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水旱灾害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心腹之患。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1990年以来,我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占同期GDP的1.5%左右,年均干旱灾害损失超过同期GDP的1%,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位居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之首。  相似文献   

2.
《第二课堂(小学)》2010,(7):121-122
2009年入秋以来,一场罕见的干旱悄悄席卷了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都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脆弱的水利体系使大量人口和牲畜面临饮水难题,当地农业生产更面临严重考验。  相似文献   

3.
2006年,重庆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重庆市40个区县都遭遇了干旱,也扩大到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灾害状况严重。重庆范围内的耕地,2000万亩耕地受灾,其中500万亩是干枯,1000万亩是重旱,500万亩是中度干旱。重庆干旱与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双重控制有关。入夏以来,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4.
孙磊 《教师》2010,(36):72-72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中国西南遭遇罕见干旱;2010年1~3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2010年7~8月南方高温,北方暴雨洪水,北半球高温、干旱、暴雨、洪水,南半球低温冻害。  相似文献   

5.
韦楚良 《中学文科》2006,(12):34-34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自1949年以来,干旱平均每年出现7.5次,洪涝平均每年发生5.8次,登陆台风平均每年7个,7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3次,沿海重大的风暴潮平均每年7次,低温冷害平均每年2.5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次。在初中和高中地理教材里,地震知识和气候知识向来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是个传统的多地震国家,大家都知道,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同时又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地区,地震灾害和洪涝灾害只是中国众多自然灾害中的2种。现以这2种灾害来说明加强自然灾害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育》2011,(1):127-127
今年是地球发起反击的一年。 2010年的地震、热浪、洪水、火山爆发、超级台风、暴风雪、泥石流和干旱造成至少25万人丧生,是十多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比过去40年死于恐怖袭击的人数总和还要多。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干旱、洪涝、风雹、病虫害、台风、风暴潮、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因灾给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地球大环境气候变化异常和我省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各种灾害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得胜的洛奇     
你住在一座什么样的城市?你觉得它是座幸运之城还是不幸之城?塞尔维亚的一个村庄的人们觉得自己住的地方很不祥。也许他们是对的,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遭遇洪水、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现在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上的雪灾李万顺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台风、寒潮、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因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而被人们所熟知。但在我国青藏地区却经常发生着另一种不为人们所了解的灾害──雪灾。在我国东部,北方地区每年冬天降下一定量的雪,会给来年的春播带来良好的...  相似文献   

10.
李桦 《地理教育》2003,(5):26-26
一、我国的四大自然灾害1.气象灾害我国的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沙尘暴等。在诸多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每年我国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720~870亿元人民币)的57%;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约1~2万人)的40%。而且,气象灾害的频度、强度及造成的损失有上升的趋势。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600多次。199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十年,我国…  相似文献   

11.
略论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救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1927—1937年我国自然灾害繁多且严重的情况,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赈灾减税、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救灾减灾的作用,但由于某些原因并没有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3.16亿人受灾,死亡2006人,直接经济损失近1600亿元人民币……”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截至2006年8月15日的统计表明,我国正在遭受自2001年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数据还显示,2006年以来各类自然灾害造成624人失踪,1295万人被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近3600万公顷,绝收面积440多万公顷。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天文灾害、生物灾害等,其中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一、气象灾害大气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等造成…  相似文献   

13.
浙闽丘陵区自然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成伟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5):42-43,61
浙闽丘陵区是热带气旋,洪涝干旱,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地区,自然灾害以台风和风暴潮为主,灾害突发,并发,群发,山体滑坡,水土流失严重,区内灾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对浙闽兵陵区自然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防灾减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数说”我国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新高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间,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节点,虽然遭遇四川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又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等极为不利的外部环境,但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破解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题,如推动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统筹交通运输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充分利用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升交通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15.
从全国角度看,1959年至1961年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从内蒙古自治区角度看,1959年自然灾害类型有水雹灾、旱灾、霜冻和病虫害4种,受灾农田占播种面积的17%,粮食单产为70公斤,属于丰收年;1960和1961年自然灾害种类有水雹灾、旱灾、霜冻,其中旱灾最重,总受灾面积分别占该年播种面积的46%和64%。这两年与其后的1962年和1963年,构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罕见的连续4年的大灾。  相似文献   

16.
孙磊 《教师》2010,(33)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中国西南遭遇罕见干旱;2010年1~3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2010年7~8月南方高温,北方暴雨洪水,北半球高温、干旱、暴雨、洪水,南半球低温冻害.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甘肃省民政厅厅长田宝忠坦言:"此交灾害损失的严重程度,哪怕是汶川大地震,也难以与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相比.  相似文献   

17.
论唐代的旱灾与政府赈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尤其是旱灾,极其频繁,共计发生210次,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以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居多.频仍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是绝收,引发大面积的饥荒;连锁发生蝗灾和疫灾等次生灾害;导致流民潮的出现和农民起义的爆发.给百姓生活、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并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旱灾发生后,唐朝的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考虑,及时采取了实物救助、赈贷、蠲免赋税徭役、调粟赈民及节约开支等一系列的赈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8.
旱灾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降低农业旱灾风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农业旱灾风险是在特定的气象干旱背景上产生,因此,寻求恰当的气象干旱诊断指标,探究气象干旱诊断方法与农业旱灾风险的关联性对降低农业旱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处于南方湿润地区的衡阳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1—2010年的气温与降水等气象要素,从降水距平百分率、德马顿湿润指数、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和标准化降水指数4个气象干旱诊断指标判定衡阳市气象干旱等级,结合衡阳市农业旱灾受灾面积,采用回归分析法探究衡阳市气象干旱和农业旱灾风险的相关性,期望找到诊断衡阳市干旱等级最恰当的气象干旱诊断指标,为衡阳市农业防旱抗旱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灾害之重,灾史之长,灾域之广、灾种之多是世界少有的。现在,自然灾害已经愈来愈羞为制约我国经济发燕尾服的限制性因素。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时空分布广、灾害的地域组合明显等特点。主要的自然灾害有: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