本属性的传统解释没有根本的突破,认为报纸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诚然报纸是精神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但报纸的商品性也是不容否认的。报纸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两重性:它能向人们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息,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是它的使用价值,报纸又是通过流通(即买卖关系)到达读者手中,读者付出了一定量的货币,这就是它的价值。因此它就具有了商品的属性,不能因为报纸有政治性、思想性就否定了它的商品性。报纸作为信息载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作者指出,正视报纸的商品性,有利于报业间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承认报纸的商品性,意味着办报者心目中首先要有读者,要为报纸间的公平竞争和整个报业的真正繁荣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国报纸上出现了一件新鲜事,叫“有偿新闻”。怎样看待“有偿新闻”?这是当前新闻工作中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一目前我国报纸上出现的“有偿新闻”,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零售类。这类“有偿新闻”大多数是记者干的。办法是:你给我钱,我给你写稿。这类“有偿新闻”交易都是秘密进行,悄声无息,极为神秘。 (二)批发类。这类“有偿新闻”大多数是报社编辑部门干的。办法是:由编辑部门出面,找有钱的单位和有钱的个体户“赞助”,与“赞助”者联合“主办”或“合办”或“协办”报纸专栏。近年来,由于这种批发类“有偿新闻”很多,有钱的单位和有钱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新闻,广告是广告,二者绝不可以划等号。然而近些年来,在有的报纸上,新闻和广告却打破了界限,彼此不分,广告用新闻来表现,新闻中包含着广告.使新闻的“无偿”变成了“有偿”。有偿新闻在报纸版面上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消息、通讯,一种是专栏、专版。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开山祖”徐宝璜老先生在其《新闻学》一书中就新闻社、新闻纸的商品性论述说:“新闻社者,一制造厂也。国人亦称之曰报馆,或日报社。其原料固多,为墨、纸与新闻。其产品即每日所发刊之新闻纸。”在这里,徐宝璜认为报纸(新闻纸)具有商品属性。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报纸(以及广播、电视事业)有没有商品性?新闻有没有商品性?这些问题既是我国新闻理论中的老问题,又是当前我国新闻实践中提出的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报纸有没有商品性?在我国,这个问题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艰难探索。早在五十年代中期,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王中教授就提出报纸有商品性。经过三十多年的认识再认识,报纸的多种属性恢复了,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谈话后,报纸的商品性也得到了新闻界的承认,人们敢于堂堂正正地讲报纸有商品性了。正确地认识报纸的商品性,对于办好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有益处的。因为新闻媒体的经济效益好,一可以为更好地宣传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提供物质保障,二可以提高新闻和新闻评  相似文献   

16.
要使新闻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禁止“有偿新闻”。问题要解决得好,在观念和思路上就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有偿新闻”的概念、内涵、外延及定义 “有偿新闻”这一概念是中国特产,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除了产地是中国且以汉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外,还在于它表现了中国式的幽默与讽刺的否定。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在“有偿新闻”四个字前后加了引号,表达的实际上是文字本身所表现的与语义相反的含义,性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有偿新闻”乃是“非新闻”,是排除于新闻之外的,或者说不被承认为新闻的东西。所以,绝不能把“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来理解。 正因为如此,要把握“有偿新闻”这一概念,就必须弄清它的内涵,也就是它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就笔者的观察,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是收费新闻。它有实实在在的新闻价值,只是因为新闻机构或工作人员,在采编的同时,向新闻源收了费,玷污了新闻。 二是新闻式广告。其内容含有一定新闻价值,但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份量不够。要变成新闻,就需要记者、编辑“扶一把”,通过某种“好处”或“好处费”搭桥,这类仅有一点新闻味的东西,属伪劣产品。 三是纯粹假冒新闻。其形式是新闻,内在  相似文献   

17.
这两年,新闻界的有偿新闻现象到了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地步。人们一方面对此深感忧虑,一方面又似乎拿它没办法。我看,所以“没有办法”,首先在于观念上对有偿新闻的认识不清;其次,是被赚大钱的欲望冲昏了头脑。有偿新闻是假冒伪劣新闻在物质生产领域,人们对“打假”拍手称快,什么叫“假冒伪劣商品”谁都很清楚。每个行业,每种商品,只有以过硬的质量、相对低廉的价格为本,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而同类的问题,一到新闻领域,就让人们看不清问题的实质了。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要从新闻价值和宣传两个标准体系去衡量。尽管这样的标准是“软性”的,但一般人仅靠经验就可以基本把握某条新闻是否有价值。还没有听说过哪条有偿新闻被专家评上全国好新闻的。新闻单位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靠提高新闻质量,给受众提供更新鲜、  相似文献   

18.
“高薪养廉”之说也感染了我们新闻工作者。有一篇文章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要根治有偿新闻,也需要“高薪的方法”,“就是对新闻采编人员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认为“如果新闻采编人员薪水太低,生活过于清苦,就不容易抵挡金钱的引诱力而搞有偿新闻”。 按照作者的意思,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界所以出现一些搞有偿新闻一类的腐败现象,是由于工资太低,人们生活贫困所致,如果大家都拿了高工资,就可以“养廉”,就不会出现有偿新闻了。 真是这样吗?如果此说成立,那李效时、孙树兴、蔡原江这些原新闻工作者所以大搞有偿新闻,甚至接受贿赂而犯罪的原因,就是工资低而不是道德问题了?相反,有些工资未必有这些人高的记者、编辑、总编为什么却能清廉如水泥?可见,“高薪养廉”说,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19.
我想借《新闻战线》一角,提出个憋在心中已久的问题,即:“紧急取缔‘有偿新闻’!”我以为此事关系重大,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兴衰。如让“有偿新闻”之风继续蔓延,我们的新闻工作将受到严重的损害。何谓“有偿新闻”?理论上不见经传。照字面解释,其本质特征就是“有偿”。新闻劳务原本是有偿的,世界通行的稿费制度就是报偿,现在又有了内部稿费。这些报偿,取之当属无愧。然而“有偿新闻”的“偿”不在此列,是上述明偿之外的暗偿,是“黑市”性质。付偿的形式不一,有金钱,有物质,也有能从中猎取更多好处的人情关系。一句话,“有偿新闻”一下子把新闻变成了市场商品,把拿笔的秀才变成了商贩。说得再通俗些,“有偿新闻”,就是我写了一条新闻,为你作了宣传,替你说了好话,你得付给我报酬。其中是否讨价还价,局外人不可能知道,  相似文献   

20.
“有偿新闻”现象近来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新闻圈内一提它往往捎带出另一个话题:新闻是不是商品。感觉中,“有偿”总与“商品”有什么内在联系,故有人主张还是不用“商品”二字为好。其实,这正是解决“有偿新闻”问题的一个“关节”所在,把其中的难解之处弄个水落石出,对新闻业的健康发展大有益处。 (一) 新闻是什么?理论上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而今,关于新闻是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还是经济基础领域的东西,又成了新闻的论争话题。从新闻报道实践看,新闻作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直至成为报刊、广播电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报台从业人员而言,它是产品,而且这一产品既有意识形态成分,如包含着某种思想、态度、意图在内;也有物质成分,如含有具体的人的劳动以及纸张、电波等“物”的内容。对于受众来说,他们付出货币购回报纸、收看有线电视(广播和电视虽不付钱,但收视率直接影响电台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并从中获得利益,或开眼界长知识,或直接得到实际报偿,如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